语文试卷讲评有效性探索
作者:张寒冰 时间:2008/8/3 10:37:57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2985
然而,提到“试卷讲评”,人们总是首先想到“应试”,好似“不应试”,就不能算是名副其实的“试卷讲评”。其实,这一切源于我们的固定思维。有时,我们不考虑纠错,只是一味的对答案。我们也时常不分重点,面面俱到,按部就班的从第一道题讲到最后一题。殊不知,题目有难易,主次有分别,广泛撒网,又怎能纠错补漏。我们总是就题论题,就答案言答案,生拉硬拽,将学生牵拉到唯一的标准答案上,忽视了学生思维的盲点和多角度思考的可贵性;我们也习惯于“将学生变为被动接受的容器”,滔滔不绝,一讲到底,哪知没有了学生的参与,知识靠什么内化。
反观我们的教学现状,“试卷讲评”惟有讲究“质”,方能查缺补漏,完善知识系统,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何不在试卷讲评中正确有效的处理好教师、学生、试卷三方面之间的关系呢?
(一)、合理有效的处理“教师与试卷之间的关系”。
一份优秀的试卷,其本身要科学,能够根据教学要求,重点、难点来考察,有一定的覆盖面,有合理的区分度。这样的试卷不但能检验学生一段时间的学习状况,同时也是教师教学有效性的一次大考验,合理安排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必定使教学更有效。
(1) 评讲前教师要对试卷作“定位”分析:
所谓“定位”分析,就是指教师要明确本张试卷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所处的位置。
通过分析,确认:考察的知识点、能力点;考察的重点、难点;哪些是典型题、新题型;那些是平时教学中疏忽的“教学盲区”。惟有这样,才能将试卷的效用达到“最优化”,讲评时高屋建瓴,使知识系统化,并对后续教学有指导性作用。于此同时,教师还要善于分析学生的答题卷,区分哪些问题是学生基本掌握的,哪些问题存在较大的倾向性错误,分析学生产生错误的原因,以便讲评有的放矢。
(2)、根据“定性分析”,对试卷进行分类指导。
试卷讲评忌讳平均用力,重点不突出。对于学生基本掌握的题目,我们可以少讲或不讲;对于少部分同学出错的题目,我们可以安排小组互助解决;对于大面积存在问题的题目,分析出错的原因需要集中指导。
(二)、合理有效的处理“学生与试卷之间的关系”。
在考场中,学生与试卷之间直接发生关系。一份优秀的试卷,不仅是衡量学生知识水平的“一把尺子”,还是学生学习的“催化剂”。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找出不足,还要借试卷来催使学生向更高的目标奋进。
1、自我反思,找寻不足。
试卷成绩出来,很多同学只是看了分数了事,发一顿牢骚,便当它“事过境迁”。其实,试卷要真正起到作用,一定要弄懂做题的误区、知识的盲点、学生的纰漏处在哪,才能真正有效的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答错题的真正原因,只有学生自己本人最清楚。学生有反思才会有进步,吃一堑长一智,才能避免重蹈覆辙。反思自己做题的每一个环节,是题目没有看清楚,还是某些概念理解不到位;是落实文本,大体区域找错,还是文本内容理解有偏差;是表述不到位,还是要点有遗漏;是解题方法不正确,还是审题思路模糊不清。明白了自身的不足,就容易有所突破。
2、课堂上,变试卷为学生学习的“催化剂”,让“学生和试卷对话”,
化学中的“催化剂”是促使化学反应加快,我们可以通过课堂的生生交流,让学生清晰的找出不足,促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快速提高,把试卷讲评课,变为学生学习的“催化剂”。实现,学生和试卷间的对话。
一堂成功的试卷讲评课,应该给与学生参与的机会,给与学生质疑、交流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激活学生的思维,打破沉闷的课堂气氛,让试卷讲评课真正的“活”起来。朱熹在《观书有感》中有诗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课堂要活起来,源头要有活水,学生新鲜、亮丽的思维就是那活跃课堂的关键因子。何不放手让学生学会自己解决问题,让他们充分的表达自己活跃的思维。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题目,先让学生讲解,说出做题的思路,讲出答题的要点,让其他同学来评价,补充。或是互相释疑,析疑,学生之间的交流会碰撞出火花,并且相互之间可以取长补短,在提高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又可以活跃课堂的气氛,真正在试卷讲评课中实践二期课改“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何乐而不为?
(三)、合理有效的处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教师、学生作为教学的双方自始至终都发生着关系。教师的教学内容能否在学生的身上内化为一种能力是决定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我们习惯把孩子当成宝贝精心呵护,我们乐于一手包办,让孩子步步安稳。殊不知,一颗精心呵护的小苗抵受不住风雨的洗礼。他柔柔弱弱,一旦条件改变,环境改变,面前的问题改变,它就会惶恐不已,应对问题的能力因我们的关爱逐渐丧失了,一味包办,反而固步自封。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被动接受的“容器”存在。教师应该是学习的引导者,给学生指明方向,发现问题,并进一步解决问题,教学才更有效。
1、变形延伸。
教师要善于捕捉教学契机,引导学生以不变应万变。一张试卷,如何利用,很有艺术,也很见功力。就题言题,会把学生引入死胡同。一位有经验的教师会在题目上大做文章,借题发挥。将题目变形,引出多个题目,活跃学生的思维。我们可以将选择题变成填空题,可以在题干上稍作改变,可以将因果关系颠倒,立足基础,适当变化、拓展,会使讲解别开生面,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同时,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错题呈现、范例引导。
简答题是近几年来高考的重要题型,涉及分数较多,而且题型千变万化,掌握起来,的确有些难度。针对不同的类型,分析错误的原因,并把错误的答案分类,捡取有代表性的错案呈现,发动学生纠错,效果十分明显。笔者曾经在讲评《2008年上海高考语文考试手册》的范例即2000年高考试题“艺术欣赏”这篇文章的题目时,就最后一道题“结合本文的观点,请另举一例,来谈谈你对艺术欣赏的理解时”分析了学生在答题时存在的不足并对错误的类型进行分类,或不举例、举例不具体;或事例不当;或无观点;或观点和阐述不匹配;或阐述不到位,每一种类型配备一个错例,让学生展开深入的讨论,分析不足,效果明显。通过做这一道题,学生举一反三,会正确的做一类题,这就是讲评的最大成功。另外,语文试卷除了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之外,还有容易被人忽略的一点即对学生语言组织能力的考察。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学生在组织语言方面,能力日渐欠缺。表述时词不达意、不知所云;观点不清,阐述不充分,在语言的运用上常存有不准确,不规范的毛病。故很多同学怕做简答题。作为,教师的我们可以给学生一个“范例”,加以引导,提高学生组织语言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3、生成训练。
试题总是在变的,课堂上讲解的知识点、方法规律,是否在下课之后就“烟消云散”了呢?为了让授课的效果能够持久,必要的跟踪训练是需要的。如:在讲解完了“将‘无言独上高楼,月如钩’转化为一段描述性的文字”之后,我相应的配上“将苏轼的‘花褪残红、青杏小、绿水人家绕’转化成一段描述性的文字”,学生顿时觉得“有法可依”,问题也就顺理成章解决了。此外,还可以进行相似题型的练习,检验学生的是否真正掌握方法,是否具有敏锐地洞察力,捕捉到细微的差异。
其实,试卷讲评,在任何时候都有其存在的必要,作为教师,我们不要因为它与考试相连,就去淡化它,而是把它作为教学环节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去正视它,用二期课改“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去引领它,使其有声有色。教师、学生、试卷三者是紧密相连的。只有三者之间的关系处理好才能取得课堂试卷讲评的有效性。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