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盈粉泪,柔肠百结——刘兰芝三次流泪的艺术分析
作者:河北魏县第一中学 任红霞 张晓耕 时间:2008/8/3 22:52:09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087
1.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
“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面对婆婆的百般刁难,兰芝没有流泪;“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与心爱的丈夫离别,兰芝留物寄情,不愿将泪眼留给她挚爱的人,也没有流泪;“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兰芝有教养有尊严,依然没有流泪。可是“却与小姑别”时,她“泪落连珠子”了。在“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的寂寞里,在“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的劳作里,兰芝无人可诉衷肠,无处可泄委屈,小姑自然成了她的交流对象。小姑虽谙世不深,但必竟同为女儿,家长里短,容易共鸣。兰芝稳重温厚,小姑天真活泼,姑嫂相处,也其乐融融。在没有丈夫相伴而勤苦劳作仍不得婆婆认可的孤独日子里,这姑嫂之间的笑语也许可以暂时赶走她心灵的寂寞。
而今,要离开这让她爱恋又伤心的焦家,面对昔日朝夕相伴无话不谈的小姑,分别也意味着不再相见,怎不令人心头哽咽,泪水潸潸?这泪水是纯朴的姑嫂情意的外现,,是温厚善良的兰芝的真情流露。
2、出门登车去,涕落百余行。
如果说“泪落连珠子”是为姑嫂情洒下的,那么,这“涕落百余行”的个中滋味却是一言难尽。
“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琴瑟和谐,心有灵犀,与丈夫相伴的每一个晨昏,都令她心醉。她庆幸自己十七岁的身心栖息得所,她的每一个微笑都荡漾着甜蜜和满足。
也许是她过于沉醉于自己的爱情,以至于常现在脸上忘了在婆婆面前收敛;也许是诵诗书弹箜篌修养了她的心性,她形成了自己独特高雅的气质个性。总之,辛劳的她没有得到婆婆的认可,婆婆总是挑剔她织作迟缓,还说她“举动自专由”,聪明的她当然明白婆婆的用意。于是自尊倔强的她自请遣还。劳作再苦,苦的是形体,可婆婆的刁难,践踏的是她的尊严。她蕙质兰心,气质高雅,不能忍受这戕灭自尊的生活。什么都挡不住她为保持尊严而离去的脚步,即使是仲卿的爱!要是为了爱而丧失尊严,她毋宁不爱!
她隐忍大度,她有理有节,她极富教养。拜别了婆婆,辞别了小姑,再看一眼这留存了她爱与恨的焦家大院,浓浓的爱恋,难忍的委屈,纯真的友情,以及回去后兄长的白眼,世人的嘲笑,前路的艰难,与仲卿相见的无期┉诸多忧思齐奔心头,眼泪便如泻闸的洪水奔涌而出。“痛别离,痛别离,孔雀分飞云路迷”,兰芝在马车上痴痴回望仲卿不能自已,泪落如雨。就让这泪一次流个够吧,就让她肆无忌惮地痛哭一场吧,她承受得太多,压抑得太久了。
3、阿女默无声,手巾掩口啼,泪落便如泻。
“阿女默无声”,她还能说什么呢?纵然有万般柔肠要倾诉,可向谁倾诉呢?在兄长“怅然心中烦”的脸色中,兰芝的爱情等待如镜花水月。她与仲卿爱的誓言在“性行暴如雷”的兄长面前是那么虚弱无力。她只有“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
兄长“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的威逼,母亲“何不作衣裳?莫令事不举!”的催促还回荡在耳边。兰芝的心彻底碎了,以手巾掩口,默默啜泣。
含泪回首,她依然放不下与她殷殷重寄意的仲卿。
她的十七岁,曾因仲卿这个她心中眼中唯一的少年而美丽起来。生命如一枝春天的花,不可遏制地绽放了。绽放着她最奢华的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于是,窗前庭中,花朝月夕,都藏着她与仲卿的故事,藏着她一生之中唯美的日子。
她做着嫁衣,手中针线如飞。针针刺在她的心上,线线穿透着她的思绪。她遥遥地望向红尘深处那一座冰冷的朱门庭院,想她的仲卿将如何为她而伤心哭泣。
她又想起了他们的誓言:“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意自坚定;“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情自忠贞。然而,现实群体的逼迫却是作为爱情个体的他们根本无法抵挡的。
仲卿在她的眼里一点点的模糊了,只剩下一个温柔的影子。仲卿向婆婆求情的声音是那么微弱无力,而太守迎娶的锁呐声却依稀逼来。
她的脸上滑落了两行绝望的泪。
盈盈粉泪,柔肠百结。在晶莹的泪光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封建时代的女子是怎样艰难地捍卫自己的爱情理想和人格尊严。她以羸弱的双肩挑战封建礼教的迫害,她以挚真的柔情祭奠她的理想爱情。三次流泪展示了刘兰芝丰富的内心世界。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