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能如此而已——写在08高考后

作者:浙江省上虞市春晖中学 廖菁  时间:2008/8/23 8:20:30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546
  千年干渴的吟唱
  积满泪水和血汗的苦涩
  无望地流过
  一代又一代龟裂的心田
  ——《生命河》
  我,想用这首小诗来表达自己在新一年考高之后的心情。是失望,在心中一遍遍描画像小姑娘从头到脚都是新的,但终人面依旧;是挫败,本想在自己的土壤上播种劳作收获,但终翘首盼空;是怅惘,亟欲在自己的王国中君临天下有所作为,但终铩羽难飞。
  08语文高考,再一次愚弄了老师,愚弄了学生,愚弄了师生虔诚热爱语文的情感!
  与其他所有学科相较,语文是最悲哀的,语文老师的处境也是最尴尬的。
  第一、老师教和不教一个样,学生学和不学一个样,考试内容和课本知识脱节,高考试卷和教材没有直接关系。
  道理很简单,人总是现实功利的,做某一事,当付出了汗水却是徒劳,无以得到相应的收益,谁还有热情和兴趣继续下去?若有,那非痴即傻!坐看学生在一次次高考模拟演练后淡褪了学习语文的热情,悄悄转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我们语文老师是有心杀贼,无力回天啊!但命题专家们似乎怀抱“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毅,撞了南墙也不回头了。所以,经历高考,有学生戏谑说,语文老师,除了知道整天检测几句名句和文学常识这种死记硬背的东西外,没什么能耐,更没什么作用。毕竟背诵和文学常识,加起来,也不过是7分,而且,很多时候,这7分也是大海捞针,难啊!听闻09高考文学常识将不再列入考查范围,那我们的语文复习只剩下名句背诵了……
  当然,今年江西卷有一点可喜的变化。除常规的名句背诵和文学常识外,选择题第四题正确使用标点的考查“B.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就直接源自教材《荷塘月色》。这当是未来高考命题的方向,期盼高考能和课文教材链接更紧密些。
  第二、命题人没有摆正命题的心态,故意以冷僻、艰涩的语言现象刁难我们的学生,让学生高能却考不出高分。
  我们的命题人都是些大学里的专家学者,学术水平自然高。他们平素喜好以搜奇网僻来彰显耀炫自己学问之博之渊,这本无可厚非。但,他们把这种作风带入了高考命题中,我们的学生就只能是苦海无边,回头无岸了。如读音题,考“籼米”的读音,这个词根本不常用,太过冷僻;再如,文言文断句题,考“…暴其尸而县之千金乃于邑曰…”,对其中的“于邑”竟然没有添加任何注释,真不知道除那几个命题的学者文人,天下之大,有几人知“於邑,同‘呜咽’,哭泣”?专家们是误以为自己知,则天下人亦知,还是故意拿这些没现实意义的故纸堆来炫耀自己,唯恐养在深闺人不知呢?我,恐怕是后者。
  我们普遍评赞全国卷题目出的大气,其“大”就在于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清晰地把握了解我们高中学生所学之深浅,能够切实抓住一些典型的语言现象,考查出学生对知识的把握理解能力和由此及彼的迁移能力,而不是仅凭一些没头没脑诡谲怪异的语言现象来障眼吓唬迷糊我们的考生。高能学生如若考不出高分,注定是命题者的失误与失败!
  第三、高考试卷本身存在着太多欠科学的地方,如选项似是而非,材料晦涩难以理解,命意不严谨明晰。
  几乎每年的语文高考试题中,总是不能避免出现一些存在争议的命题。今年同样如此,选择题第五题,要学生选择“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最符合语境的一项”,参考答案是C项“‘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高亢的乐声响彻苍穹,回荡在黄沙漫漫的高原上,也打动了他那颗布满伤痕的心”。诗句源自李贺的《李凭箜篌引》,意为李平演奏的箜篌极度美妙,炼石补天的女娲娘娘也听得如痴如醉以致失职,用以形容技艺高超;而此语境中断章只取“石破天惊”义,将整句诗解为“高亢”未免失当。
  再如,第23题,根据下面情境,补写流水与树根的对话。一天,流水遇到了树根。流水讽刺树根说:      树根谦和地回答:         到了春天,流水穿过山涧,走过草地,惊讶地看到树根滋养出的鲜花装点了大地。尽管有一定的情境,专家们也以为很清楚了,但看示例答案“流水:你永远处在黑暗中,瞧你丑陋的样子,只知道喝我的汁液,你一无是处。树根:是啊,我匍匐地下,默默地汲取,是为了春天变得更加美丽。”流水何止是讽刺,简直就是谩骂;而树根的回答一点也不谦和啊,反倒邀功自擂的可以。答案拟得如此,难怪答题者要看得一头雾水了。
  今年的山东卷,严谨慎重得体,透露一种平和大气之美,尤值浙江专家效仿资鉴。
  第四、高考试卷评卷存在机械化,甚至过于简捷化,区分度即高低分分布不合理的严重问题。
  本人没有亲历高考阅卷,但耳闻速度快捷、标准宽泛、主观过强,以致胡乱判分。尤其是作文评卷,我想多说两句。关于今年浙江的作文评卷,某阅卷组长接受采访时说:“《作文评分细则》规定立意倾向于城市的作文,非潮流所趋,一般都判低分,较为吃亏。”听来颇为意外!写作是一项创造,没有立意和素材“行与不行”的限制,只有作文“好或不好”的标准。《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表达与交流中要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而那些所谓细则的制定者囿于自身认识的狭隘和片面,认定作文只能歌吟乡村,只可批判城市,但凡赞美城市的一律打入十八层地狱,等于不鼓励,不提倡,而且不允许、不承认学生的“自由”、“个性”和“创意”。立意上先入为主的做法,实在荒唐!
  作为一道高考的作文题目,命题人有责任把对作文的要求清晰地写在试卷上,应试人需要依据题目的要求完成自己的作文,阅卷人的义务和责任就是依据试卷上的要求评判考生的作文。命题人、阅卷人、应试人,三位一体,共同应该遵从的便是试卷白纸上的黑色文字,此外并无其他标准。
  冲破这几层坚冰,打破高考语文僵化的痼弊,我们的语文教学才有望走出窘境。
  对语文,我有一种天然的“悲”,但悲哀也好,悲悯也罢。生活还在延绵,路仍要继续走下去。我若放弃,我已不是我。
  想告诉自己的学生——
  语文是一种性灵的修行,文字的阅读使你能够和自己对话,拥有内在的生活,不必参与鸡同鸭讲的世俗表演。
  语文带有一种自发性,像麦苗生长一样,只能在缓慢的过程中吸取土壤里的水分,否则就会枯萎、夭折。
  语文是一门习惯的艺术,养成“俯而读,仰而思”的习惯,养成拼命攫取知识的饥渴习惯,语文自然好了。
  只能如此而已。
  2008/08/21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