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2008年高考语文试卷商兑
作者:济南外国语学校 姚重远 时间:2008/8/15 21:21:02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042
卷1第三大题文言文《张诚》有句 :“既归,诣塾嘱其师曰:’吾弟年幼,宜闲之。山中虎狼恶。”其中“闲”字颇难索解。我查阅了四个版本《聊斋志异》。结果齐鲁书社89年版是“闲”。但其他三个版本(人民文学版07年《全本全注聊斋志异》,岳麓书社88年版,同心出版社98年《聊斋志异(注译本)》)均为“闭”。“闭”,是关闭的意思。显然,“闭”在原句中讲得通,张讷嘱咐张诚的老师把他关闭起来,以防被虎狼吃掉。
“闲”字似应为“闭”字之误。
二、解析有误
第二大题《图腾与社会制度的产生》第7题,答案为A是正确的。但解析(人民日报出版社《2008年全国及各省市高考试题全解》)有问题。解析说“B、C、D三项仅是对‘图腾’的具体解说,故不符合题目要求”其实B、C、D三项对‘图腾’的具体解说也是错的。
B项是“每一个社会组织都以动物、植物、无生命的自然物等实物为图腾作为自己的名称和标志。”而原文是这样表述的:“每一个社会组织都以图腾——动物、植物、无生命的自然物或自然现象——作为名称和标志。”B项显然窄化了图腾的内涵。
C项是“同一氏族的各个部落的图腾不能互相重复,是图腾制度约定俗成的社会组织原则。”而原文是“同一部落的各个群体,图腾互相不重复。如印第安人波塔瓦塔米部落有十五个氏族,其图腾分别为十五种不同的动物。”C项把“氏族”与“部落”的包含与被包含关系弄倒了。
D项是“部落不同而图腾相同的群体,同出于一个祖先,彼此都视为亲属,相互间是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而原文是“这些部落不同而图腾相同的氏族,不管是否有血缘关系,彼此都视为亲属,认为同出于一个图腾祖先,相互间是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 D项太武断了。
要之,B、C、D三项既错在不知下定义应抓本质特征,又错在与原文有重大出入。
三、答非所问
卷ΙΙ第14题诗歌鉴赏第1题是“上阙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请作简要分析。”答案是“上阙通过描写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等残春景象,表现伤春(惜春)的无奈之情。”
仔细体味这个答案,就会发现这个答案答非所问,它回答的应是“上阙哪些景物表现了无奈之情?”这个问题,而根本没有回答“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问题中的“如何”一词已经明白无误的提示答案必须说明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我认为答案应这样组织:(1)上阙描写了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等残春景象。(2)作者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用这些残败之景烘托了惆怅伤感的无奈之情。
四、孤立的答案
选做文本(一)张炜的《歌德之勺》第21题“文章倒数第二段引用了恩格斯的一段话。作者为什么要引用这段话?”答案是“借用伟人的话对歌德进行评价。”这个答案是对的,但仅是就本段内容概括而缺乏宏观视野,没有抓住这段在整篇文章思路中的地位来分析。我还是不明白:“前面一直在谈‘勺子’,这段评价放在这儿,与上文有何联系?是否有些突兀?”
仔细研究文章,会发现最后一段一句话很耐人寻味:“在法兰克福的歌德之家,我们能够很具体地理解恩格斯的这段话吗?”实际上,这句话是解开答案的关键。(遗憾的是在此未设题。)
这句话是在说歌德家中的“勺子”又使作者联想到高朋满座,觥筹交错,歌德在家中与那些上流社会的权贵名士交接、献媚的的丑态。表现他与周围环境的“鄙俗气”妥协的一面。
文章以“勺子”为行文线索,写了三种“勺子”:一个是本体意义上的,指歌德故居厨房里炒菜用的奇大的勺子。第二个是象征意义上的,指歌德的文学成就,煌煌巨著。原文这样说:“人的一生无非是“取一勺饮”,而对于像歌德这样的天才,其勺必大。他的“勺子”真的比一般人大上十倍二十倍。”第三个仍是象征意义上的,指歌德结交达官贵人的与“鄙俗气”妥协的一面。文章倒数第二段引用了恩格斯的一段话,就是为了说明这一点。
我认为答案这样组织更好:(1)揭示了“勺子”第三重含义:歌德结交达官贵人的庸人的一面。(2)借用伟人的话对歌德进行评价,增强权威性。
五、漏掉一个要点
选做文本(二)牟宗三《我所认识的梁漱溟》第1题文章第二段说“他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和社会上一般的名人、名流不同”。这样评说梁漱溟的具体理由是什么?答案是“有真知灼见;不只是讲说学问,还将思想付之于具体行动;平生所志都在为中国未来的发展寻出一条恰当的途径”
这个答案遗漏了一个要点:“从性情、智慧、个人人格各方面来讲,在这种时代,要找这种人,已经不太容易了。”
理由有三:(1)我们看原语段:
他是个了不起人物,从性情、智慧、个人人格各方面来讲,在这种时代,要找这种人,已经不太容易了。他的议论不管是对是错,都有真知灼见。他和一般社会上的名人、名流不同,他对中国有极深的关怀,平生所志都在为中国未来的发展寻出一条恰当的途径,例如“乡村建设运动”,就是梁先生思想见之于行动的具体表现,不只是讲说学问而已。
提问句(即划线句)是本段的中心句,其余阐释性的语句几乎都写入了答案,我不明白为什么单单要把“从性情、智慧、个人人格各方面来讲,在这种时代,要找这种人,已经不太容易了。”这句话从答案中抽去?(2)这一句很重要,后面的语段有句话与之相应“在文革之时,他却表现了中国知识分子不屈不挠的风骨与气节,这是他最值得敬佩的地方。”(3)据戴晴著《梁漱溟与毛泽东》记述梁先生于1953年在全国政协会上公开与毛主席叫板,在解放后是绝无仅有,空前绝后的。说明他很有别的知识分子所不具有的骨气。此点是最能说明“他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和社会上一般的名人、名流不同”这个问题不可或缺的要点。
因此,我认为答案归纳为4点更准确:(1)从性情、智慧、个人人格各方面来讲,在这种时代,要找这种人,已经不太容易了。(或:他具有中国知识分子不屈不挠的风骨与气节,)(2)有真知灼见;(3)不只是讲说学问,还将思想付之于具体行动;(4)平生所志都在为中国未来的发展寻出一条恰当的途径”
以上商榷是自己在与学生一起做题时的思考,仅就教于大家,欢迎批评纠正。客观讲我认为这套题的总体质量还是不错的,盼望山东高考卷质量更上一层楼。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