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点浮华,多分真情,为高考作文定“调”

作者:佚名  时间:2008/9/24 9:34:45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795
  一年一度的高考日益临近,作为重头戏的语文作文,也成为老师、考生和家长关注的焦点。今年高考作文的基调会是怎样?考生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抢得一个理想的分数?临场发挥有什么要点?近日,记者采访了福建省语文学会会长、全国中语会常务理事、福州三中特级教师王立根,他强调高考作文还是要先保证基础得分,写真实、本色、纯净的真情文,做好了这些,离理想分数就不远了。
  基调:文贵情真
  随着高考的临近,常常会听到身边的高三学子抱怨:“老师说我写作没文采,怎么办?”“有没有什么有效的高考作文技巧啊。”对于这些一见到写作就头痛的考生,高考作文难道真的就束手无策了吗?对此,王立根表示,近年高考频繁出现的大量引经据典、堆砌华丽辞藻、内容情感却空洞苍白的“浮华”作文,已很难再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感情真挚才是最重要的。
  王立根告诉记者,作文是心的律动,是思维的智慧、情感的智慧、心灵的智慧,因而感情真挚是非常重要的。对此,王立根特别举出了2007年高考江苏省的一篇被“抢救”的高考作文《怀想天空》:
  6月5日早晨,我爸起得很早,四点多钟就起了。他临下地时告诉我说:“你再睡会吧!六点钟起来做饭,然后洗洗衣服,八点钟到地里给我送饭。”我睡醒后,拿起表一看,5∶50。大概在学校里起早起惯了吧。我快速穿上衣服。我把衣服泡在铁盆里。然后,我进入厨房做饭。
  我做好饭,洗好衣服,又把汤盛到饭盆里,拿了5个馍,一齐放到篮子里。我赶紧吃过饭。碗都没刷,便骑车下地了。
  当我到地里时,父亲已割了七八垄了。他脸上很多汗珠,衣服湿透了。他说:“你来,吃过了吗?我割光这一垄,再吃……”
  大概四五分钟吧,他割光了。他从篮子里拿出饭盆、馍头,边吃边说:“孩子,你爸没本事,明天到县城后好好休息!后天好好考,别紧张……”
  我在烈日下割了五个多小时的麦子。回到家,我没有吃饭。洗了个澡,就睡了。现在,我在考场上做题。室内很凉快。当考试结束后,我要在烈日下站两小时,来感受那种烈日当空的滋味。”这篇《怀想天空》当时被阅卷组长何永康教授‘打捞’出水,从最初的36分提到了最后的54分,引起了广泛关注。这篇作文叙的就是考前真事,抒的是真情实感,不搞华彩炫目的‘集锦’,不玩深沉,但它真实、本色、真情、纯净。我想这也体现了一种导向:反对追求华美、堆砌词藻的不良文风。”“要写好高考作文,要打动人,你就要说真话,你的作文一定是原创的、诚实的、真挚的。让自己心中的秘密、生命中的经历、心灵的感受充分地展示出来,这要比那些矫情的、言不由衷的、模仿抄袭的不知要好多少倍!考场中一定要相信自己应比人们想象的更坦诚、更有洞见、更敏感、更有能力,那一切都好办了。做质朴人,写真情文,这是第一位的。”
  技巧:保证基础分
  作文,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语言表达的艺术。要使自己的语言具有灵动性,有冲击视觉的感染力,关键是要有一个准确的前提。考前,许多考生想使自己的语言有魅力、有新意,积累一些名言佳句、诗词成语、谚语俗俚语、大众的生动口语等,努力使文章生动活泼,风趣有味,这是无可非议的。但,讲究文采,一定不要忘了准确、通顺、连贯。
  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分为“基础等级”50分和“发展等级”10分,基础分包括写作内容、语言、结构、书写等方面,发展分则要求深刻、丰富、有文采、创新等。于是,有一部分同学认为,只要拿到了发展分,基础分也肯定拿得到。只要瞄准发展分的要点操练操练,离成功就不远了。
  这话乍一听,是有道理,而且对一部分作文水平较高的同学,也确应如此。但这样的同学为数极少,实际上多数人都得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循序渐进,拾级而上。“我以为,一般考生在高考作文中,不必太在意如何取得发展分,而更需要考虑的是如何保住基础分。有时为了标新立异,反而南辕北辙,一心想播下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反而得不偿失。”
  所以,平常的作文训练还必须从基础入手,训练写好“合格文”的能力,保证基础等级分。对考生而言,首先要符合文字通顺、书写规范、卷面整洁、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等最基本的要求。然后,要有较强的文体感,还是要按三大文体的特点、标准,或集中或穿插进行数次达标训练,在实战中明确每一种文体的基本标准、一般要求,尔后再查漏补缺。有此严格甚至刻板的基础训练,才有后面活来的“发展”。只有在保证基础分后再争取发展分,才有可能拿到高分。
  临场:规避“失分点”
  高考作文,表面看是用1小时左右的时间在考场上写一篇800以上字的短文,但这篇短文的质量几乎可以决定考生今年的高考命运,因而在临场发挥上一定要注意技巧。一般考生在写作文时都只考虑如何得分,很少人考虑如何防止失分,尤其是在临场发挥时,因为紧张,考生特别容易触碰一些“失分点”。
  失分点一:流失真情、胡编乱造
  高考作文“感情虚假”属于四类卷。但有些同学,喜欢凭空编造,任意拔高,结果真情流失,充满虚情假意。文章是好是坏一定要说自己的话。我们看到不少高考作文,几乎通篇是转述他人的材料,只在文章结尾说几句属于自己的不痛不痒的话。这种文章是不可能获得高分的。
  不少同学也许是受了《读者》《意林》《智慧背囊》之类的刊物文章的影响,作文的格式全文讲一个哲理的或动人的故事,结尾加上几句评点。可是读起来总觉得那是别人的文章,碰上所用的材料又是大家熟知的,那就更差劲了。如果考生能把故事材料压缩一下,再结合一点现实中自我亲身经历的事实,用精炼生动语言再现出来,并在叙述材料中加上一些分析,那效果就大不一样了。
  失分点二:书写马虎、文体不辨
  今年全国高考考试大纲出台后,最引人关注的莫过于作文错别字扣分新规。我省评卷标淮是错别字要扣分,一般地说,每字扣1分,虽然扣满3分为止,但损失也是很大的。书写历来是影响作文成绩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是电脑高速评卷的今天,更容易失分。有的考生为了赶时间,龙飞凤舞,出现笔误,殊不知,这不但要扣书写分,还要扣内容表达分。潦草马虎,只会给阅卷者造成不好的印象。由于阅卷时间有限,阅卷者往往会把重点放在标题以及关键词句上,因此考生做完后一定要注意检查修改这些地方。
  另外,不少同学误以为“淡化文体”,就是不要文体,致使所写的文章,不伦不类:写议论文不像个议论文,不知道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写记叙文,时、地、人、事、因、果交代不明不白;写散文线索不明晰,形散神也散。这就让阅卷者伤透脑筋,考生也不可能拿到满意的分数。
  失分点三:入题太慢、偏离题意
  考试作文入题要快不可拖,讲究单刀直入,一针见血。有的考生为了打造一个美丽的开头,没有注意文章主体布局,反而头重脚轻,主次不分,结构不匀称,只能评为三类或四类文。考场作文尤忌在开头大段引述命题背景材料。如果是供料作文,所供材料是我们作文的引发点,作文中当然要做必要的交代,在文章的开头引述也并非不可,只是供枓作文和话题作文提供的背景材料在处理方式上是不一样的,话题作文提供的背景材料可以引用也可以不用。有些考生干脆是照抄、照搬材料,这样做,文章在表达上就显得非常呆板,没有生气,阅卷老师看多了,也会生厌,自然会影响得分。
  离题或偏题的作文,内容项也只判为四等或三等,首届全球华人少年写作征文大赛金奖得主费滢滢参加2003年高考时,作文就因偏题只得了25分。
  失分点四:主旨不明、堆积凑合
  考场作文是一种特殊作文,由于批改时间和阅卷者的心理原因,我们的作文要让人在几秒钟之内绝对看个明白,如果观点主旨不太明确就会很糟糕。所以,平时作文可以含蓄一些,考场作文最好明朗一点。议论文章开头、过渡、结尾最好有显示观点主旨的文句,记叙文有点睛之笔。
  只是空有一个花架子的作文当然很难得高分。当下有的考生为了炫耀自己的文化底蕴,堆积华丽的辞藻,没有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和理解,虽背诵了不少古诗词,却不加选择地堆积进去,一会儿《诗经》,一会儿李白,一会儿苏东坡,但不知分析论证。更有甚者在考试之前苦背数篇不同类型的“范文”,到时候随便套用,生搬硬套,结果被认定抄袭。有的考生还追求另类形式,模仿过去高考优卷,做广告、开处方、写古文、写诗歌等,反而弄巧成拙,倒不如老老实实采用常规形式。
  失分点五:张冠李戴、牢骚满腹
  考场作文运用材料要详实,不可张冠李戴,一但出现错误,失分就严重。不少考生常闹笑话,如说“岳飞鞠躬尽瘁死而后己,一生都在抗击匈奴”,岳飞是宋朝人,抗击匈奴是汉朝以前的事情,这不是令人笑掉大牙吗?又如鲁迅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原话是但丁说的,却记在鲁迅的名下。如果记不清,考生可以这样交代:“有一位名人说过……”做一个老实人,即使仍然出错,一定会得到阅卷老师的谅解
  2007江苏优秀高考作文选登:怀想天空②
  麦收时节,天空显得非常的明净。在黄金麦田上空,偶尔悠然地游过几朵白云。[写景简洁,突现神彩!]
  麦收时节,中午常是烈日当空。我们勤劳的父母,不得不在烈日下劳动。[起笔先点出“烈日”两次,重复得好!]因为作为农民,这是他们的义务。 [说得多么本分!]
  我是一个农家子弟。我明白我们乡下的家长们要靠田地来生活,供我们上学。他们为了子女辛勤地劳动,但没有半句怨言。在家,我常听到他们说:“只要孩子搞好了,再苦再累,我们都愿意……”[可怜农家父母心!“搞好”,此词用得妙,传神。]
  农家子弟努力学习吧!全力以赴吧!我们敬爱的父母为了我们能过上好日子,他们埋头在烈日当空的麦田里收割麦子。那种滋味,你们体会过吗?[此处喊“口号”了,但听来很顺耳,很入耳。前两节,均说“我们”、“他们”,请品味。]
  在即将奔赴高考考场的前两天,我体会到了。又热又累。当时,我唯一的希望就是快点把麦子割完,到家洗个澡,然后在床上睡五六个小时。
  6月5日早晨,我爸起得很早。四点多钟就起了。他临下地时告诉我说:“你再睡会吧!六点钟起来做饭,然后洗洗衣服,八点钟到地里给我送饭。”[全是农家父亲的质朴话语,多情而又实在!有几个家长让孩子在高考前两天劳动的?]
  我睡醒后,拿起表一看:5:50。大概在学校里起早起惯了吧。我快速穿上衣服。我把衣服泡在铁盆里。然后,我进入厨房做饭。
  我做好饭,洗好衣服。又把汤盛到饭盆里,拿了5个馍,一齐放到篮子里。我赶紧吃过饭。碗都没涮,便骑车下地了。
  当我到地里时,父亲已割了七八垄了。他脸上很多汗珠,衣服湿透了。他说:“你来,吃过了吗?我割光这一垄,再吃……”[白描。父亲的言语,平淡中见“浓”!]
  大概四五分钟吧,他割光了。他从篮子里拿出饭盆、馍头,边吃边说:“孩子,你爸没本事,明天到县城后好好休息!后天好好考,别紧张……”[这就是当农民的父亲,在田野上,在烈日下,对“后天”高考的孩子进行的“临考告诫”!苍天和大地都在倾听……]
  我在烈日下割了五个多小时麦子。[不愧是农民的孩子!没有考前烦躁,没有“营养品”,没有父母高招“安慰”,只有本本色色的“劳动”!]回到家,我没有吃饭。洗了个澡,就睡了。[与前文呼应,真是累得瘫了!]
  现在,我在考场上做题。室内很凉快。[“凉快”二字,极为重要,很沉重!]当考试结束后,我要在烈日下站两小时,来感受那种烈日当空的滋味。[此为一个大大的“亮点”,全文生辉,一切皆活。“怀想”出来了,“天”出来了,比天还“大”的农民出来了,比天还“亲”的父亲出来了。一切皆在不言之中……]
  评点:此文很典型,不事张扬,不搞“满天星”的铺陈铺排,不搞华彩炫目的“集锦”,不玩深沉,只是极为朴实地记叙了父亲割麦、自己割麦的情景,中间一节还喊了“口号”!然而,它真实、本色、真情、纯净,一板一眼地道来,汹涌的内心波涛潜伏其间。父亲的言语,极少,但厚实、博大;儿子的情感表述很普通,但均发自肺腑。最大的亮点在最后:“考场很凉快”,与麦地很热对比;“当考试结束后,我要在烈日下站两小时,来感受那种烈日当空的滋味”——天下还没有儿子这样来感激当农民的父亲,文章中还没有人用过这种笔墨,这种机智!太感人了,而且是长效的!中学第一线的语文老师,可以此做为教学范例,进一步把握好作文导向。何永康
  2008上海高考语文卷优秀作文选登
  6月17日下午,上海高考作文阅卷结束,记者获悉,今年本市再次出现高考满分作文,该文章的思想深度和朴实的文字赢得所有阅卷老师的赞赏,获得了70分的满分,这在上海近年来的高考中很少见到。
  2005年,本市曾高考出现了一位满分作文,但专家认为那篇文章的观点有点偏激,作文得分为68分,因考生书写比较好,加了2分书写分,最后作文得分为70分。而今年,高考阅卷时,真正出现了一篇满分高考作文,这篇文章描写作者对农民工子女的观察、关爱,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社会责任意识感,获得所有阅卷老师的一致好评,并再次赢得高考作文70分的满分。
  “高考作文优秀作文就是要求文章有一定的思想深度,作者能将自己的真情实感用朴实的文字表达出来,不需要任何包装。今年出现的高考满分作文的立意非常好,角度新颖,文字间还透露出作文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一位参加本次阅卷的教师告诉记者,这篇作文之所以得到满分,最重要的原因还是考生写出了真情实感,引发了阅卷者内心的共鸣。具体来说,首先,作文将民工子女的生存状态很真实地描绘出来,从农村到城市经历的不自然、不适应,再到他们心态的逐渐成熟,让人感受到一个真实存在的群体;其次,作文的文字很流畅,可以看出考生具有一定的阅读积累,但是并无炫耀,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自己的情感和视野,文字和主题很匹配;第三,总体上看作文表达了作者对同龄人的同情、关注和企盼,言为心声,也正是作文题目要求的体现;第四,这篇文章的描写非常细腻,“小小的手指怎么也数不清写字楼的层数”;最后,文章关键还写出农民工子女的变化,文章的结尾写得非常好:“他们,终将会成为我们”,考生没有一味抱怨,写出了变化和希望。
  “和往年不同的是,今年考生写作的面非常广泛,这说明很多学生的观察力提高了。”这位教师告诉记者,今年有不少考生将视线投向了民工、乞丐、三校生等弱势群体,从作文看并不是他们临时应景之作,而是他们平时就对生活有所思考的体现。有一篇写身边的弱势群体——三校生的作文也得了高分,考生不仅写出作为中学生自己曾经对他们做过调查,通过真实的案例来证明帮助这个群体的必要性,还呼吁社会应给予他们更多关注,“这也让我们这些阅卷者体会到,90后并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冷漠,他们对他人和社会的认识也许还不够成熟,但是饱含可贵的悲悯和真诚,这是很可喜的。作文也能把这种感情揉入,就一定能获得高分。”
  上海市教育考试院分析今年的作文题目《他们》时指出,题目引导考生走出个体和小我,学会关注他人,学会多元视野关注社会。“他们”一题,其开放性落实在题材、体裁、思想等多个层面上。就题材而言,如果考生是记叙生活中的人物,就可以选取任何一个群体,展开叙述描写。这位考生小小年纪,将视角转向同龄人——民工子女,作文在客观描述、合理想象之中又饱含真情实感,不愧为上乘之作。
  附:满分作文
  他    们
  在城市的尽头,没有繁华的街市,闪亮的霓虹;在城市的尽头,只有破旧的棚户区,有饱经生活风霜的生命;在城市的尽头,有他们这样一群人。
  让我怎样称呼他们?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农民子弟?亦或是农民工二代?不,我不想用这些冰冷的名字称呼他们,我多想叫着他们带着泥土气的乳名,拉着他们的小手,走近他们的生活……
  他们从小生长在故乡的青山绿水中,纯洁的灵魂在田野里抽穗拔节。在山野的风中,他们奔跑着,憧憬着。风从田野中吹过,吹进了城市,为了生计,为了未来,他们跟从父母来到了城市,在城市的尽头扎下了根。
  于是习惯了青山绿水的双眸第一次触碰到了高楼大厦、车水马龙。他们不知道怎样穿过六车道的马路,小小的手指怎么也数不清写字楼的层数。繁华的现代文明不曾给他们带来任何快乐,这一次,却在心上烙下了深深的痕迹。
  他们背起书包,小心翼翼地融入城市的生活。可是却在“城市人”异样的眼光中,第一次明白了户口与暂住证的区别。他们都是父母心头的宝啊!却过早地承担了不属于这个年龄的负担。
  放学回家,他们做好简单的晚饭,父母还在工地或菜场上劳作;午夜醒来,泪眼中城里的星空没有家乡的明亮;悄悄许愿,希望明天他们的打工子弟小学不会因交不出电费而被查封……
  然而,在他们日益长高的身体上,我看到了他们的成长。记得一位记者问一个打工子弟学校的孩子,学成后是否会回到家乡时,小姑娘毫不犹豫地说:当然,一定回去!那一刻,我差点落下泪来,为他们的成长。
  记得那年春晚他们稚气的宣言:“我们的学校很小,但我们的成绩不差”、“我们不和城里的孩子比爸爸。北京的2008,也是我们的2008!”他们逐渐成熟,告别昨天的羞怯,开始迎接新的一天。
  虽然,他们还在为不多的学费而苦恼;虽然,学校还是交不上水电费;虽然,还有好多体制还不够完善……虽然有好多个“虽然”,但是,只有一个“但是”就足够了,已经有好多视线转向他们,他们正在茁壮地成长。
  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照亮了城市的尽头,照亮了他们的生活。 他们,终将会成为我们。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