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讨论:让教学真正充满思维活力
作者:茹红忠 时间:2008/9/27 13:28:14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668
一、课堂讨论的教育学意义
课堂讨论的主体是学生,因此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是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自主性,使其能够更大程度上参与教师教学的一个重要策略。
第一,从学生智能发展的视角来看,讨论在促进学生智能发展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已有大量的研究及身体力行的成功范例。孔子提倡启发式教学,《论语》中论述的几乎全是师徒之间的对话或讨论。古希腊著名的教育家苏格拉底亦常用讨论方式与人进行交谈开展教育活动,被后人称之为著名的“产婆术”。在他们的讨论式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共性点都是注重受教育者自主的思维和智能的发展,而且都在此方面取得了成功的经验。
第二,从学生个体和群体的角度来说,讨论较之提问更有利于照顾到所有的学生,学生参与教学的覆盖面相对扩大了。因为讨论不是以某一个同学为主
体,而是所有学生同时成为主体,同时进行课堂活动。这就克服了受一节课时间的限制,在一节课中很难使得所有的学生同等地得到被教师提问的机会弊端,特别在生数较多的课堂上更是如此。因此,课堂讨论在有限的时间内从更大程度上保证了多数 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的机会。
第三,从交往、讨论和思维之间关系分析,在交往和讨论的情境下,学生必须思维,认真倾听,作出判断从而形成自己的观点。大量的内隐活动,都是在学生思维的参与下完成的。所以,从此意义上看,在教学中,最能激起学生思维的实际,不是听课、考试,而课堂里的交往和互动。这使学生的思维受到触动或启发,灵感得以突显,从而提出有创造性的观点或发现。
因此,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开展讨论,不但提高了全体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程度,而且比起静听、做题等更加有利于从更高层次上促进学生思维和智能的发展。
二、课堂讨论中存在的偏差
在新课程背景下,小组合作学习、小组讨论已成为教师们普遍运用的一种课堂教学活动。无论是从视觉还是从听觉的效果去感受,无不给人一种热闹、鲜活的景象。
根据笔者对课堂里学生讨论进行的观察和分析,发现并非所有的讨论都是具有真正的价值,尤其是从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角度去分析,课堂讨论更是存在着诸多的严重偏差。
第一,给学生讨论的问题本身的智力含量令人质疑。学生针对什么问题展开讨论,直接决定了讨论的质量和效果。仔细审视课堂讨论中的问题可以发现,一些问题没有必要讨论;一些问题虽有一定思考性,却没有争议性,也就失去了讨论的本来意义。在小组合作讨论中,真正具有认知矛盾和思维的冲突,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并不多见。
第二,对开展讨论的要求不尽合理。课堂上的小组合作讨论大多是随机进行的,教师提出要求,学生马上开始讨论,并没有进行预设或深思熟虑,常见的情形是,我说我的道理,他说他的观点,相互之间根本不在一个层面上展开,甚至有时,由于频繁的讨论受到时间的限制,整个小组成员还没有全部发表意见,讨论就被终止了。因此,作为合作学习的小组讨论基本上是由小组长向全班交流的个人的想法,并没有进行讨论各方不同意见的整合,而对于小组其他积极思考的学生来说,自己的意见根本没有机会引起教师和同学的关注,对其主动参与讨论的积极性是一个影响。
第三,讨论的目的性有待明确。在观察中,我们发现,为数不少的教师对于课堂上安排讨论并没有进行预设性的思考,具有很大的随意性,真正能够从发挥学生个体的创造性,促进学生智能发展的意义上来认真讨论的价值,并着眼于这一目的去组织安排课堂讨论的老师只占很小的比例 。
三、课堂讨论方式的转变
为了使课堂讨论成功实施,真正有效地发挥其对学生智能发展的作用,使教学真正充满思维的活力,需要对讨论进行审慎的思考,甚至对讨论的方式进行转轨。
第一,教师必须对讨论的问题进行精心的预设。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值得讨论。让学生就肤浅的问题进行讨论,只会令学生对讨论感到厌倦,以至于流于形式。为此,教师预设的讨论题应该具有启发性、思考性、真实性,同时,教师对于讨论问题要有适当的反馈。
第二,教师必须允许学生自由畅想,延迟评判 ,禁止批评。学生不应该受任何的限制,让思维自由驰聘,从不同角度、层次、方位,大胆地展开想像,尽可能标新立异,与众不同,提出独创性的想法,而教师必须坚持当场不对任何设想作出评价的原则,一切评价和判断都要延迟到讨论结束后进行,每个人都不得对别人的设想提出批评意见,因为批评对创造性思维会产生抑制作用。
第三,教师应鼓励学生获得尽可能多的设想,追求数量是其首要目标。参与讨论的每一个人应抓紧时间多思考、多提设想。设想的质量和数量有着密切的关系,产生的设想越多,其中的创造性设想就可能越多。
总之,学生在课堂上的讨论虽然要遵循一些规范和规则,但无论怎样做,课堂讨论更重要的是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行,是讨论者以什么样的心态进行讨论。这一点对于课堂讨论真正成为学生智能发展的有效途径具有重要意义。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