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关于《故乡》阅读教学的比较

作者:不详  时间:2008/10/8 11:08:24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308
  《故乡》是我国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篇目,也是世界人们喜爱的名篇佳作,在日本它被选入了中学国语课本,作为精读课文要求学生学习。日本教学界是如何使用这一脍炙人口的艺术精品的呢?本文试就中日在教学本文时,处理教材、组织教学上的异同作一比较。
  一、单元教学目标
  这里我们就新课标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所入选的《故乡》为例。在这一版本里,《故乡》被入选于第五册第三单元。这一单元是小说单元,选编的是一组写少年生活的小说。其他几篇文章分别是:《我的叔叔于勒》主要写菲利普夫妇对亲弟弟的无义寡情,但它是通过少年若瑟夫的视角来表现这一人间悲剧的,其中也包含了若瑟夫对人生、社会的某种认识;《孤独之旅》写一个孩子在牧鸭生活中成长的故事;《心声》则对在教育界中存在的一些弄虚作假的现象提出批评。本单元学习目标有三点:首先要注意小说的体裁特点,了解人物、情节、环境等要素,才能更好地阅读小说,分析小说,把握小说的主题;其次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创造能力;其三是注意揣摩小说的语言,从中得到启发,并不断积累,提高实际的语言运用能力。
  日本三省堂株式会社把《故乡》和一首题名为《浪》的诗,一篇小说《二人之友》(以揭露战争怎样威胁和平居民生活为主题)搭配组成单元,规定单元学习目标是“从社会的纠葛中,抓住人们对生活的种种态度----有怀着痛苦而生活的人,也有看到希望而生活的人,深入思考以发展思考力。”
  通过比较发现,我们在设定单元目标时,仍然是从传统的文体知识切入,欲用它来解读小说,离不开字词句的分析;而日本则侧重于发掘作品的思想意义并把它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以“发展思考力”。
  二、本课教学目标
  我国在处理本文时,既然离不开传统文体知识的切入,定的教学目标自然为:1、人物形象及其塑造方法;2、揣摩本文的语言,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小说的主题。而这教学目标的落实又归结到一个“变”字,通过故乡和闰土、杨二嫂的前后变化来表现的,这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在日本教材中,教学目标统称为“指导的目标”,具体为:1、使学生掌握小说中刻划人物的姿态和心理变化,历史的社会状况及其关系,从而入思考‘在历史中生活’的人所应该具有的生活态度;2、理解小说的主题和思想及其与时代背景的关系;3、通过学习,重新关注自己和现实状况的关系。
  这里,中日两国在拟定教学目标时有相同的地方,即都把人物形象性格的变化及其表现方法、作品主题定为教学要点。不同的是,日本颇有以史为鉴的味道,将课文学习与历史、现实联系在一起,“通过学习,重新关注自己和现实状况的关系。”
  三、整体教材观
  我国对教材的整体认识是这样的,《故乡》是一篇取材于作者亲身经历的小说,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在生活中都有“原型”可考。鲁迅自1912年随民国教育部北迁赴京供职之后,曾于1919年底返回故乡,将全家迁居北京。他当时的生活经历、思想状况以及和童年时代的朋友─农民章运水见面的情景,在小说《故乡》中都有如实的反映。不过,作品并非作者故乡行的纪实,而是以叙事主人公“我”回乡迁居的经历为线索,描述那一时代中国农民的生活遭际与精神病苦,抒写作者对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相互隔膜的深沉忧虑,以及打破彼此隔膜、探求人生新路的执着信念。
  《故乡》是一篇很成功的短篇小说,具有独树一帜的艺术特色:①在对照中刻画人物,表现主题;②运用景物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 ③运用准确的性格语言表现人物,例如杨二嫂,从她的语言就可看出她的思想性格,她锋利尖刻、咄咄逼人的语言,活脱脱的展现出她的小市民形象; ④巧妙运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手法,“我”的活动贯穿全文,以“我”的回忆和感受刻画人物,展开议论,挥洒自如,行文自然流畅。
  日本对教材《故乡》是这样认为的:作者对人物形象的刻划、人物和人物之间关系的提示、环境描写的典型化、巧妙的叙述、优美的描写以及结构的严谨等,都希望学生能在沉思默想中细细玩味。但是中学生很难理解这篇小说,因此教师有必要查阅、研究一些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鲁迅的生活态度以及他的思考方式等有关资料,教学时作些补充说明。重要的仍然是要以本为本,从阅读作品出发,回到阅读理解作品中去。学生在阅读中,会对“我”、闰土、杨二嫂等人的生活态度和思考方法提出肯定或否定的的看法,希望教师要紧紧抓住小说中所塑造的人物对象在当时社会的典型意义,让学生深切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特别是“我”的心理变化以及“我”对新生活的追求。
  最后希望引导学生把他们从对小说的深入钻研、体味中解脱出来,关心当前的社会现实。
  四、课时安排
  我国在安排本文的教学时一般定为三课时。单元课时教学内容如下:
  第一课时:1、介绍时代背景,通读全文,整体感知;2、理清“我”的思想感情变化脉络和课文所描写的几个场景。第二课时:1、比较故乡的前后变化;2、比较闰土、杨二嫂前后变化,明确作者是怎样描写的这一变化的。第三课时:1、景物描写的作用;2、一些关键词句的理解;3、讨论本文的主题。
  日本对本文的授课时数安排为七课时,课时教学内容分别为:
  第一课时:1、指导学生理解单元学习的目的;2、通读《故乡》全文,记下感想。第二课时:1、交谈通读后的感想;2、掌握场面的变化、情况的变化、小说的结构。第三课时:1、掌握离别了二十多年后,乍见故乡的情况以及“我”的心情;2、对少年时代的闰土和中年时代的闰土的姿态进行比较对照,以理解“我”的感慨。第四课时:1、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闰土,体会“我”对闰土的心情;2、抓住闰土的变化和“我”的心情,掌握人物的发展变化,以及和社会状况的关系。第五课时:1、深入理解杨二嫂的形象和“我”对她的心情;2、思考塑造杨二嫂这个形象的意义。第六课时:1、理解“我”离开故乡时的思想感情;2、理解“我”的思想,正反映了作者鲁迅的思考方法。第七课时:1、读完小说,进一步认识和思考自己和自己周围的社会;2、启发、诱导学生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
  在比较中,我们认为,我国对本文教学课时安排偏少,对教学内容仍较多作粗线条的勾勒,侧重于整体感知;而日本在这方面课时安排较多,文本阅读非常精细、深入。当然,中日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也有相同之处。
  五、其他方面
  (一)对主题的理解
  新课标强调个性阅读,对文学作品的多元理解。以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个性。同样,对于这篇小说主题的理解,强调要鼓励学生深入探讨,得出自己的见解。与旧教材相比,新课程对本文主题的理解就更加多元化了。教参提供了以下几种理解:1.人的生命和活力被扼杀;2.纯真的人性被扭曲了;3.愚昧、落后、贫穷的轮回;4.渴望理想的人与人关系。并明确提出:“你赞同哪一种意见,或者有另外的见解?”以引导学生发挥自主学习的能动性,深入思考。新教材站在历史的高度,但对主题的理解已更加理性、人性化。
  而日本对本文主题的认识并不象我们这样直接明确。也许是国籍的不同,他们更多地从旁观者的角度,只是说要认识当时的社会状况及其关系,养成用历史眼光观察自己周围的事物,从而深入思考“在历史中生活”的人所应该具有的生活态度,“通过学习,重新关注自己和现实状况的关系”。注重时代的前后联系,关注今天生活的成份较多。重视学习方式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与学习方法指导
  我国传统的阅读教学比较注重从文体、表达方式等方面切入教学,就这篇小说来说,多从小说的三要素入手,离不开人物、故事情节、环境,比较多地粗线条的勾勒,对文本缺乏微观的分析,至多在字词句篇上来回折腾。把审美价值的体悟放在客观化的选择中,抹杀了情感价值。另外,阅读有太强的功利性,导致学生对阅读教学乃至语文学科的厌倦,使人们变得急功近利。教育应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个性发展,着眼于长期效益。
  相比之下,日本在文本阅读方面,更注重微观分析,强调学生的参与意识。每一课时均有安排学生的参与活动,且时间占单位课时的三分之二以上。注重师生的互动交流。如第一课时的学习活动有“就‘故乡’这个词意展开想象,交谈自己对故乡的感受”等。
  最后,就中日关于《故乡》阅读教学的比较作一思考:
  中国阅读教学中的阅读取向,是养成学生“鉴赏者”的阅读姿态、阅读方式。而日本的阅读教学自觉地居于读者的立场“理解”文章,在“分析”的过程中体现“批判”的精神,再加上对“交流能力”的凸显, 养成学生“理解者”的阅读姿态、阅读方式。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