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教案28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初中教案 / 九年级上册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40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8/10/6 14:58:37
  • 资源来源: 会员原创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02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7660字。  
《故乡》教案
  故乡  鲁迅 
  教学目标 
  1.了解小说的特点    
  2.理解文章主题                           
  3.学会分析人物形象,了解对比的写法和在记叙中运用议论的作用。  
  教学重点  
  1. 把握课文内容,在对比中分析人物形象和人物性格的变化。  
  2.解决疑难语句的理解问题,进一步把握小说的内容和主题,强化学生对作品的认识。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在前几册课本中已经学过了不少小说,如《最后一课》、《社戏》等,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1、一篇小说必须具备哪三个要素?   
  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塑造人物形象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因此,人物是三要素中的主要要素。   
  2、常见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   
  肖像、心理、行动、语言描写,以及正面、侧面描写。   
  3、小说情节起着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作用,它一般包括: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还有序幕、尾声。   
  4、环境:A社会环境:主要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B自然环境;用以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感情等。   
  5、时代背景   
  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日益贫困化。这篇小说是鲁迅在1919年12月初,回故乡接母亲时亲眼看到故乡的破旧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乡》。   
  6 .解题  
  “我”于1919年12月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目睹农村的破败和农民的凄苦,深切感受到少年时的好友与乡邻同他之间的巨大隔膜,引起“我”内心无法消除的痛苦的感情波澜,同时也激起了“我”要求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                                                   把小说同时代背景联系起来,我们不难发现,“我”记忆中的故乡及人物与眼前的故乡及人物所以发生了巨大变化,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和社会根源。  
  “故乡”这一题目,不仅交待了事件发生和发展的具体地点,而且为人物活动提供了特定的场所和环境。  
  题目还有更深一层的含义。俗话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亲不亲,故乡人”。对于一般人来说,故乡总是美好的,亲切的,值得怀念的。但是在“我”眼中“故乡”却是如此衰败、萧条,让我感到悲凉、生疏,特别是人与人之间,都隔着“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令“我”寒噤。  
  课前准备 
  二、预习课文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一)、生字识记  
  晦(huì):1.农历每月的末一日。如:晦朔。2.昏暗;不明显。如:晦暗。本文取此义。3.夜晚。如:风雨如晦。  
  猹(chá):野兽,像獾,喜欢吃瓜。  
  踝(huái):小腿与脚之间左右两侧的突起,是由胫骨和腓骨下端的膨大部分形成。  
  汛(xùn):河流定期的涨水。如:桃花汛。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