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插图“功”不可没

作者:南京市江宁高级中学 熊代厚  时间:2008/10/16 21:25:22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3636
  现行的中学语文课本中有不少插图,围绕课文或作全景勾勒,或作局部点缀,或真实体现,或夸张渲染,色彩鲜明,形象生动,但教学中,不少教师并没有认识到它的价值,把它作为一种可有可无的装饰品,这无疑是对课程资源的一大浪费。实际上插图是教材的第二语言,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著名作家、美术家丰子恺先生在为鲁迅小说作插图时曾说:“这些插图就好比在鲁迅先生讲话时装上一个麦克风,使他的声音扩大”,可见插图对文本的作用。教学时若能巧用,不仅能培养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且能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利用插图,营造课堂氛围
  课堂教学是师生双方的交流过程,和谐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是高效率课堂不可或缺的。语文课比其他任何学科更需要激活学生,但学生对文字本身有时并不感兴趣,可对具体可感的彩图却兴致勃勃。课文插图的直观形象性就成为营造课堂气氛的好材料。我们可以通过这些图片去触动学生的兴奋点,从而营造课堂氛围,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文内容上来,这样会有出其不意的效果。
  如《木兰诗》,故事令人感奋、叹服之处在于木兰女扮男装,而要了解这一情节,插图的作用就显而易见了。我们在导入时引用课本中的插图,有上下两幅,上一幅是驰骋沙场英勇战斗的战士,下一幅是身着女儿装的女子,两个形象是同一人物吗?学生对此问题或肯定或怀疑的结果都激发了学生学习《木兰诗》的兴趣。
  而《死海不死》是一篇介绍海洋知识的说明文,题目新颖巧妙。“死”与“不死”看似矛盾,如何解释?可先让学生观察文中插图,思考图中画了些什么?待同学答出“一个人仰面漂浮在海面上,手里拿着书正悠闲自在地看着”时,追问:“为什么人能躺在海面上而不会沉下去?这种奇异的现象与文中描述的哪个传说如出一辙?它们都说明了死海的什么特征?”这样利用插图因势利导,就能很好地把学生吸引住,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认真、细致地阅读课文,理解内涵。
  二、利用插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课文内容,尤其是一些重难点,用语言讲,往往讲不清,但插图却是文字的补充和注解,是文字所介绍事物的真实再现,可以帮学生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直观形象地理解课文。
  说明文语言平实简洁,理解中并无文字障碍,但由于学生知识面的狭窄,生活阅历的不足,对被说明事物未必都能理解,文中的插图正是学生理解课文最好的钥匙。如《南州六月荔枝丹》一文中所附的荔枝全貌图及结构解剖图,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形象地把握住了荔枝的形态及其内部结构。若没有这幅插图,对不产荔枝地区中的学生来说要想象出荔枝的真实形状则着实有困难。
  小说的插图大多是对一些重要情节、人物形象的勾勒,或显示人物的性格,或深化小说的主题,是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如《祝福》中祥林嫂的肖像,课文中作者固然有精细的描绘,但仅凭文字,学生心中的祥林嫂就只能是一个“乞丐”的形象。如果结合课本的彩图,就会发现,支撑祥林嫂身体的那根竹竿已不堪重负而变得弯曲;,尽管表情麻木,眼神呆滞,却表现出心犹不甘的疑惑;寒风大雪和朱门祝福声中,显现出一个在风雪中行将就毙而又苦苦挣扎着的凄苦形象。这样一来,祥林嫂的形象要比" 乞丐" 两字丰满得多。
  这样的插图在课本中有很多,如暴露封建社会官场的黑暗、揭露官吏卑鄙阴险嘴脸的“密室谋划”(《葫芦僧判断葫芦案》),刻画葛朗台爱财如命、贪婪成癖的守财奴形象的“看守密室”(《守财奴》),揭示社会动乱,只求自保的王利发的“莫谈国事”(《茶馆》),表现群众愚昧的“上坟”(《药》)等。恰当运用,能较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人物形象和作品的主旨。
  三、利用插图,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
  指导学生观察课本的插图不仅是单纯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想象力的过程。
  教学《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先让学生仔细观察课本中的插图:①图中人物是什么装束?②走路的姿式怎样?③当时的天气如何?④周围的环境又咋样?学生逐一找“套子”,如衣着的套子,用具的套子等,然后抓住插图进行讨论:①课文插图用意何在?②插图仅仅是表现别里科夫生活等方面的“套子”吗?
  插图中还有一些细节,让学生们继续观察:天空中燕子成群地飞翔;青年人骑车飞驰而过;三五成群的人在闲谈;房屋的窗户打开着……通过这些观察,学生就会明白插图中与“套子”有关的细节的内涵:骑车的年青人是具有新思想、充满生命力的象征;燕子的飞翔和窗户打开着预示革命形势在高涨。作者通过这个“套中人”的塑造,无情地鞭挞了因循守旧、害怕变革、顽固维护专制制度的奴才性格。这样,紧紧抓住插图分析,既训练了学生的观察方法和观察能力,也推进了课堂教学。
  想像是创造性形象思维的主要方式。训练学生的想象力,文字固不可少,但图画来得更直接,因为欣赏艺术品的过程,就是欣赏者再创造的过程,面对一幅精美的插图,学生很难做到不去思考画面背后的内容。学生在仔细观察《装在套子里的人》插图的背景画面后,要求想象晴朗天空中回荡着的钟声,冰渐消融,春光暗度的清凉的空气等,再引导学生想象画面的色彩。还可用屠格涅夫《树木和草原》中描写自然景物的一段文字,启发引导学生想象背景图案中的自然景物给自己的嗅觉、听觉、触觉等方面留下的印象,极大的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掌握了优美地有感情地描述自然景物的基本方法。课文插图的背景部分并不是原作文字的简单再现,而是一种再创造,所以这一想象活动,大大深化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也是创造想象的结果。
  四、利用插图,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语文学科的美育功能对语文能力的培养有着异乎寻常的促进作用。美育,作为一种形象教育,在语文学科中所凭借的主要是文质兼美的课文,但美育更强调直觉性与愉悦性,因此图画更能给人以美感。
  教材中的插图内容广泛,涉及到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花鸟鱼虫、风土人情等,这丰富多彩的自然世界和绚丽多姿的现实生活都会引导学生畅游其中而获得审美感知、审美欣赏。插图能扩充课文的审美领域,特别是能把课文内容没有表达出来但寓有诗情的东西发掘出来。《荷塘月色》中的月下荷塘图、《石钟山记》中的石钟山图、《长江三峡》中的三峡图等,都真实而形象地再现了美丽的自然风光。看着这些精美的图画,学生便会油然生出一种热爱祖国山川的情感,便会被其壮丽所熏陶。
  至于教材中诸多的肖像更是社会美的一种反映。因为一切美好的事物中最美好的事物便是那些推动历史前进的富有创造力量的人物形象。像鲁迅先生便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上的一面旗帜。教材中的几幅肖像集中概括了他们作为战士的一面。《记念刘和珍君》中的肖像展现了鲁迅先生在残酷形势下的沉痛与悲愤。他那紧蹙着的双眉,无疑告诉人们他正在思索着讨伐反动军阀及走狗文人的战斗檄文,体现出他那“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战斗精神,而《琐记》中的肖像则是“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写照。
  通过对插图自身的美的感受,学生的感受敏锐度和辨别力加速发展,形成一定的审美认识,使其身心得以健康地发展。通过对插图里自然美景的欣赏,学生可以从亲身的感受中产生热爱家乡、热爱自然、热爱祖国,向往未来,追求文明的情感。通过对插图里美的判断,学生可以正确认识生活中的真善美,可以形成善良诚实的品质、乐观开朗的性格、坚韧顽强的意志;通过对插图中美的欣赏、体验、创造,学生会产生强烈的用语言表现美的形象、创造美的境界的意愿,从而发展语言,产生热爱祖国语言和积极学习祖国语言的情感。
  五、利用插图,提高写作水平
  目前中学生作文的致命弱点是内容空洞,究其原因是缺乏写作素材,只能胡编乱造。实际上课本插图是个丰富的材料库,运用插图,可以进行各种形式的作文训练,例如,让学生仔细观察《祝福》中祥林嫂的肖像图,完成一段200字左右的描写文字,然后与原文作比较,从而深入感受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形象,同时学生也可从鲁迅的描写中学到人物描写的技巧。
  成功的插图都是匠心独用的结果,训练时要仔细观察,用心揣摩作品的意图,展开想象,发表议论,抒发情感。
  据图训练作文的形式很多,主要的训练类型有:
  (1)  描写类。可进行肖像描写、场面描写等训练。如《记念刘和珍君》中鲁迅先生的肖像外貌;《鸿门宴》中斗智斗勇的场面描写。训练时要注意观察人物的身分、年龄、衣着、动作、神态和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场面描绘要注意层次,从静态中引出动态。
  (2)  说明类。如利用《滕王阁序》、《黄鹂》、《北极光》、《维纳斯塑像》中的插图作说明文片断的训练。训练时要注重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和说明的顺序。
  (3) 记叙类。如把《廉颇蔺相如列传》、《蜀道难》中的插图,改编成小故事《将相和》、《青莲吟诗》等。记叙时要注意要素的完整,及人物形象的刻画。
  (4) 议论类。如根据《装在套子里的人》的插图,分析造成别里科夫性格的社会原因;根据范曾的“阿Q画圆”来分析当时的时代特征和精神胜利法等。议论时要紧扣画面,联系社会背景和时代思潮,恰当运用论证方法,注重论证的结构。
  自古“诗画不分家”,文也是如此。虽然课文选用的插图不一定全面,但现有的我们若能好好运用,必将为我们的语文教学增色不少。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