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雪》教学反思

作者:李小霞  时间:2008/10/21 10:47:33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618
  选择《雪》这篇课文,因为文章比较短,应该容易上。没想到的是,越备课就越觉得难。于是就干脆把它作为对自己课堂教学的一种挑战来尝试,希望能够通过这次历练来提升自我.      
  一、课堂环节的设计                                                           
  对语文教学,我也有着自己的理解,我认为语文教学的本真应该是语言教学,只有基于语言品味的领悟才是最真切最能自然内化的,只有从文字上站起来的鲁迅才是更有生命力的。于是又确定了本课从品味语言到体验情感再到感悟精神的纵向深入的思路。整个教学设计则定位在让学生逐步把握“文章写了什么?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的文本探究上,使学生能在由景及人、由情到精神的理解转换过程中领悟文章内涵。其中通过对一些修辞、字词的品味把握雪的特征是本节课的重点,对情感的体验和对精神的感悟都要以此为基点。
  二、对课堂的反思
  本着以上的理解对文本进行了教学设计,从教学展示的效果看,应该说已经较好地得到了落实,尤其是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让人高兴。文章虽然难,但是因为起点设得低,大家都觉得有话说,有话想说。随着和“雪”的对话的逐层深入,应该说绝大部分学生都体验到了鲁迅那在孤独中向往美好的情感、在孤独中依然奋进的精神。当然,
  在课堂具体实施的时候,还是存在着很多不足,比如:
  1、教师激情有所欠缺,整个课堂显得比较平淡。这绝对是我的硬伤,虽然可以找借口说是性格原因,但即使“秉性难移”,也不是说就完全“不能移”,我一定要把它作为必须克服的问题来对待。
  2、教学机智有待提高。例如对朔方的雪的分析不够到位,原因有二:一是在分析之前没有好好读一读。在我的设想中是打算在分析完“江南的雪”之后先读一读描写“朔方的雪”的内容再深入品味语言,没想到匆忙之中忽略了这一环节,但是,缺少了朗读这一必要的过渡,学生的思维还停留在江南的雪的“美好”上,从而造成对朔方的雪的理解也惯性地滑向“美好”这个方面;二是课堂时间分配有些前松后紧.前边力求知识的完整,导致重点内容时间不够而仓促结束.难点突破虽有安排但并未完全突破.
  3、对文本的反复切入还需加强。同一个语句,从不同的角度切入,会有不同的收获,例如你可以从一个句子看出事物特征,看出作者情感,看出写作技巧,看出语言风格,看出蕴涵的哲理……但是本堂课对语言的品味太局限于“雪的特征”,对鲁迅情感的体验几乎是直接从“雪的特征”得出的,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和文本的脱离,这也使得在第三个环节提升到鲁迅的精神前的铺垫不够到位,材料的出示也相应显得较为生硬。虽然对鲁迅精神的把握是源自文本,但在课堂呈现时却显得有些割裂。如果说本课在课堂设计时关注到了“深度”,但在课堂呈现时却缺乏一定的“厚度”。
  自我反思的过程也是自我提升的过程,这次历练对我的教育意义很深刻,很多老师善意的批评也为我指出了今后努力的方向。在此也真诚地希望各位老师能不吝赐教,我会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克服弱点。我相信自己能在语文教学这条道路上越走越稳健。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