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场孩子阅读现状之我见

作者:七十二团学校 海狼  时间:2008/10/23 18:14:47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393
  我在团场学校从事语文教学已经有五年历史了,针对这里的孩子及实际情况,他们的阅读现状着实让我担忧。借此机会我谈几点自己的看法,以求共勉。
  一、孩子的阅读现状分析:
  从大气候看,整个中国的孩子缺乏大量的阅读。我国儿童的阅读量,主要是从课本和教材,一年级孩子每年的阅读量大概是4900字,比美国儿童阅读量的1/6还要少。我们团场的孩子由于受社区、家庭及学校因素的影响,他们的阅读量更是少的可怜,对于多半的孩子而言,每日除课内阅读(即学习语文课文)外,几乎不会花时间去进行课外阅读的。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我们来谈谈家长。
  团场的孩子家庭环境区别大,大部分的家长是农民,由于自身文化素质及自己那个年代所谓的学习经验的影响,让他们错误的认为学习语文就是会背、会写、会默,无须看太多的课外书。甚至部分人会认为看课外书会浪费时间,影响考试成绩。实在拗不过孩子去买本课外书,也不过是几本作文书而已。而对于文化层次较高的家长,他们在孩子的教育投资方面是非常舍得的(该项支出占家庭收入的30/100)。那么,我们来看看他们都是怎样投资的——陪孩子学钢琴、练舞蹈、上英语班、课余给孩子请家教补习数学等等。孩子学不会,家长就跟着学,跟着教。可又有哪个肯在语文上花心思,最多不过给孩子买些课外儿童读物,却绝不会花时间和孩子一起亲子阅读。
  其次、就教师而言。
  新课标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为语文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许多教师积极投身其中,研究如何运用新理念改进阅读教学,语文教学改革由此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当冷静下来省事时我们便不能发现,当前正进行的如火如荼的语文教学改革还存在这不容忽视的问题:人们多把研究的焦点集中在“教”与“学”上,却忽略了如何让学生将学到的阅读方法运用到阅读实践中去的研究。我曾听过一位教师讲《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篇文章,全文就是在呼吁世界人民要爱和平。这位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准备相当充分,共设疑32个问题,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但是对于四年级的孩子而言,这样的课效果不言而喻,尤其是对于团场的学生,他们的接受水平反差很大,因而怎样教会他们读书才更是重点。
  再次,来谈谈团场这条件有限的学校。
  近年来,国家特别注意教育,在这方面所投资金也逐年增加,许多团场学校投巨资扩充校舍,购置电器,却舍不得花钱买书。图书室里那些应付检查时购买的原本就十分有限的图书也大多成为摆设,学生难以借阅。课改后,要求学校安排阅读课,但又有多少学校安排真正意义上的阅读课了呢?有的有名无实,有的甚至连名都没有。苏霍姆林斯基说:“一所学校可能什么都齐全,但如果没有了人的全面发展和丰富精神生活而必备的书。或者如果大家不喜欢书籍,对书籍冷淡,那么,就不能称其为学校。一所学校也可能缺少很多东西,可能在很多方面都很简陋贫乏,但只要有书,有能为我们经常敞开世界之窗的书,那么,这足以称得上是学校了。”他的话是何等的深刻?对生活在21世纪从事语文教育工作的我们仍有警示作用。
  最后,我们来看看团场孩子的阅读氛围。
  功利性极强的潜力开发,天才教育在很多专家和家长那里推崇备至,而对儿童一些基本的素质教育,如阅读能力,往往被忽视;其次是传播媒体的多元化,尤其是电视卡通的滥播,吸引了儿童相当多的注意力,无疑不利于阅读能力的培养;再次在语言教育上,很多家长和学生存在着重外语而轻国语的倾向,再加上团场的图书馆普遍缺乏,读书组织缺少,等种种因素使孩子没有时间读书,没有地方读书,最后造成他们不会读书。
  针对以上的状况,作为一名普通的小学语文教师,我们的能力是有限的,但并不等于无能,我认为我们可以做到以下几点来改变现状。
  1、改变家长观念,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
  曾经有许多家长找我问:“刘老师,我给孩子买了很多作文书,可是他的作文还是写不好,你说怎么回事呢?”我说:“那你就不要再买作文书,你可以试着其他的书,如童话、寓言、科普书籍等”。
  家长把作文书买的多少和孩子的作文水平高低联系在一起,这肯定是种错误的观点。小学是基础教育时期,在打好孩子基本功的同时,阅读习惯的养成深为重要。从终身学习的角度看,阅读习惯跟随并影响孩子的一生。于是我常常跟我的家长说,如果孩子不喜欢看书,这就需要家长的耐心。每个孩子都喜欢听故事,家长可以先把故事中心情节念给孩子听,然后让孩子自己去读,并鼓励孩子把读后的感受说出来。无论孩子最后说的如何,都应对他表扬和肯定。长此以往,阅读将变成孩子的日常习惯。
  孩子每天和我们教师在一起的时间毕竟非常有限,因此孩子的课外阅读必须得由孩子家长配合。当然这种配合离不开我们的配合及对家长的游说。
  2、加强课外阅读,关键在于学法。
  尽管新课标提出要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但至今仍然没有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课本依旧是教与学的中心。课堂上,我们教师杀费苦心,精心设计,学生自主合作,研究讨论,可谓热热闹闹,可是学生学完以后呢?吕淑湘教授曾经说过:“10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怪事!”
  这的确该引起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的深思。记得在1978年叶圣陶先生就提出了“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的观点。这一思想其实与新课标的相关精神是一致的,至今对我们仍然具有指导意义。这样说来,我们语文教师的任务不仅是教会学生每一篇课文,还是教会他们学习课文的方法,以便近一步运用到阅读中去。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运用“例子”中学到的方法,形成举一反三的能力。
  3 、设立班级读书角,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
  语文能力的提高发展必须通过大量的读写实践活动才能达成,所以课文教学明显有它的不足,故需要补充大量的读物,增加学生的阅读量,而对我们团场学生存在借书难、读书难的问题,我在班里设立了读书角,书的来源一部分由学生自行捐助,学期末了再归还,一部分由我出面到学校图书室去借,定时归还,再在班里选一名图书管理员,每日管理好图书的借阅情况。
  可是这也只解决了一个客观的问题,主观的能动性还得让孩子自己完成,有了书,不读书怎么办?针对孩子的兴趣,我想了不少办法,俗话说:“兴趣是人类学习的最好老师”,有了兴趣自然就水到渠成了。最后我发现了一个好办法,将全班分成若干读书组,有名著小组、历史小组、漫画小组、科技小组、智力小组……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个人爱好来选择组别,这样一下子提高了他们的积极性。我记得班里有这样一个孩子,他的父母离异,无人看管,学习成绩几乎是个位数,老师家长却拿他没有办法。突然有一天我看到他在排队借书,于是我悄悄问了管理员他借的是什么书?管理员告诉我他几乎每天都会来借书,借的是《奥特曼》系列,于是孩子们把他归为漫画组成员,这无疑对他是一个巨大的改变。
  害怕孩子们的热情来得快去得也快怎么办?于是我在每个星期五下午的第一节课开展“海阔天空漫谈会”,让孩子们畅所欲言,侃侃而谈,把自己从书上看到的学到的和大家交流一下。偶尔我会利用课余时间开展讲故事比赛,朗读比赛,表演比赛等活动。并在学期末评选出“阅读大王”、“创新大王”、“进步之星”、“朗读小能手”、“识字小博士”等优秀学生。通过两学期的培养和训练,我发现学生的阅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知识面得到了真正的扩展。
  最后,我想说小语组的同仁们,虽然我们所教科目得不到太多的重视,但是我们自己绝不能轻视小语的重要性。教好语文从阅读开始。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