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冲刺阶段复习指要
作者:佚名 时间:2008/11/18 10:58:06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431
一、 做到几个注意:
1、稳住:要继续重视语文复习与习题演练。最后阶段,高三学生要拼体力,拼毅力,还要拼眼力。这时候不要慌张,不要方寸大乱,不要目光短浅。一定不要忽视最后一个月的解题训练,更不要进行所谓最后的战略调整,以为语文涨分慢,或是觉得有点把握,便想放弃练习,妄图牺牲语文来弥补其他学科上短处。这是十分危险的安排。只有在统筹兼顾的情况下,在踏踏实实地进行各科的综合复习的基础上,才能去做适当的调整或倾斜,绝对不能舍“文”保其他,拆东墙补西墙,以免得不偿失,后悔不及。
2、专注:听课要专注。老师讲课都是根据学习的进度、复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精心的准备挑选重要的选题来进行的,里面一定包含了一些学生常常出现的错误、应该避免的问题、题目内外的知识、相关专题的解题规律及方法。忽视听课而去自己复习、练习,一方面容易盲目,浪费时间,另一方面可能会脱离高考实际,抓不信重点。特别是最后冲刺阶段,习题讲评课较多,复习已到了“收官”阶段,主要活动就是通过做题发现问题,查漏补缺,最终达到提高应考能力的目的,从面到块的解题策略和方法已不再是授课重点,讲课越来越注重细节,许多知识点讲过去了可能就无法再做回顾,学习更需要听听老师指点迷津,以改正自己的欠缺要害。
3、关注:一是关注自己的答题思路,避免漏答、错答,核对答案要及时动笔更正(改卷);二是关注错题,分析出错的原因并补习对应的知识点;三是关注老师给写的宝贵的作文评语,下次写作力争改正前错;四是关注自己的卷面,答题时表述题先打草稿,誊写时格不占满,字距恰当,笔画舒展,尽量美观。
4、记住:语言学习重在积累,但同样需要记忆大量基本知识作为解题素材和依据,在此基础上才能培养能力。语言要记忆的内容可以说无边无际,但具体到备战高考,相应的就要有一定针对性,如要记忆尽可能多的字音、字形、成语、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要记忆标点符号题中的几个常考符号,如问号、顿号、冒号、引号、分号、括号的一般用法和易错点(设题点);记忆文言文的常见实词、虚词用法,词类活用的种类、判断方法、翻译方法;记住诗歌鉴赏中诗歌的分类、内容特点、常见意象、抒情手段、修辞手法、艺术手法等理论知识,尤其是专业术语;记住诗歌鉴赏和散文阅读题中有关词、句、段的含义及其各种兵役法和作用的判断方法、表述语言、答题格式;记住比喻、拟人和借代的区别;记住长句、短句、整句、散句的特点;记住压缩语段、仿写扩写的答题原则等。
5、保住:首先,可以说最后阶段,语文高考决战在选择题,多错两个选择题,总分就很可能成了90多分,成为劣等分。因此,一卷10个选择题要在熟练记忆准确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确保答对8个,为语文的高分打下基础。其次,坚决保住名句默写题,争取5分全拿。平时记忆时就边写边记,确保不丢字不错字,记得准记得牢。最后要注意散文的背诵。三是作文不急功近利,不过分追求突破创新,先确保写出观点鲜明、思路清晰、文体规范的保分文,再去追求深刻、丰富、有创意;议论文论点最好放在明处(题目或开头段),记叙文要卒章显志,点明主旨,避免让阅卷老师东找西找。
6、抓住:抓住几种解题的技巧,提高做题准确率和效率。比如:字音字形题可用按义鉴别法、组词验证法;成语题要看搭配、看语境、看词性,看感情色彩;病句题可用先压缩主干看搭配再关注介词、连词(含关联词)、双面词(能否、是否)、否定词、并列短语等部位的方法;文言文翻译要抓住句子的主语去直译,抓住重点实词和句式,联系课文例句、结合语境逐词翻译;诗歌鉴赏和现代文阅读重点抓住其中写人写景的情感词和形容词,这些词往往就是形成答案的语言材料,绝对不容忽视;压缩语段题可根据文体抓要害,好新闻材料抓首句、议论材料抓两头的结论;作文审题一定要抓住关键词,比喻性、寓言式话题要确定它的字面义与隐含义,并抓住隐含义去立意举例,关系型话题要抓住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或互动关系,并结合人生理念、社会人文确立相应的观点之后再动笔,写作中要不断点到话题词及其含义,始终扣题,这样才能抓住中心、切合题意。
二、坚持几个做法:
1、每天晨读。读一读小本上积累的词句、错题或课文,重读经典文言课文,如《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陈情表》、《藤王阁序》等,并记忆课文下注释重要词语。
2、翻翻《语文报》、《青年文摘》等,每天读几篇优秀范文或课外美文,记两个句子或事例,为高考储备点新素材。
3、研究《高考说明》,明白高考题型和出题者的意图,梳理自己的知识系统,做到能列表说明。
4、把过去几次考试的试卷装订在一起,复习其中的错题,复习知识点,回忆老师讲题时说过的要点。
5、按时按量完成老师布置的练习,保持做题的新鲜感和速度。每周至少完成两套模拟试卷。
6、对联涉及仿写、压缩语段、写广告等题及作文题目、开头的设计,因此,自己应当拿出复习书的练习题来锻炼自己的创作能力,每天写一副,练习表达,活跃思维。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