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读出味道来——兼谈《项链》教学
作者:河源市田家炳实验中学 赖远秀 时间:2008/11/22 12:07:41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358
一、 网络开篇 激发阅读兴趣
看课文注释,听老师介绍“教参”中有关作者情况及背景材料,学生常常恹恹欲睡。鉴于当前同学们喜欢上网,或聊天或玩游戏,我们可充分利用学生爱好上网的特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促进相关知识的吸收与巩固。如在教学《项链》时,我课前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上网查找作者莫泊桑及《项链》的写作背景。同学们积极参与,大部分同学都能按时完成,就连平时最不专心听讲的同学也把资料整理得很齐全。所查的资料五花八门、详细全面,让我大开眼界,同时也让我看到了我们的学生真行。为了激励学生,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课堂上安排一个展示他们学习成果的过程:从第一学习小组开始,派代表把查找的内容投影展示在屏幕上,接着按小组顺序,各组代表不断补充,直至没有再补充为止。从屏幕中可见学生搜集整理的资料:①莫泊桑的出身及代表作; ②莫泊桑作品的突出特点; ③《项链》写作的社会背景。如果说这些都是很普通的资料,那么,一贯不喜欢语文的陈珊同学查到的“莫泊桑有三位严师”的材料却引起了同学们的极大兴趣。第一位严师是莫泊桑的母亲。他母亲酷爱文学,有较高的文学素养,在莫泊桑小时候就注意培养他的文学修养,指导写作。莫泊桑受母亲熏陶,自幼爱好文学,十三岁开始写诗。莫泊桑成名后,母亲仍然不断帮助他,而且一直珍藏他幼年时练习写作的本子。 第二位文学导师是当时有名的诗人路易•布耶,他是莫泊桑母亲的朋友,莫泊桑经常与他通信或当面求教,他曾对莫泊桑说过,造成一位艺术家的声誉的最重要的东西是他作品中所包含的独创性,鼓励莫泊桑在艺术创造的道路上进行艰苦的探索,这些话都给莫泊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三位文学导师,是当时法国最著名的文学家福楼拜,福楼拜是位严师,他要求莫伯桑先下功夫练习基本功而不急于发表作品,要求莫伯桑培养自己的独创性,并且告诉莫伯桑,获得这种独创性的途径就是进行持久的观察和练习。说实在话,这些资料我也还是第一次看到。我鼓励同学们向莫伯桑学习,学习他尊师重教,学习他的探索精神和独创性。
投学生所好,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他们自然而然地把精力集中到文本的阅读中来。
二、巧于设疑 领会文本的精华
课文没什么好读,读不读差不多,这种观点普遍存在于学生的潜意识里。针对这种状况,教师要在学生认为读懂了,再也没有什么好读的时候,巧于设疑,从深层次探讨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行文思路,从而领略文章平凡之中的突兀出奇、值得品味取法之处,在思想上达到与作者共鸣。这样才算读出了语文的味道。
在教学《项链》时,我用5-6分钟时间让学生默读作品一遍,他们很快就明白了小说的主要情节: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假项链,也了解了文章大意。这时,有些同学也就闲若无事了。为了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我提示说:本文构思巧妙,情节曲折跌宕,再读读看,你能找出最巧妙的一处吗?一语引得同学们兴味盎然,他们再次回到小说中。经过仔细阅读、思考,大家议论纷纷,发言踊跃。学生甲:一张巧妙的请柬。玛蒂尔德婚姻上的失意,使她陷入了不可改变的逆境,但偶然的机会出现了,她丈夫带回了教育部舞会的请柬,出现希望之光。学生乙:项链借得巧。当玛蒂尔德向女友借项链时,佛来思节夫人盛首饰的大匣子中有五光十色、金光闪烁的无数首饰任玛蒂尔德挑选,却偏偏选中这挂精美的“钻石项链”,且女友也慷慨答允“当然可以”。这一切都让她那么顺利地借到了项链。学生丙:项链丢得巧。为满足虚荣心在舞会上她大出风头,沉迷在幸福之中,安排在此时丢失朋友的项链,既巧又合乎情理。学生丁:真相告白得巧。当她用自己的青春、辛苦偿还了债务而“自豪”“天真”地笑的时候,朋友告诉她那是一挂假项链。一时欢乐,十年辛酸,却原来为了一串假项链,多么可悲啊!……综观全文构思,无巧不在,同学们能在作品中读出一点巧妙之处,也算是《项链》教学的一点收获吧。
三、 探究学习 培养创新思维
要引导学生读味道来,就得鼓励学生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论事物,敢于挑战权威,勇于质疑,不惟书,不惟师,言人未言,发人未发,不断追求新鲜的东西。如对《项链》中的主人公玛蒂尔德,我提出这样的问题:这位小资产阶级妇女除了爱慕虚荣、追求享乐,还有其他方面的性格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边读边探究,各抒己见,气氛热烈,并能运用作品原文佐证自己的观点。有的说她虽然爱慕虚荣,向往上流社会,渴望过奢侈的生活,但她善良、诚实、守信,整个寻找、赔偿项链的过程中玛蒂尔德没有冒出过丝毫的不良念头,如赖着不还,买个假的代替,逃之夭夭等等。有的说她坚强、质朴、能吃苦,她辞退女仆,迁移住所,十年如一日地担起“家里的一切粗笨活和厨房里的讨厌的杂事”,辛苦、节俭地料理家务;告别旧日的风韵,“成了穷苦人家粗壮耐劳的妇女”。 有的说她豁达、率真、自豪,以十年时间偿还债务后,玛蒂尔德在极乐公园邂逅佛来思节夫人,她轻松、坦然地把偿还丢失项链的原委以及自己忍受的苦楚告诉了女友,神情是高兴、天真、得意的。以上所说种种玛蒂尔德形象,并不相互排斥,它们都是构成人物个性的多维元素。
开展探究性学习,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经常放手让他们讨论争鸣,尽量撤去定格好的框框,允许学生对问题的不同理解,让他们在文本学习过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大有裨益的。
四、迁移写作 体验阅读乐趣
读是积累,写是升华。读写有机结合更能让学生体味到阅读的无穷乐趣。因此,讲课结束时,我要求学生模仿《项链》结尾的写法,为小小说《同意》续写一个结尾:“秘书送来一份文件。王厂长像往常一样拿起笔轻松熟练地在上面写下‘同意’二字。突然,他睁大眼睛,笔从他无力的手中滑到了办公桌上。翌日, ”。学生思维活跃,写出了“厂长被查办了”、“厂长被撤职了”、“厂长办公室换了个新主人”等10多种合乎逻辑的结尾。为了同学们能体验到阅读的更多乐趣,我又布置学生仿照《项链》的精巧结构,在课外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写好后由小组互阅,推荐一篇佳作上交。从交上来的短文故事中看到了同学们对《项链》中精彩的结尾确实有了深刻的理解。我在班上宣读了张雨同学写的《锁王》,读后博得大家的阵阵掌声。《锁王》叙述了一位开锁技术非常高超的胡师傅,怎样帮助一位少妇打开家门大锁,当听到妇女急着要卖掉家中的豪华珠江钢琴时,又是怎样镇静、沉着、机智地把这个妇女(盗贼)送上了警车。短文结尾出人意料,但又合情合理。
总之,通过激趣、设疑、探究等手段将学生引入美妙的阅读境界,使学生想读、爱读、善读、乐读,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写作迁移能力的训练,以读促写,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