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营造校本教研氛围,努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作者:福建福安二中 李铃川 时间:2008/11/22 15:32:40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4173
一、加强校本培训提升教师理论水平
校本培训是提升教师理论水平、实践能力的最主要、最直接的途径。实践证明也是行之有效的最快捷的方法之一。为此,我校十分重视校本培训工作的开展,主要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1、制定严格可行的理论学习制度。理论学习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形式。具体要求每位教师做到三个“五个一”即每周“五个一”教研组活动一次,备课组至少活动一次,至少一个小时的理论学习或心得交流,至少听一节课,至少写一篇教学反思(包括教后记等)或随笔。每月“五个一”写一篇学习心得,做一次课题研究进展情况汇报,开展一次读书论坛活动,拟一份符合新课标理念的试卷,写一篇教学叙事或案例。每学期“五个一”订一本教育教学杂志,学习一本教育教学理论专著,参与一个课题研究,听一次专家专题讲座(学校举办),撰写一篇教育教学论文。以上各项任务完成情况由教务处教研室定期或不定期进行量化检查。
2、构建科学合理的校本培训模式。采取“分层培训,分级管理”的办法。
对于新分配、新上岗的教师,采用“学习—实践—考评—分类”的通式培训模式,时间1—3年,培养符合现代教学规范的合格教师。对于教学新秀,采用“定向—研修—独创—反思”的培训模式,时间3—5年,造就具有创新能力的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对于教学骨干、学科带头人,采用“再研修—再实践—再反思—提高”的培训模式,培养专家型、学者型教师。以上各层次教师的培训由教研组长,教务处教研室及学校分别管理。
3、采取“专家引领,同伴互助”的培训机制。为了加快我校教师的专业化成长速度,缩短年青教师、优秀教师、骨干教师的成长周期。近两年来我校先后邀请或聘请了省内专家到我校开设校本培训专题讲座或作为兼职导师;聘请本校省地市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作为校本培训导师。选派了包括校长、处室主任以及各教研组长、科任教师在内的几十人参加了各级各类的培训班。组织各年段各学科骨干教师到名校参观学习。另外,学校还组织了各教研组长、备课组长、优秀班主任到兄弟学校开展校际交流。
4、建立校本培训与教研的反思评价体系
只有培训和单纯的教学实践,如果缺少反思的环节和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的支撑,那么对教师们的专业成长是极其不利的。从立足于教师自身的需要和专业发展的角度出发,我校建立教师专业成长记录袋。具体内容包括:我的教学(公开教学的教案、课件、评议、影像资料;我成功的教学设计;我成功的教学案例;我的教学心得比如教学闪光点、教学启示、教学遗憾、改进办法等)我的学习(进修或培训情况;阅读的书目、读书文摘;听取的讲座或报告记录;我的随笔与杂记;听课记录等)我的研究(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研究;论文或著作)反思评价(教学反思笔记;自我成长分析;自我评价;学校评价;同行评价;学生家长评价)我的成果( 高考成绩;会考成绩;个人奖励;指导学生获奖情况等)等栏目。学期末,在全校范围内展示自己的成长记录袋,一方面可以促使教师回顾自己的教学历程,从中积累成功的经验,找寻失败的教训。 另一方面,通过交流可以发现自己的优势,找出自己与别人的差距,在比较中找准自己的最佳发展方向,从而顺利实现教师的自我评价、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准。同时,由教务处教研室每学年印发《福安二中教师发展性评价手册》定期对我校教师的专业成长进行全方位(教师自我发展评价,教师自我发展反思评价,教师课堂行为方式评价(专家评),教师发展同行(备课组、教研组、年级组)评价,课堂教学评价)的监控与评价。
二、强化校本教研提高教师实践能力
学校成功的内在机制,在于建立一个高水平的教学研究集体,确切地说,就是教师通力合作形成的支持教与学的氛围,有了这样的氛围,才能形成改革的力量。在新课程背景下,更应当强调同伴互助和合作,教师之间建立积极的伙伴关系,建立一种新的促进教师合作、发展的学校文化,形成宽松的环境和开放的氛围,加强教师之间以及在课程实施等教学活动中的交流与对话、沟通、协调与合作,共同分享经验与成功。为此我校加强教研组建设,以教研活动为载体,营造校本教研校园文化氛围。
1、开展形式多样的公开教学活动。近两年来我校先后开设了主题为“高一新教材的教学”“多媒体环境下的课堂教学”等公开教学活动。或由青年教师(徒弟)上阵,或由老教师、优秀教师、骨干教师上示范课、观摩课,或师徒同上即同题异构,或采取同题说课上课相结合的形式,或采取“师傅指导、徒弟执教、组员评课”的方式。总之,形式多样,生动而有实效。既提高了教师们的实践能力,也促进了教师们的专业成长。
2、实施“实用、快速、有效、”的蓝青工程。教育家科南特说过:“一个学校的荣誉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它一代一代教师的质量。”可以说,没有教师的成长就没有高品质的教育。为了加快青年教师成长的步伐,加大青年教师岗位成才的力度,做到“以老带新,以优促新”。我校自2005年开始决定以蓝青工程为依托,以师徒结对为基本形式,提高青年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每学年初都要举行师徒结对签字仪式,签订师徒结对协议,明确师徒职责。我校蓝青工程的实施主要体现为“引领、实践、反思”三个步骤。
①、引领:师徒结对的引领首先表现在对青年教师师德的引领。其次是业务上的引领。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理论知识学习引领。二是课堂教学业务的引领。三是学科课题研究的引领。
②、实践:我校的具体做法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对于刚毕业的青年教师,首先要求结对的师徒一起观摩学校里其他骨干老师的课或校外的课堂教学。重点是讨论分析任课教师课堂教学的优劣得失。第二阶段:采用师徒共进课堂的行动研究。要求指导教师进入青年教师的课堂,同时共同参与备课,师徒每周进行互相听课评课、进行各方面的交流和指导,促进新教师的快速成长。第三阶段:指导老师着重引导青年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深入的思考。明确什么是课堂教学?我的优势在哪?我的特长是什么?在此基础上取长补短,达到再提高的目的。
③、反思:一是师徒共同反思,相携共进。每一次完成课堂教学后师徒应该对教学进行反思(例如撰写教学反思、随笔、案例等)。二是自我反思。青年教师要能够自我提问,自我反思。三是反思中提升并尝试进行课题研究。
3、实施校本课题研究牵动战略。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和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我校积极实施课题研究牵动战略。让每位教师人人有课题,个个有任务,全员参与,实现“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科研兴师”的目标。近三年来我校申报和实施的国家级课题3个,省级课题1个,宁德市级课题1个,校本课题27个。其中地理组的校本课题“福安赛江沿岸中国民间船舶修造中心的形成与发展调查”获省三等奖。学校95%以上的专任教师均参与课题研究。另外,学校近期正在申报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教育实验与课堂教学变革研究”分课题“中小学语文个性化教学实验研究”课题。
近三年来我校教师撰写的教育科研论文、课题论文总计135篇。其中在公开发行的报刊上发表的论文共计68篇。获国家级课题研究成果一等奖的论文3篇,二等奖的论文1篇。
4、举办系列专题教研论坛活动。教育科研的价值和生命力,在于解决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和存在的困难,为此我们创设了教科研系列论坛活动,分为校长论坛、教研组(备课组)论坛、班级管理论坛等。论坛有计划、有方案、有布置、有落实、有评价,目的就是给教师创设研讨的氛围,搭建展示的舞台,提供参与的机会。每次论坛,确定一个中心议题,采取“评、议、研、辩”的方式,以达到共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为实施新课程提供保障。学校先后开设了“我与新课程共同成长”“努力、机遇、成长”“我的专业化成长之路”“如何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如何在新课标理念下,开展班级文化建设”等主题论坛活动。同时,教务处、教研室定期出版内部交流刊物《教研天地》并开设学校的网上论坛。为教师们提供一个论辩之后反思总结的平台。
以上是本人在组织开展学校教科研工作中的一些具体的做法或粗浅的见解,肯定有许多不成熟之处,还望同行们不吝赐教。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