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让成长更快

作者:语文组 瞿茜  时间:2008/10/25 23:08:54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526
  成为一名语文教师是偶然,也是必然。虽然不是中文专业,况且大学所学的专业和语文没有一点关系,可是怀着年少时的那份梦想,我选择了语文教师这个职业。
  踏上这既熟悉又陌生的讲台,心中没什么底。我从没有上过一节课,从来没有备过课,怎么上好第一节课?怎么才能做一个成功的语文教师?忐忑不安的我走上了讲台。看着课堂上一张张天真纯洁的笑容,我拿起精心准备的教案,开始了第一堂语文课。
  可是那时的信息渠道非常狭窄,没有网络,没有那么多书籍,没有外出学习的机会,那时的我不知道语文教学中还潜藏着那么多的奥秘!只是凭着年轻,凭着自己的那份激情,凭着与生俱来的那份亲和力,我和乡村的孩子打成了一片,孩子们成了我的兄弟姐妹,我能感觉到他们是打心底里喜欢我,喜欢上我的语文课的!回忆起来,我只知道当时的我很满足,觉得在那一片地方,我算是佼佼者了,但细细一想,那时的我从来没有带着研究的眼光去看我的语文课堂,只是一种自然的、真实的、原生态的呈现,尽管那时,我不懂得去梳理自己的课堂,不懂得去积累一些案例,不懂得要怎么把我的教学点滴以文字的方式呈现给大家,但不管怎么样,我还是很怀念那段清香的日子。
  2004年,我很幸运地来到了我们实验中学,一踏进这个校园,就被浓浓的教研氛围包围了。记得当时学校领导要听一堂新调入教师的课,我紧张得不得了,我只知道靠我脑子里的储存肯定不行,我得请教有先进教学经验的老师,幸运的是同组的管翠花老师是一位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程银洁老师尽管年轻,但她身上有一种与众不同的朝气和活力,对于语文教学尽管没有多少经验,但有很多独特的想法。第一次试讲,程银洁把我课堂上的每一句话都记录下来,一句一句地琢磨教学用语,管翠花给了我不少建设性的意见,特别是我的师傅杨文英老师悉心指导下,我先后试讲了两次,每次都有不同的收获,终于我成功地上了《在那颗星子下》。也就是从那堂课开始,我懂得了什么叫“迁移教学法”,尽管这种教学方法我也曾用过。
  不久之后,我接受了学校的重任:开设区教学研讨课《一份动物的介绍报告》,这堂课不同于平时的课,没有现成的资料可以参考,一切都是在摸索中进行。为了上这堂语文活动课,在杨文英老师的指导下,我先做起了准备。我选择了第二单元的活动课:一张照片的故事。让学生事先准备好一张有纪念意义的照片,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上讲照片背后的故事,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为后面的公开课做积累。课一上完我就迫不及待地询问教研组长万爱华老师和我的师傅,自信心满满的我却备受打击。教学语言过于随意,点评学生的回答单一等等。我开始认真反思自己过去几年在教学上的一些非常不好的习惯,开始认真地努力地改正自己的缺点。
  经过了几次练习,我终于开始写《一份动物的介绍报告》的教案,但千头万绪不知该如何入手。我一有空就查资料,一看到有经验的老师就虚心地请教,集思广益总是不会错的。写教案,被推翻,再写,再推翻。每一次试讲对于我来说都是种磨砺,虽然每次都会被全盘否定,但每一次都会有新的收获。我的语文组的同事们,特别是万老师和杨老师,每一次试讲她们都会在百忙之中挤出时间来听,毫无保留地帮助我,使我收益非浅。万老师的严谨,杨老师的智慧对我的教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特别是正式上课前一天的晚上,万老师和杨老师训练我的每一句话,每一个手势,每一个笑容。
  站在讲台前,看着底下黑压压的人群,又看到杨老师鼓励的微笑,我的眼中只有学生。
  课终于顺利上完,过程是痛苦的,但收获更多的是我在教学上的进步。
  说真的,到现在,我都忘不了万爱华、杨文英等老师和我一起切磋磨课的那几个夜晚,那时,我们真的很投入,很忘情!
  也是从那以后,我有一种很强烈的感觉:我得充电,我得看书!可以这么说,教师是离书香最近的一行。书籍让我对语文教学有了更多更深的思考,也让我的语文教学工作更得心应手。
  再后来,有经验的老师不断第提醒我,作为语文老师,“嘴上功夫”是多么的重要,于是我不断锤炼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他教会了我,如何让孩子们诗意地栖居在语文课堂……很长一段时间,我在努力着,也在不断反思着,不断总结着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
  8年的摸索,我的语文教学观在我的脑子里已渐渐清晰,那就是:让孩子轻松学语文,为其幸福人生奠基!
  来到实验中学,让我感受到了浓浓的教学研讨的氛围,每一次校内研讨课后的评课时的热烈讨论的氛围,语文组成员之间毫无保留的付出和帮助让我深深感动。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