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比较法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水平
作者:河源市田家炳实验中学 赖远秀 时间:2008/11/22 22:28:53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137
一、同一作者不同时期的作品比较。
因为一个优秀的诗人、词人,其诗词总是打上时代的烙印的。通过同一作者的不同时期的作品比较,可以领会到作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思想感情及变化的原因。用这种方法引导学生去欣赏他们的诗词作品,能更准确、全面地把握诗词的思想内容和风格。例如比较李清照北宋时期的作品《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和南渡后的作品《声声慢 .寻寻觅觅》,我们可以看到前后时期作者心情的巨大变化。前者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少女时期的无忧无虑、任性快乐跃然纸上;后者是“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国破家亡留给诗人的是无尽的悲愁。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战争带给人民的是怎样的创伤。又如通过对李煜亡国前后的作品的比较,我们可以知道李煜亡国前的词多以反映自己的帝王、宫廷生活,是如何纵情声色,如《浣溪沙》:中“红锦地衣随步皱。佳人舞点金钗溜”及《菩萨蛮》中“ 花明月黯笼轻雾,今宵好向郎边去;衩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而亡国后那种衰亡之感又是如何深重,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通过比较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作者的作品在内容和风格上的变化,是由于国破家亡而导致的。同时也为我们今后学习李清照和李煜的词提供了阶段性的主题认识,从而更准确地理解词的内容及作者的感情。
二、 同一题材不同作者的作品的比较。
由于作者的世界观不同,人生的经历、遭遇不同,或者作者生活的朝代不同,即使是同一题材的作品,所咏的事物相同,但作者所表达出来的感情、心态也各不相同,诗词的风格也不同。如同样都是借梅花来抒发情怀的,陆游、毛泽东的词就各有情调。生活在宋朝的陆游由于遭到当权派的排斥,政治理想难于实现,他就借梅花来抒发自己不同流合污、甚至是孤芳自赏的情怀,“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卜算子 . 咏梅》),表现出来的是遭打击、受排挤的悲愁、孤独的心态,其风格是沉郁的;而毛泽东则在同是咏梅花的词中写道:“已是悬崖百仗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卜算子 .咏梅》)。表现大革命时期的毛泽东积极乐观、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情怀,其风格是高昂的。又如同是送别诗,李白的《赠汪伦》显得欢快,而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则显得凄婉。通过比较,学生可以从同一题材的作品中领略到不同的思想情趣和审美感受,而且对开阔学生的视野,活跃学生的思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同一时期不同流派的作品的比较。
在分析鉴赏诗时,可拿不同流派的作品进行比较,通过“听”“读”“品”“赏”不同流派的作品,获得语感、美感、情感的熏陶,进而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如宋朝的“豪放派”和“婉约派”的词的语言风格就绝然不同。人们在欣赏“豪放派”的代表人苏轼的词与“婉约派”的代表词人柳永的词时,曾作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苏轼的词是“关东大汉,敲铜锣钹,唱‘大江东去’”;柳永的词是“十七八女郎,手执红牙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一个粗犷豪放,一个缠绵悱恻。又如唐代的李白与杜甫,一个浪漫主义诗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李白的诗豪放飘逸,气势磅礴,豪情万丈,以惊世骇俗的笔墨,创造了瑰丽奇雄的意境,毫不矫饰地昭示其内心世界。如:“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杜甫的诗则沉郁顿挫,回肠荡气,有着丰富的社会政治内容、浓郁的时代气息和强烈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登高》)。通过比较,使学生对该诗的不同风格流派的特点有了更清楚的认识,对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和解题能力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此外,还可以引导学生从思想感情、抒情方式、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比较。通过反复的比较,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会得到大大的提高,知识面也会得到拓展。同时,学生从中得到的知识是完整的,而不是零碎的;是有联系的,而不是孤立的;是灵活的,而不是呆板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只要认真寻找规律,掌握方法,就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表现的具体内容及诗词中传达的思想感情、人生观,更好地理解诗词反映的时代特征、社会习俗、人物形象及社会意义。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