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材中获取诗词鉴赏的能力
作者:佚名 时间:2006/2/20 20:10:46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990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是诗首联以问引起,诗人去武侯祠途中一边走,一边问路,终于看到了一片苍松翠柏掩映下的武侯祠。颔联写入祠后所见:阶前的草一片碧绿,黄鹂叫得很动听。可我们仔细品味这些写景的句子,我们就能发现诗人笔下的景物却饱含着诗人的感叹,诸葛亮死后太凄清、孤寂了。 “自”、“空”二字表达了诗人的无限感伤:阶前的碧草为谁而绿呢,动听黄鹂的叫声有谁听呢。面对眼前之景自然引起了对历史人物的怀想:颈联上句说诸葛亮为刘备在隆中定下三分天下的大计,下句说诸葛亮辅佐两朝,忠心耿耿。这是对诸葛亮一生业绩精当的概括,然而诸葛亮并没有完成他的事业,这就不能不使人为他慨叹了。至此,诗人水到渠成地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熔铸成了千古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通过全篇,再结合作者的身世仔细品味,就会发现作者叹惋的不仅仅是这位历史人物,更多的是倾泄了对自己的壮志未酬的伤痛。杜甫早年曾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自比为舜的辅助大臣稷和契。安史之乱的第三年他去投奔肃宗,不久就被放还,从此郁郁不得志,对于一个热情澎湃忧国忧时的诗人,他怎能无动于衷呢?(见下表分析)
从对《蜀相》的解读中我们就会发现这类题材的诗词的一般特点和鉴赏策略。
题材 思想内容 鉴赏策略
历史事实、历史人物、古迹 写景(叙事)抒情(议论)、古今对比、借古讽今、借古伤怀,表达物是人非、盛衰无常、兴亡之感,寄寓讽谏之情和伤己之痛。
1、理清史实(典故);
2、体会意图:知人论世,顾及全人全篇;
3、注意诗歌结构,写作技巧。
如何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此类高考题目呢?例如,2004年全国卷(Ⅳ)16小题:
江城子
(五代)欧阳炯
晚日金陵岸草平,落霞明,水无情。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空城。
[注]姑苏台:吴王夫差与宠妃西施长夜作乐之地,原址在苏州市西南姑苏山上。
这首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沧桑。词中“水无情”、“空有姑苏台上月”两句含有深意,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解析:1、理清史实。金陵是六朝旧都,我们的教材上有很多篇章都写到它。像刘禹锡的《石头城》、《乌衣巷》,孔尚任的《哀江南》等。面对这一历史遗址,作家表达出一种物是人非、盛衰无常之感,寄寓自己的感伤之情,讽谏之意。姑苏台也是一个有重要历史借鉴意义的地方,注释已经很清楚。2、知人论世,顾及全人全篇。作者虽不熟悉,但五代我们却是知道的,这是一个纷乱的时期,朝庭更替比南朝更甚。一个生处乱世的词人那他会发出怎样的感慨是容易揣摩到的。3、全诗句句写景,情寓景中。“无情”明写流水一去不返的无情,暗指六朝帝王被历史无情淘汰,“繁华”尽逝的悲哀。“空”明写六朝帝都只剩月亮高挂,暗里警戒后人不要重蹈覆辙。
2004年的高考诗词鉴赏题材在我们的教材中都能找到,所以很好的研究教材是我们应对高考的最行之有效的方法。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