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祥林嫂

作者:安乡职业中专 侯锦红  时间:2008/11/30 16:52:40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5511
  【案例主题】
  上课就要备课,备好了教案进教室上课。这似乎已经成为一种天经地义。如果有一个教师不带教案进教室,也许会被认为是不负责任。但是,把教学的思维发散一下,我们可以发现,备好了课去上课,也并非无懈可击。另一个问题也由此产生:难道上课仅仅是把完美的结果带给学生吗?是的,按照教案上课,可以做到行云流水般的畅达,但却往往把教师备课过程的思考与探索、困难与曲折省略了,带给学生的是尽可能完美的最后产品,而把试验品、中间产品尤其是失败的产品统统丢弃了。对一个学习者来说,这一定是好事吗?未必。
  查有梁教授在《教育模式》中说:“我常常采用边想边讲的授课方式和研究方式,说出思维的具体过程,不怕别人说‘笨’,勇于当众‘亮相’,这大大促进了我的思考。”查教授的话,启发我们在一些较为复杂的课程内容教学上,采用不预设教案的上课方法,让教师的思维与学生的思维同步进行,师生共同探讨研究学习的内容,一起得出较为科学的结论。因为对学生而言,学习过程比学习结果更重要,在过程中学会学习比掌握最终的结果更重要。我们把这样的教学方法称之为“无教案过程教学”。
  【案例描述】
  在分析祥林嫂这一形象的这节课,我没有带教案进课堂。一则是我对这篇文章非常熟悉,祥林嫂的形象在我读书时就深刻的烙在我脑海里,再加上几年的教学,几乎每一届学生都会学习这篇课文,祥林嫂其人我能说得生动形象;二则是我希望学生能自己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学校自主性,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
  教学过程:
  首先让学生讨论,什么是“三从四德”?有学生借助字典很快明确了答案:“未嫁从父、既嫁从夫、父死从子”“妇德、妇言、妇容、妇工”。 引导学生从吃人的封建礼教来探讨祥林嫂的悲剧。
  从“未嫁从父、既嫁从夫、父死从子”“三从”中探究祥林嫂的悲剧。学生兴致高涨,有学生说,祥林嫂没有父亲,所以她祥林家的“童养媳”,她“未嫁”也享不了“从父”之福。也有学生说祥林嫂的父亲不一定早死,因为作品中并没有直接的说明,即使她的父亲健在她“享受”到的也只是“男婚女嫁”上的“父母之命”:嫁给一个比她小十岁的男人。有学生说:丈夫早早去世,她 “既嫁”也从不了“夫”,真是苦命!也有学生补充:没有给祥林家添一男半女的祥林嫂想要“夫死从子”更是无望。
  曾有人说鲁迅笔下的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立春之日,丈夫死去;孟春之日,被买改嫁;暮春之日,痛失爱子;迎春之日,一命归天。你觉得祥林嫂的人生里有春天吗?这个问题的讨论,把整节课推向了高潮。持完全不同意见的两派学生展开了针锋相对的争辩。最终“祥林嫂的人世中有过短暂春天”的见解说服了大家。因为改嫁后的丈夫贺老六“坚实人”“所有的是力气,会做活”,让祥林嫂“既嫁”又能“从夫”;“父死”还能“从子”,贺老六虽然“年纪青青”“断送在伤寒上”。但她“幸亏有儿子”。但这个春天太短了,不久儿子阿毛又被狼吃了,祥林嫂想要“从夫”不得,想要“从子”又不能。“大伯来收屋子,又赶她”。
  教师小结:鲁迅认为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资格,至多不过是奴隶,中国历史上只有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那么“在家”从不了“父”,“既嫁”从不了“夫”,“夫死”想要“从子”又不能的祥林嫂,她从来就没有争到“人”的资格。    
  【反思】
  这热闹而精彩的四十五分钟,让作为教师的我更深切的体会到文学作品的教学功在课外,生活在文明开放的现代社会中,学生很难理解鲁迅作品的所蕴涵的深刻的思想性,对文学作品中典型的艺术形象也难以产生共鸣,让学生自己对文学作品的主题、人物形象去探究发现可能是高层次的要求。而这些在教案里不是三言两语就写得清楚的。
  “无教案过程教学”是建在潜科学教学和学生主体教学的基础上,教师的教学思路与角色定位与传统教学有较大的不同,教师和学生,都有一个转变适应的过程,所以不宜轻易照搬。同时相应的教学评价机制也有待建立。例如常规的“教学五认真”,第一个就是“认真备课”,用来评价一堂“没有备课”的课,就有点为难。目前,“无教案过程教学”尚处于尝试阶段,还没有进行较为系统的理性分析,今在此提出,主要想起抛砖引玉的作用。不过作者之所以敢于献丑,是因为相信“无教案过程教学”的理念是先进的,教学的可行性是完全可以肯定的,而且也有推广的价值。
  当然,任何教学方法都不是万能的,这种显示教师思维过程的“没有教案”的教学方法如能与其他各种教学方法共同使用,就一定能使我们的教学更生动活泼和卓有成效。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