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来点“洋化”

作者:佚名  时间:2008/11/30 17:10:26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310
  学生经常反映,一见到文言文的特殊句式就发懵,极易混淆。即使能够区分,翻译起来也是不大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究其原因就在于他们没有将自己的文言文特殊句式的语法知识分类化和系统化。本文就从文言文的四大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谈去,教学生能够迁移运用英语中关于特殊句式的语法,学习文言文特殊句式,达到巩固自己文言文和英语两方面的知识点,并掌握规范的翻译格式的目的。
  一、 判断句
  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判断的句子,叫判断句。现代汉语中一
  般都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动词“是”来表示判断。但在古代汉语中,“是”多作代词,很少把它当作判断词用,因此,古代汉语中绝大多数情况下借助语气词来表示判断。归纳起来,大致有四种情况:
  1、 这些语气词一般有“……者……也”“……者……”“……,……也”,或省略不用,直接用“……,……”。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2、 也有用副词表示判断的,有“乃、即、则、皆、必”;用“非”表示否定判断。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苏洵《六国论》)
  3、 还有用动词“为”表判断。如“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司马迁《鸿门宴》)
  4、 当然有用“是”表判断,但是出现较晚,并且很少。如“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司马光《赤壁之战》)
  这些判断词相对应的就是英语语法中表示判断的be动词。如“Lili is a student.”当然be动词有很多形式,表达了时态的不同,古汉语中表示判断动词却不具备此项功能,因此在这不加阐述。
  那麽,无论古汉语还是英语,其中表示判断的词语如何变换,或是词语本身的形式如何改变,不变的是翻译的格式,一般都译为“……是……”,变成符合现代汉语规范的格式。
  二、 被动句
  在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式叫被动句。常见的被动句有以下形式:
  1、 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谓语 + 于……”
  2、 在动词前用“见”表示被动,构成“见 + 谓语”;当需要将动
  作行为的主动者介绍出来,可在动词后加介词“于”,构成“见 + 谓语 + 于”
  3、 在动词前用“受”表示被动,构成“受 + 谓语”;当需要将动
  作行为的主动者介绍出来,可在动词后加介词“于”,构成“受 + 谓语 + 于”
  4、 在动词前用“为”表示被动,构成“为 + 谓语”
  5、 用“为”引进主动者,谓语前加“所”表被动,构成“为……
  所……”
  6、 在动词前用“被”表示被动,构成“被+谓语”
  7、 无任何标志的被动句
  我们要考虑的是前述六种,跟英语语法中的被动句是相似的。英语中有“be + past participle(过去分词)(简称P.P.)(+by+动作执行者)”表示被动。当然,中间:
  ①进行时(现在进行、过去进行、将来进行):be+being+P.P. 例如:The classroom is being cleaned by these students.
  ②完成时(现在完成、过去完成、将来完成):have/has been + P.P.:例如:The machine will have been repaired by 3 o’clock this afternoon.
  拿古汉语的被动句的例子与英语的被动句的句子放在一起比较: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The classroom is being cleaned by these students.
  从中我们发现,两个句子中表示被动的部分结构非常相似,都是动作行为的承担者“臣”和“The classroom”做了主语放句首,表示被动的词语“见”和“is being”放在谓语动词前,而将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介绍出来,都不谋而合地用了标志性的词语“于”和“by”。因此我们不妨总结被动句的总格式为:
  “动作的承担者 + 表示被动的词语(汉:见、受、为、被;英:be) + 谓语动词(文言文无变化,英语中的谓语动词是过去分词形式) + 介绍主动者的标志性词语(汉:于;英:by)+ 动作的主动者”
  翻译时的格式不妨为
  “动作承担者 + 被 + 动作主动者 + 谓语动词 + ……”
  三、 定语后置
  定语是修饰或限制名词的。定语一般要放在中心词之前,这种语序古今一致。在文言文中,除了此种情况外,也可以放在中心词之后,称为“定语后置”。常见有以下形式:
  1、 用“者”煞尾,构成“中心词 + 定语 + 者”的格式,“者”相当于结构助词“的”。
  2、 用“之”和“者”,构成“中心词 +之 + 定语 + 者”
  3、 用“之”,构成“中心词 +之 + 定语”
  4、 用“而”和“者”,构成“中心词 + 而 + 定语 + 者”
  英语中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定语从句。在复合句中,修饰某一名词
  或代词的从句,称为定语从句,也叫形容词性从句。它可以由“关系代词”( who, whom, whose , that , which)和“关系副词”( when, where, why, that)来连接和引导。其中也存在着“关系代词”在一些情况下可以省略,与古汉语相似。无论是“关系代词”还是“关系副词”引导的定语从句,其结构与古汉语中的定语后置的结构是非常相似的,如: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
  He is the man  whom/ that  I saw yesterday.
  其结构可以总结为:
  “中心词 + 标志定语后置的词语(汉:之,者,而;英:
  关系代词,关系副词) + 定语 +  ……”
  翻译时可译为:“定语 + (的) + 中心词”
  四、 介词结构后置
  介词结构按现代汉语习惯是放在谓语动词前作状语的,但在古汉
  语中放在了后面,因此称为“介词结构后置”。有以下三种情况:
  1、 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主 + 谓 + 于……”
  2、 用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主 + 谓 + 以……”
  3、 用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主 + 谓 + 乎……”
  英文中,这是常用的表达方式。
  1、介词结构由介词连接时间、地点、原因、结果等组成状语,在英语中有时是放在句尾的,翻译时要提前。
  My parents often tell us about their bitter life in the past.我父母亲经常告诉我们他们原来的艰难生活。
  这跟古汉语的介词结构后置是相似的。如“月出于东山之上。”(苏轼《赤壁赋》)
  翻译时可将状语提前到谓语动词前或整句之前即可。
  2、表示比较的介词结构一般都是由than引导放于形容词或副词之后。结构为“主语 + 谓语动词 + 形容词/ 副词 + than ……”。如:
  My uncle is better than he was when I wrote to我伯父的身体比我上次给你去信时好些了。
  古汉语中也有相似的语法现象。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翻译时也要将介词结构提前放在谓语动词或形容词、副词前。译为“青色,从蓝色中取得,却比蓝色更青。”
  因此,对比中,我们可以总结其在古汉语和英语中的结构中共同的格式:
  “主语 + 谓语动词 + 形容词/ 副词 + 介词(汉:于、以、乎;英:than) ……”
  翻译时可译为:
  “主语 + 介词(汉:于、以、乎;英:than)……+ 谓语动词 + 形容词/ 副词……”
  五、总结
  本文就文言文的几大特殊句式进行了归类,并辅以英语相关语法的解说,便于学生多角度理解易混的概念。其实,只要细心,我们能发现更多相似之处,本文就不一一赘述。这篇文章是抛砖引玉,旨在提醒教师和同学们学习文言文可以开阔视野,多角度、多学科地理解文言文,不光达到文言文与英语相辅相成的学习,说不定有更多意外的收获,何乐而不为呢?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