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280字。
现代文阅读的审题﹙一﹚
答题就是和命题人对话,认清、看准题目要求,答题时才能与命题人心心相印,成为命题人的知音。这样,做选择题,在理解文意后逐项排查时便心有灵犀,很快知道陷阱在哪里,干扰在何处;做简答题,下笔才能有的放矢,避免答非所问;做开放题,才能紧扣题干指向,确切发挥。
一、审清角度
对一句话、一个段落或整篇文章,可以从多个角度设置题目,没有审清确切的角度便盲目下笔,是不会正确的。
例1全国高考卷:这就触及教育学上的根本问题: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起什么作用?圣陶先生的看法是,“各种学科的教学都一样,无非教师帮着学生学习的一串过程。”换句话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在这个问题上,圣陶先生有一句精辟的话,现在已经众口传诵,那就是:“教是为了不教。”
本段末尾说“教是为了不教”。下面摘引的叶圣陶先生的一些论述,其中哪几项是说明这个名句中的“不教”的?
A.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
B.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
C.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自己去探索。
D.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
E.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
F.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
从文中的表述可知“教是为了不教”这一名句中“不教”的意思是“不需要教”,即教师要起到“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使学生“可以受用一辈子”的作用,也就是让学生具备一定的能力。命题者从“教”和“不教”两个角度拟题。A、C、F说“教”,因而不正确;D两面都说到,是原句的另一种说法,侧重点还是说“教”,也不正确。只有B和E是从“不教”的角度讲的,所以是正确选项。理解了“教是为了不教”的含义,再紧扣题干指向的“不教”逐一甄别,该题并不难,应很快便做出正确选择,但据教育部考试中心当年统计的该题得分情况,文史类71.2%为零分,理工类的零分也达67.2%。如果揣摩到命题者是以“答非所问”的方式来拟题的,决不会一分不得的。
例2全国高考卷(原文略,下同):如果要简述托尔斯泰墓的环境和形状,下面的语句中哪四项是必不可少的?
A.完全按照托尔斯泰的愿望。
B.这个小小的、隆起的长方形。
C.就在自己庄园的某块地上。
D.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
E.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阴里。
F.埋骨于那些亲手栽种的树木之下。
G.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
H.风儿低吟,甚至全无人声。
I.围在四周的稀疏的木栅栏是不关闭的。
这道题,限定的两个角度,一是“环境和形状”,二是“必不可少”,审题更要细致。B、D是“形状”,E、I是“环境”。其他各项均答非所问:A是“愿望”,C是地点,F不是“必不可少”,因为E项有“孤零零地躺在林阴里”,能够涵盖F的内容,G是“印象”,H似乎是“环境”,但与D、E比较并非“必不可少”。故正确项为B、D、E、I。
再看一道简答题:与词语、句子或段落相关的作用往往不止一个,所以题干对答题的角度都作了具体的限定。
例3上海高考卷:根据第①段中“特殊”、“似乎”等词语,说明全文构思的巧妙之处。 答:题意要求考生通过“特殊”、“似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