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现代文阅读的信息整合
作者:存瑞中学语文组 韩景文 时间:2009/1/5 17:21:30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923
一、 整合原则
1.分清主次、弄清关系
所谓“信息整合”,就是对筛选出来的信息依据主次进行分类归纳,恰当表述,使筛选出来的信息更加系统化、条理化。对信息的分析,特别是明确信息的主次、信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整合信息的关键。整合信息的前提是获取信息和筛选信息。获取和筛选后得到的信息很多,要想正确整合它,首先要分清哪些信息是主要信息,哪些是次要信息;其次要弄清信息之间的关系,明确哪些信息是同一关系,哪些信息是总分关系(即“母信息”与“子信息”的关系),哪些信息是并列关系,等等。一般来说,文章的主要信息为:①文中的基本概念和新的知识; ②对重要概念的解释和阐述。 ③表达文章主旨的语句。 ④文中的概括句。⑤文中的过渡句。 ⑥文章的标题。 ⑦文后的注释等;同一关系的信息是指信息彼此表述形式不一样而意思一样的信息,如肯定形式的段首句与起总结作用的否定形式的段尾句,两段或两层的主旨句与两段或两层之间的过渡句,或共同支撑一个论点的几个事例、几句诗句、几句名言等;总分关系的信息是指中心论点与分论点、论点与各类论据等一类信息,或描写类诗文的主旨与景、事、物、人等信息;至于并列关系类的信息比较好理解,不在赘述。分清主次、弄清关系是有效整合信息的第一步,是对筛选得到的信息进行分类的过程,是初步的整合,也可称之为“地位关系整合”。
2.按照题干要求进行整合
题干指令是出题者对考生的答题要求,它告诉考生有效信息的区间、答题内容、答题要求、赋分。有效信息要在有效区间内筛选确定,整合信息要按照题干要求、范围、角度确定方案,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进行整合。也就是说问什么就答什么。
3。条理、规范
条理就是指整合后的答案有序,层次清楚,内容安排合理,信息之间的关系正确;规范就是整合后的答案通顺,无语病。
二、 整合方法
实际上答题时可以直接作为答案的信息不多,有时根本没有,多数时候需要我们对有效信息进行整合,其方法有直接摘取词语整合法、抽取句子主干成分整合法、抽取句子修饰成分整合法、变换句式整合法、改变叙述角度整合法等。
1、直接摘取词语整合法
例一(04辽宁《认识自我》):
他踱到邻屋,像座塑像一样伫立在穿衣镜前,凝视着镜子里鬼一般可怕的自我,并默默地估量着自己的头形、面庞、躯干和四肢。
赛艾姆的这种塑像神态持续了半小时,空灵缥缈的“认识自我”,仿佛给他灌注了一套足以揭示自我灵魂秘密的奇异、升华了的思想,并使他心里充满了理性之光。他平静地启动双唇,自言自语地说:“嗯!从身材上看,我是矮小的,但拿破仑、维克多•雨果两位不也是这般吗?我的前额不宽,天庭欠圆,可苏格拉底和斯宾诺莎也是如此;我承认我是秃顶,这并不寒碜,因为有大名鼎鼎的莎士比亚与我为伴;我的鹰鼻弯长,如同伏尔泰和乔治•华盛顿的一样;我的双眼凹陷,使徒保罗和哲人尼采亦是这般;我那肥厚嘴唇足以同路易十四媲美,而我那粗胖的脖子堪与汉尼拔和马克•安东尼齐肩。
问题:请根据原文简要描述赛艾姆外貌的具体特征。
此题要求“简要描述赛艾姆外貌的具体特征”,“简要描述”就是简单扼要地直接描述,不用对比;“具体”应是外貌特征怎么样。在上段文字中筛选可得“从身材上看,我是矮小的;前额不宽,天庭欠圆;是秃顶;鹰鼻弯长;双眼凹陷;肥厚嘴唇;粗胖的脖子”等有效信息。根据题干指令宜采用主谓形式表述,这样对有效信息的个别地方稍作调整就可得到答案:“外貌特征:身材矮小;前额不宽,天庭欠圆,秃顶,鹰鼻弯长,双眼凹陷,嘴唇肥厚,脖子粗胖。”
例二( 2004年广东《说树》):
人们到树下纳凉,摆小摊,四川的黄桷树荫更是挑夫们中途最佳的歇脚处,那里还往往有小姑娘卖茶水。“抖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如果没有了古柳,盲翁失去了卖艺的好场所。夏木荫浓固具郁郁葱葱之美,而冬天的树,赤裸着身躯,更见体态魁梧或绰约多姿之美,那纯是线结构之美,进入抽象美的范畴了。不少人沉洒于人间丰腴,不爱看冬天的树,因其荒秃。宋代画家郭熙几乎专画冬天的树,郭熙的画面充满强劲的筋骨,郭熙的世界是树之精灵的世界,是人之精灵的世界。
问题:从文章的第二段看,作者为什么欣赏冬天的树?
从“而冬天的树,赤裸着身躯,更见体态魁梧或绰约多姿之美,那纯是线结构之美,进入抽象美的范畴了”抽取重要词语整合为“因为冬天的树体态魁梧或绰约多姿,纯是线结构之美,进入抽象美的范畴了”,答案很容易得出来了。
2. 抽取句子主干成分整合法
例三(2002《乡 土 情 结》 ):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逢年逢节,触景生情,随时随地想到它。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这就是乡土情结。
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他从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亲族的逗弄中开始体会爱。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溶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而且可能祖祖辈辈都植根在这片土地上,有一部悲欢离合的家史,在听祖母讲故事的同时,就种在小小的心坎里。邻里乡亲,早晚在街头巷尾、桥上井边、田塍篱角相见,音容笑貌,闭眼塞耳也彼此了然,横竖呼吸着同一空气,濡染着同一的风习,千丝万缕沾着边。一个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满未知数,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抱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
问题:从文中看,乡土都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不超过28个字)
根据题干要求整合时字数应在28字以内,“童年的烙印”应指深深留在记忆中的事物,必须是名词或名词性的短语。仔细阅读语段会发现能回答此问题的有效信息是“爱、山水草木、家史、音容笑貌与风习”,但用此信息做答案还不是很准确,还必须加以限定,可以初步整合为“母亲、父亲、亲族的爱,家乡的山水草木,祖祖辈辈悲欢离合的家史,邻里乡亲的音容笑貌与风习”,显然字数又超过了,进一步整合为“父母亲族的爱 、家乡的山水草木 、祖辈的家史 、乡亲的容貌习俗”,这就可以作为答案了。
3.变换句式法
例四(《文化苦旅》):
我们这些人,为什么稍稍做点学问就变得如此单调窘迫了呢?如果每宗学问的弘扬都要以生命的枯萎为代价,那么世间学问的最终目的又是为了什么呢?如果辉煌的知识文明总是给人们带来如此沉重的身心负担,那么再过千百年,人类不就要被自己创造的精神成果压得喘不过气来?如果精神和体魂总是矛盾,深邃和青春总是无缘,学识和游戏总是对立,那么何时才能问津人类自古至今一直苦苦企盼的自身健全?
我在这种困惑中迟迟疑疑起来,离开案头,换上一身远行的装束,推开了收房的门。走惯了远路的三毛唱道:“远方有多远?请你告诉我。”没有人能告诉我,我悄悄出发了。
问题:回答“这种困惑”指的是什么?
“这种困惑”是承前指代,有效信息句是“为什么稍稍做点学问就变得如此单调窘迫了呢?”,回答“这种困惑”的内容应该名词性的,这就需要变疑问语气为陈述语气,整合结果“稍稍做点学问就变得如此单调窘迫”即是答案。
5.改变语气整合法
例五(2002全国《话说知音》):
说的是春秋时期的俞伯牙,他在停泊的小舟中专心致志地鼓琴,樵夫钟子期竟会听得出神入化。当他将仰慕着高山的情思注入音符时,钟子期立即慷慨激昂地吟咏着:“巍巍乎若泰山!”当他挥舞手指弹出浩荡迸涌的水声时,钟子期又像是站在滚滚的江河之滨,禁不住心旷神怡地叫喊起来:“汤汤乎若江河!”对这变幻无穷和神秘莫测的琴声,怎么能感应得如此丝毫不差,竟犹如从自己心弦上盘旋着飞翔出来的?如此神奇地领悟和熟稔伯牙弹奏出来的袅袅情思,真像是变成了他的化身一般。这怎么能不让伯牙万分兴奋和感激?
问题:俞伯牙遇到钟子期这个知音,为什么会“万分地兴奋和感激”?
按照题中引文,就可以在原文中找到这么一句话:对这变幻无穷和神秘莫测的琴声,怎么能感应得如此丝毫不差,竟犹如从自己心弦上盘旋着飞翔出来的?如此神奇地领悟和熟稔伯牙弹奏出来的袅袅情思,真像是变成了他的化身一般。这怎么能不让伯牙万分地兴奋和感激?
这个题目要从中提取关于伯牙“兴奋和感激”的原因的信息。同样我们必须抓住划线处的关键词句加以整合,改变反问的语气,略去抒情性的描写,把答案组织成:钟子期对伯牙变幻无穷、神秘莫测的琴声感应得丝毫不差,而且能神奇地领悟曲中的袅袅情思。
5.改变角度法
例六(2004全国《大地山河》):
谢家的哥哥以“撒盐”比拟下雪,他的妹妹说,“束若柳絮因风起”。(2)自来都认为后者佳胜。自然,“柳絮因风起”,多么清灵俊逸;但这是江南的雪景。如果说北方,那么谢家哥哥的比拟实在也没有错。当然也有下大朵的时候,那也是“柳絮”了,不过,“撒盐”时居多。积在地上,你穿了长毡靴走过,那煞煞的响声,那颇有爆感的粉末,就会完全构成了“盐”的印象。要是在大野,一望皆白,平常多坎陷与浮土的道路,此时成为砥平而坚实,单马曳的雪橇轻溜溜地滑过,那时你真觉得心境清凉,而实在,空气也清洁得好像滤过。
我曾在戈壁中远远看见一片白,颇惊讶于五月有雪,后来才知道这是盐池!
问题:在作者眼中,江南的雪和西北的雪各有什么特点?能带给人怎样的不同感受?
此题第一问提取关键词“若柳絮因风起”、“撒盐”稍加整合就可以得出答案:“江南的雪若“柳絮因风起”,西北的雪似“空中撒盐”。而第二问就有难度了。江南的雪给人的感受是“清灵俊逸”,北方的雪给人的感受却没有现成的词,必须靠我们提炼整合。首先确定有效信息的区间是“积在地上,你穿了长毡靴走过,那煞煞的响声,那颇有爆感的粉末,就会完全构成了“盐”的印象。要是在大野,一望皆白,平常多坎陷与浮土的道路,此时成为砥平而坚实,单马曳的雪橇轻溜溜地滑过,那时你真觉得心境清凉,而实在,空气也清洁得好像滤过。”其次变换角度。因为“你穿了长毡靴走过,那煞煞的响声,那颇有爆感的粉末,就会完全构成了‘盐’的印象”叙述的角度是“你”而不是“雪”,“煞煞的响声,那颇有爆感的粉末”是“你”走在雪地上的感觉,不是雪的特点,雪的特点可以根据“煞煞的响声,那颇有爆感的粉末”概括为“硬实、实在”,因为“硬实、实在”人走在雪上才有“煞煞的响声,那颇有爆感的粉末”的“盐”的感觉。
参考答案:
江南的雪若“柳絮因风起”,带给人清灵俊逸的美感;
西北的雪似“空中撒盐”,带给人厚重、实在的感觉,它具有填平一切坎陷的力量,同时使人感到心境清凉而实在。
6.先概括后整合
例七(05全国《张家界》):
张家界绝对有资格问鼎诺贝尔文学奖,假如有人把她的大美翻译成人类通用的语言。
鬼斧神工,天机独运。别处的山,都是亲亲热热地手拉着手,臂挽着臂,惟有张家界,是彼此保持头角峥嵘的独立,谁也不待见谁。别处的峰,是再陡再险也能踩在脚下,惟有张家界,以她的危崖崩壁,拒绝从猿到人的一切趾印。每柱岩峰,都青筋裸露、血性十足地直插霄汉。而峰巅的每处缝隙,每尺瘠土,又必定有苍松,或翠柏,亭亭如盖地笑傲尘寰。银崖翠冠,站远了看,犹如放大的苏州盆景。曲壑蟠涧,更增添无限空蒙幽翠。风吹过,一啸百吟;云漫开,万千气韵。
问题; 张家界是大自然“鬼斧神工,天机独运”的创造,从第二段看,张家界的山水在哪几个方面与众不同?
整合时要先概括本段内容,然后在根据题干指令进行整合。其内容可以概括为“张家界的山头角峥嵘的独立、危崖崩壁、无人登攀、直插云霄;山巅的缝隙的松柏笑傲尘寰;山的壑涧云气空蒙幽翠、变化万千”。从描写对象上能确定为三方面:山峰、松柏、云气。参考答案:有三个方面:① 山峰的形态 ② 峰顶的松柏 ③ 山壑山涧的气象。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