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不力板子不应该打在教师身上
作者:不详 时间:2009/2/10 16:46:13 来源:网络转载 人气:427
为了防止教师布置无效低效作业,上海规定凡是布置给学生的作业,教师必须先做一遍。并且要求小学一、二年级不带书面作业回家,不让"一课一练"等教辅材料进课堂等,如果教师"减负"不合格,将受处理,直至调离教师岗位。(2月9日《新闻晨报》)
可怜的老师,似乎成了学生学业负担重的罪魁祸首,"必须先做一遍"的规定,更像是对老师的惩罚,很容易让人联想起让犯了错的小学生"罚抄一百遍"的做法。但试想一下,假如老师真的给学生"减负",不布置作业或少布置作业,大家都会拍手欢迎吗?大部分学生自然会兴高采烈,因为他们是真正的苦主。但家长未必会领老师的情。那些在大会上慷慨激昂要给学生减负的学校领导也不会实心实意地要求老师落实,学生成绩下降,升学率下降,事关学校声誉,更事关校长个人办学成绩。
其实道理每个人都心知肚明,高考制度就在那里摆着,要上大学,尤其是上名牌大学,归根到底是靠成绩说话。我不否认有些学生的好成绩是靠天赋而取得,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讲,还得靠有关应试的各种训练,这些训练绝大多数都是以做大量的作业来完成的。熟能生巧,做得越多越熟练对应试就越有心得和技巧,成绩就越高。显然,高考制度不改革,"减负"永远都是一句空话。
而家长和学生对于上大学尤其是上名牌大学超乎一般的渴望更反映出了社会资源分配极度不公的社会现实。在当下的中国,各个阶层之间、各个行业之间、各个地区之间差别实在是太大了。在一个资源分配合理的社会中,即使生活在社会下层,生活仍然有基本的保障,就算是当农民,也是一名快乐的庄稼汉,就算是工人,也是一名快乐的蓝领。这种情况下,就算这个社会还是存在通过高考选拔人才的制度,但生活状况足以让人们对高考有一个平常心。这在现实世界中也能够得到印证,事实上,通过接受高等教育通往社会上层,在世界各国包括发达国家都是比较普遍的制度。但在发达国家,由于其社会下层的生存质量能够得到基本的保证,使得人们对上大学上好大学的渴望不是那么死去活来地强烈。而在我国目前的现实中,社会下层的生活仍然是非常艰苦的。不幸的是,这个下层的数量庞大。他们要摆脱这种生活,只能寄希望通过高考,通过上大学改变自己的命运。一旦失败,就要重复前辈的命运。这个残酷的现实使得高考这个制度背负了太多的东西,以至于中小学教育整个基调都是沉重的,也使得这个制度欲罢不能。
由此可见,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过重,是因为教育制度病了,社会病了,但开出的药方却只是针对老师,这个病还有医好的希望吗?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