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憾的另一种欣赏——再读《米洛斯的维纳斯》

作者:不详  时间:2009/2/20 19:37:21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848
  阅读清冈卓行的《米洛斯的维纳斯》可以一气呵成,但思考的目光却可以一直留恋于作者用情感挥洒成的文字中;留恋于作者留给我们二度创作的想象空间中;留恋于作者对断臂维纳斯缺憾思绪的旋涡中。
  “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应该说赏读的目光第一次接触到这样的阐述姿态时是让人难以接受,难以理解的。一个失去双臂的人因而残废,一件断臂的雕塑因而不完整。在作者这样抽象的叙述中去理解秀丽迷人,我们肯定会有理解的障碍,然而当我们带着发现美的眼光去重新打量这个世界时,我们会发现,其实这个世界上的美具有许多偏爱:法国的艾菲尔铁塔,它几乎成了法国一座标志性建筑,然而它却是一座倾斜的铁塔,这是不符合最初设计者初衷的。无独有偶,澳大利亚的悉尼剧院,它的造型是贝壳式的,这也是不符合力学基本原理的,然而它也成了澳大利亚的一种国粹。而作为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从真正意义上我们会发现,它也是一部残书。再回首,我们还可以发现,维纳斯是神话中爱与美集于一身的女神,而维纳斯自己的爱情婚姻却相当的不幸。
  从以上这些相似与相关联想中,我们可以走进这样一个思考角度:其实维纳斯断臂的意义并不是一个特例,它是具有普遍意义的。所以在文中,作者分别从失去双臂——必须失去——只能失去这三个角度论述了其断臂的合理性。从中我们也可以用虚实相生、无中生有、空白完形等观念来解释作者表达的残缺(憾)美。然而经典文学作品往往在最熟悉的地方可以寻找另外的风景,往往在熟视无睹的地方却有着陡然深刻的一面。作者说,我既感到这是从特殊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也认为这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这里,我们可以再追问为什么缺憾可以成为完整的表达方式,为什么维纳斯在造型上的断臂损失却可以得到美学意义上的增值呢?从特殊到普遍,从舍弃部分到获取完整,作者说这是偶然追求,其实所有偶然的背后都包含着必然因素。纳纳斯的断臂无论是巧妙的遗忘,还是无意识的隐藏,其实作者叙述的主体始终是她——维纳斯自己,是她生命本体在遗忘,在隐藏,而不是出于一种外在的力量。如果我们能体会到作者这样的叙述姿态,那我们就可以透过作者对维纳斯断臂绝决的赞美与欣赏,看到其背后作者一直在诉说他对人自身和这个世界缺憾的深深认同。在残缺(憾)美这个假象理解下其实掩盖着作者这样本质的认识:缺憾是我们生活与艺术最本真的原貌,不完美是这个世界最基础的真实。而作者对维纳斯留恋目光的背后其实也正在言说着艺术存在的饥寒交迫。缺憾的存在是我们所无法拒绝的。所以维纳斯之美永远存在于我们的联想与想象之中,存在于我们对其进行优化完形的抽象空间里,最完美的维纳斯也永远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复活,而不是在具体的现实中诞生。而我们对维纳斯完美的主观感受也正是缺憾的悲剧力量在冲击着我们本也不完整的存在,一双不复存在的最有实用价值的手臂也正在拨动着我们内心那根与之共鸣的缺憾的琴弦。我们对维纳斯完美的主观感受其实也恰恰说明了作者对客观世界不完美的必然肯定。所以作者说这已不是艺术效果上数量的变化,而是质量的变化。
  维特根斯坦说,语言的界限就是思想的界限。语言的空间就是思想的空间。从维纳斯的断臂中,我们知道缺憾作为一种美是存在的。然而作者又是如何界定自己的思想空间呢?在文中,作者说那失去的双臂正浓浓地散发着一种难以准确描绘的神秘气氛,正浓浓地孕育着具有多种可能性的生命之梦,它向人们暗示着可能存在的无数双秀美的玉臂。从中,我们可以说作者是一直在缺憾的认识中用最适合的语言表达了生命,神秘气氛、生命之梦、难以准确描绘、浓浓地孕育、多种可能,从这些表达中,我们可以走进作者这样的认知高度:维纳斯之美,并不在缺憾,缺憾本身并不美,维纳斯之所以美,美的是我们对缺憾背后的种种联想与想象,美的是我们对缺憾的种种弥补,美的是我们对缺憾背后完美的追求。而断臂的维纳斯也正是作者借用雕塑形式表达了这个世界缺憾存在的最大真实,也正是这个最大的真实,我们才感到了真实的美。有人说我们每个生命都是被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所以维纳斯的缺憾也正是作为一种普遍真实的呈现而得到了美的意义。她从而飘向了更远的国度,超越了更久的时代,走进了我们每个缺憾灵魂的深处。
  凑巧的是中国庄子“形残而神全”之说,欧阳修的“心意既得而形骸意”之理也正与清冈卓行不谋而合,所以作者暗自畏惧两条一览无遗的胳膊重新出现在这座雕像上,哪怕那是两条如此令人销魂勾魄的玉臂。同时,他也说这一方是包孕着不尽梦幻的“无”,而那一方却是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有”,哪怕是何等地精美绝伦。从审美的角度上讲,审美确实是一种变量,而不是一种模式,哪怕是最精美的模式。在这个意义上讲,完美不论在现实中,还是在艺术中都是不存在的。缺憾也将永远充斥在我们每个人的生命过程中。所以在作者颂扬维纳斯的语言中,我们还是可以看到其背后一些无奈破碎的声音,在其强烈情感涌动的文字外衣下,我们还是可以隐约透析到:其实,作者是用赞美缺憾来解构完美的存在,用主观欣赏的态度来表达缺憾在这个世界上最基础最真实的存在。而也正是因为这个真实,所以渴望完美永远没有做到,而也正因为没有完全做到,人们不断去追求创造完美才有了意义与价值。因而课文最后作者说米洛斯的维纳斯失去了她的双臂,才奏响了可能存在的无数双手的梦幻曲。从中,我们感到虽然缺憾的存在是无法拒绝的,但我们面对缺憾却永远有两种角度、两种姿态、两种可能:如果从悲观的角度,我们只能看到整个世界都是由缺憾组成的。因而梦幻想曲是不存在的。然而从乐观角度,我们却可以看到,其实所有缺憾的背后都是可以创造完美的。而我们所说的完美,作者所说的秀丽迷人,也并不是没有缺点、缺憾,而只是把优点、亮点发挥到了极致,或者说,所有的完美也许只是把缺憾的部分隐藏得很好。所以梦幻曲是永远可能存在的。
  应该说《米洛斯维纳斯》不是让我们去孜孜不倦地追求原以普遍存在的缺憾,而是让我们自己以唯一性介入这个世界的姿态,在最不容易发现美的地方去发现美,在最不容易创造美的地方创造美,并试图找到这种发现与创造的内在规律。也许,这个世界最本质最深刻的东西上升到文学艺术层面,它的表现形式往往是很荒诞。而我们如何学会运用联想与想象这个思维工具在这个缺憾的世界中去发现美、思考美、表达美、创造美呢?这也许正是《米洛斯的维纳斯》体现语文生活化的一个范本;正是语文拓展与延伸现实生活的一个平台;正是新课标建构学生精神世界意义之所在,正是新背景下学生向可持续立体式完整的人发展的力量源泉。
  原载于《中学语文》2005年第10期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