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释义商榷二例

作者:湖南新田一中 危永军  时间:2009/3/10 16:04:33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961
  一、“因得观所谓石钟者”之“因”
  《石钟山记》中有“因得观所谓石钟者”这么一句话,句中虚词“因”,教材未作注释,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将此句译为“因而能够观察这座称为‘石钟’的山”,岳麓书社出版的《古文观止》(2002年第4版)对此句的译文是:“因此能够有机会看到所说的石钟山。”而湖南教育出版社《高中文言文详解》(1987年1月第1版)对句中“因”的注释是:“因:因此。”虽然从句意上看,译文无可非议,但笔者认为“因”不能注释为表结果的连词“因而、因此”。
  郭锡良、李玲璞主编的《古代汉语》(语文出版社1992年第1版)对“因”所作的词义分析是,“因”字,甲骨文象一张席垫。是“茵”的本字。垫子是人所依托,故常用义是“凭借,依靠”,动词。凭借某物而不加以改变就是“沿袭”,故引申为“沿袭,因袭”。由“凭借、依靠”虚化为介词“由于,因为”。又为名词“原因,缘由”。由介词再虚化为连词,可译作“于是,就”。查阅工具书,《辞源》中“因”的义项共6个,《古代汉语词典》中列出12个,《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列出8个(包括相近而又并列的意义),均无“因而、因此”这一义项,作连词(副词)时释为“于是、就”。
  再查阅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修订本,1981年第二版),该书第421页对“因”的诠释:“副词。于是。《战国策•齐策》曰:‘以责赐诸氏,因烧其券。’《史记•陈涉世家》:‘婴后闻陈王已立,因杀襄强。’苏轼《石钟山记》:‘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而在古汉语中表结果的连词常用的有:
  1. 而。荀子《劝学》:“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因:因而、所以。)
  2. 以。①《汉书•息夫躬传》:“昔秦穆公不从百里奚、蹇叔之言以败其师。”(以:以至于。)②《韩非子•奸劫轼臣》:“孝公得商君,地以广,兵以强。”(以:相当于“而”,因而。)
  3. 故。《史记•吕太后本纪》:“孝惠以此日饮为淫乐,不听政,故有病也。”(故:所以。)
  4. 以是。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以是:因此。)
  5. 由是。诸葛亮《出师表》:“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弛”( 由是:因此。)
  6. 是以。王安石《石钟山记》:“余是以记之。”(是以:因此。)
  7. 是故。《国语•周语上》:“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是故:所以。)
  8. 是用。《论语•公冶长》:“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是用:所以。)
  9. 以此。候方域《与阮光禄书》:“而其子以智,余之夙交也,以此晨夕过从。”(以此:因此。)
  10. 以故。《汉书•项籍传》:“项羽以故疑范增,稍夺之权。”(以故:因此。)
  11. 以至于。《礼记•檀弓上》:“申生有罪,不念伯氏之言也,以至于死。”(以至于:以至于。)
  12. 所以。《世说新语•言语篇》:“偷本非礼,所以不拜。”(所以:因此。)
  笔者认为,翻译不等同于注释,注释要求概括性强,适应度广,而翻译除讲究精确、优美、生动外,还允许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加上原文中没有的词语乃至句子,特别是要将省略的成分补充进来。一些资料之所以将“因得观所谓石钟者”之“因”译为“因而”“因此”,是在其后添上了连词“而”或代词“此”,但我们不能把“因而”“因此”当作“因”的又一义项,实际上在古汉语中就有“因而”“因此”连用的情况,如:
  ⒈钓名沽誉,眩世骇俗,由君子观之,皆所不取也。盖因而论之。(方孝孺《豫让论》)
  ⒉因此怒,遣人追杀王姊道中。(《史记•张耳列传》)
  如果认为可以把不同的翻译作为这个词的不同义项,那么一个词的义项将会无限多,会把词语的注释搞得越来越复杂,造成词无定义。在教学中,词义的注释应以简驭繁,以一概百,才能起举一反三、一通百通之效。一些教辅资料将《鸿门宴》中“不如因善遇之”的“因”释为“介词,趁机”,“趁机”是介词吗?此句中“因”作介词应释为“趁着”,其后省略了代词“之”,代沛公来谢项王这个机会,合起来才有“趁机”之义,这里的“因”如能释为“趁机”,那么,“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中的“为”是不是可以释为“替我”呢?
  因此,“因得观所谓石钟者”之“因”,可诠释为连词(副词)“于是,就”,也可诠释为介词“因为”,但不能释为“因而、因此”。
  二、“作计何不量”的“何”
  《孔雀东南飞》一诗中的“作计何不量”,教材的注释是:“(你)打这样的主意,多么缺乏考虑啊!”在这里,“何”释为“多么”,译文讲究“信、达、雅”,细读这句译文,总觉拗口难读,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
  《现代汉语词典》对“多么”一词的释义是:
  副词。①用在疑问句里,问程度:洛阳离这里有~远?②用在感叹句里,表示程度很高:他的品德~高尚! │国家培养一个人才是~不容易呀!③指较深的程度: 不管风里雨里,~冷,~热,战士们总是不停地苦练杀敌本领。
  可见,“多么”一词往往修饰形容词性成分,而不修饰动词性成分。我么们可以说“多么冷、多么热、多么高兴、多么远、多么高尚、多么不容易”,但不可以说“多么不考虑、多么缺少粮食、多么动脑筋、多么游泳、多么出太阳、多么下雨”。而“缺乏考虑”为动词性成分,用“多么”来修饰,语句就显得不通顺了。
  那么,句中的“何”该怎样翻译为好?综合何乐士等编著的《古代汉语虚词通释》及杨伯峻的《古汉语虚词》等相关资料,发现文言虚词“何”基本上作代词和副词,我们来看下面作副词的两种用法:
  ⒈用在句首或动词谓语前,多用来表示反问或是兼表慨叹的否定,可译为“为什么”“怎么”等。例如:
  ⑴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⑵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孟子•滕文公上》)
  ⑶子在,回何敢死!(《论语•先进》)
  ⑷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裴学海著的《古书虚字集释》也说:“‘何’,反诘之词也。口语谓‘何’曰‘怎么’。”
  ⒉用在形容词谓语前,表程度之深。无论单独使用还是与“其”组成固定结构,均译成“多么”“ 怎么这样”等。如:
  ⑴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李白《蜀道难》)
  ⑵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巾,何其衰也!(欧阳修《伶官传序》)
  “作计何不量”的“何”在动词性成分“不量”前,应译为“为什么”“怎么”较妥。况且,这句话在课文中虽标有感叹号,但应该是一个语气强烈的反问句, “量”的内容,便是后文刘兄的利诱:“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这是刘兄对刘兰芝的粗暴训斥,显得盛气凌人,应以反诘语气将诗句译为“(你)打这样的注意,怎么不好好考虑!”这样就更能表现刘兄性行暴戾,使其趋炎附势、见利忘义的丑态毕露,正如沈德潜所说:“小人但慕富贵,不顾礼义,实有此口吻。”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