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教学有感
作者:汪敬雨 时间:2009/3/31 22:46:35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667
我参加了新课程的培训,又从七年级教起,脚踏实地走到今天。我热爱语文教学,从事农村语文教学已十二年,对农村教学感悟颇多,特别是新课标的实施,我明确地感觉到农村语文教育在前进的道路上又迈进了一大步!我很欣慰,因为曾一度为农村语文教学迷茫的我看到了黎明的曙光。现在我把四年来的感悟总结如下:
一、 村语文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道德观
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我明显地感觉到学生素质在下降,他们不再崇尚文明、善良、勤劳、诚实、节约这些传统美德,取而代之的是自私、虚伪,甚至世故。学习《南京大屠杀》这样惨绝人寰的故事,有些学生竟然嗤嗤的笑;学《蔡勉旃坚还亡友财》,大部分同学都表示不会还亡友的钱; 学《寻找时传祥》,有几个同学说时传祥是傻子……由此可看出农村学生在思想教育方面力度还不够,我们做教师的应勇挑起这副担子,在教学中时时处处渗透思想教育,潜移默化地影响教育学生,新学期开始我们学习了朱自清的《背影》和季羨林的《永久的悔》,两篇散文都用饱含深情的语言描绘了人间亲情的无私与伟大。我是易动情的人,每当讲到这类文章的时候,我自己会被感动得热泪欲流,讲课自然是声情并茂,感染力就加强了!学习了此文,我让同学们写自己的父母,有的写父亲粗糙而有力的大手,有的写母亲早生的白发,有的写奶奶的叮咛,有的写妈妈不时髦的衣服…….一位位平凡而伟大的父亲、母亲从每个学生的笔端跃出,篇篇饱含真情,摧人泪下。
这样的课堂教学,不仅让学生学到了知识,而且也让学生学会了做人。
二、 读课外书,拓宽视野
农村中学生大部分住校,接触信息的机会较少,他们真成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他们被无情的枷锁,锁在了这个宁静的校园里,没看过电视,没读过报纸,更甭提像城市孩子那样上网学习了。
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没有较宽的阅读面,综合能力也难提高。针对实际情况,我大胆地实行革新,提倡学生看课外书,没时间我给他们提供时间。为了解决课外书少的问题,我要求学生每周来上学时都带几本适合中学生看的书,在我开辟的时间内,互换着尽情阅读。我还要求写读后感,这样,不但拓宽了知识面,而且积累了写作素材,提高了作文水平。去年我班一个叫尹冬冬的同学,酷爱读书写作,我给他充足的时间,连上课也不限制他(因为他语文成绩一直很好),灵感突发的他竟在一周内一气写下了五万余字的小说,故事情节曲折离奇,想象力丰富而大胆,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全班同学一一拜读,我看后也大不惊叹。
三、 注重培养综合能力
传统的语文考试只能考查学生的基本知识,并不能考查学生的能力,所以,这种语文考查方式并不能完全衡量一个学生语文成绩。新课程的实施,把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到了首位,新课程也增加了许多培养学生能力的训练题目,如口语交际。综合课、写字课等,考试试卷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连学生自己也发现死学课本已经不能再取得高分。
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我尝试着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课前开展“五分钟演讲”,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表演能力;作文采取学生互评,培养学生阅读分析能力;自读课文我请一两位同学提前备课,登台亲自讲解,既锻炼了胆量,又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与组织能力;口语交际课我尽量营造一个畅所欲言的氛围;课本剧的表演,虽笨拙却也耐人寻味……我想,只要我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我们农村孩子的综合能力一定会有所提高。
总之,新课标已经为农村的语文教育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只要语文教师善于动脑,不断创新,脚踏实地地在农村这块土地上,辛勤地耕耘,是小草它就能发芽,是鲜花它就能盛开,是千里马我们就一定要让它在知识的原野上驰骋……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