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新课程高考,指导新课程教学

作者:浙江省慈溪中学 王石  时间:2007/12/19 13:12:10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574
  研究新课程高考,指导新课程教学
  一.四省新课程高考试卷分析:大同小异,稳中有变
  常规考点基本不变:
  基础知识不变5项——字音辨误、字形辨误、词语选用、成语辨误、辨识病句等。
  阅读理解不变12项——文言文5项:实词、虚词、内容分析与综合、断句与翻译。
  古诗词阅读鉴赏3项:表现手法、思想感情、名句默写。
  现代文阅读理解4项:写法、句义、分析综合或主题。
  语言运用任意2项——主要有看图(表)表述、缀句、仿写、概括、评议等。
  写作题目的两类——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
  总题量在23到25题之间。文字总数8000字左右。文言阅读字数670字左右,现代文每篇1200字左右。
  考察题型略有变化:
  1. 阅读理解的选择性。四省高考卷同时采用了现代文阅读理解题的选择性,都是提供文学作品(散文)和实用文体(如通讯稿,人物访谈等)各,要求考生任选其一作答。
  2. 语言运用的生活化。如山东卷第17题:“你发现游客在景区文物上刻字留念,你将如何劝阻他?”海南宁夏卷第23题:阳光社区推荐某为“十大公德人物”候选人,要求为其推荐材料写一则赞美文字。
  3. 试题材料的本土化。如广东卷选用了广东地方戏剧粤剧介绍文字作为语言表述材料。
  4. 考察内容的实用性。如看图(表)说话这样的传统题目的出现,如广东卷22题提供几幅奥运比赛项目的标志,要求写一段想象文字。山东卷第18题关于少儿电视节目的抽样调查图表,要求写结论和建议等。
  二.主要考察模块的题型分析
  1.基础知识部分
  2.文言文阅读部分
  3.古诗词鉴赏部分
  4.现代文阅读理解部分
  5.语言运用部分
  6.写作部分
  三.四省新课程高考试卷的题型设置对我们课堂教学的启示
  可以概括为“两个坚持”,“两个转变”
  (一)两个坚持
  1.坚持抓基础知识教学,如字词句,音形义的积累与运用等,把这种教学日常化。
  2.坚持抓读写训练。读写是语文的最终目的。通过这一点唤醒学生对语文的内在需要。
  (二)两个转变
  1.转变讲课方式,从更高视野来看待课堂及其效率。比如我们辛辛苦苦讲《记住刘和珍君》花了三个课时,可是当考试无从体现时,我们的付出是值还是不值。有时我们更多地为课文中的某些概念替作者释词:如什么叫“苟活者”,什么叫“真的猛士”,什么叫“庸人”,想尽办法为作者“圆说”,而学生从中获得能力从哪里体现呢?有些学生因为不喜欢这样的课没有听讲,结果考试他并没有受到影响,那么课堂的尊严和说服力就受到了挑战。与其这样,还不如对一些教学点大胆取弃,腾出时间来做更有益的事,不必每篇我们都一头扎进课文的迷魂阵里打转,能不能大胆跳出来,选择更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更高层次的,更有效的,更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内容进行有效的教学和探讨,以点带面,激发学生对文本整体的理解。
  2.转变练习方式,回归语文的本真。基础知识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烦琐,枯燥,学生容易厌倦,这种特点严重影响着教学效果。我们不妨作一些练习方式的改变。比如,平时的练习尽量不用选择题,选择题的产生是为评卷的快速便捷。语文的本质是语言文字,如果变成了ABCD的答案,失去了语文的味道,从而使学生失去兴趣。再就是讲题的方式尽量生动活泼些。比如,讲“铤而走险”为什么不能是“铤”而不是“挺”?某老师这样讲:因为要“走险”必须要拿“金”属的武器才有底气,而光着“手”是不敢走险的。像这样讲就容易记得牢,不易忘记。
  四.新课程教学面临的困难与解决的策略
  (一)主要的困难
  1.传统的惯性。我们大多数的教法与自己原来的老师及在师范时所受的教育影响的无不相关。尽管我们当初对自己的老师的讲课方法不一定喜欢,但轮到我们做了老师,实际的讲课方式很难说不是前辈的重复。我们能不能跳出巢臼,超越自我,需要我们变换角度,不断反思,充分体察学生感受,运用教育新理论,调整自己的经验实施教学革新。
  2.考试的瓶颈。当采用填鸭式教学能更有效地获得分数上的收益,那么谁还愿意进行效果难料的创新教学?有些创新教学可能会有长远的发展,可当一时不能看到成绩时,可能我们已经被各方否定掉了,我们也不能拿学生当自己教学新模式的试验品。杜郎口中学的新课改的成功有两个前提:一是他们当初本来就是差校,实验失败不所谓。二是三年之后才见成效。如果我们这样的民办学校要是有三年时间看不到成果,那么家长和学校会宽容吗?
  3.学生的适应。一只老虎习惯了吃现成食物而不用花任何气力,那么一下放入山林自谋生存,老虎会不会因为缺乏捕食能力而饿死?同样,学生们从小学到中学习惯了被填被灌,如果我们一下让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状态,会不会因为学生无从适反而浪费掉大量的时间?在这方面我们能给予学生的信任度能有多大?
  4.学科间的冲突。学科的冲突实际就是时间的冲突。各科为了抢各自的成绩而向学生拼抢时间,进入自主探究式学习意味着要有大量的时间投入,比如研究某个课题,需要大量搜集占有材料,分析讨论,结题成文,消耗很大,这个时间从哪里来?况且,即使有了成果,那么现行考试形式能不能得到体现或者认同?有些从事社会调查活动的学生报告写得不错,但其语文成绩并不见好。
  (二)充分利用语文的优势
  1.充分利用各方资源。比如,于丹,易中天的央视讲坛节目,还有与课文相关的影视资料都为学生所欢迎;有些相关学科如政治,历史,甚至英语中的某些知识点也有语文的因素。还有学校的图书室其实就是语文室。这些都是我们语文教学的资源,需要好好利用。
  2.充分利用富余的时间。比如数学老师课讲完了,课外还得花大量的时间投入个别辅导。而学生问语文问题的很少。有些老师因此抱怨学生不重视语文,我倒觉得恰恰是好事,我们可以静下心来好好思考语文的问题。不仅思考语文,还可以从大的视角思考语文之外的学科乃至整个教育的问题。也因为这个特点,语文领域出的大家比其他任何学科都多,名气和影响更大,这是我们语文教师的优势。
  3.充分利用各自专长,实现优势互补。语文科涉及的知识庞杂,要想让每个老师精通每一点不太可能,比如有的老师擅长诗歌,有的擅长文言,有的擅长小说,有的擅长抓基础知识。能不能将语文知识点分块到人,专人专题式分工讲授?这样既可以保证教学更有水平,又可以减轻备课量,为教师成为专家学者型教师创造前提,也为学生提供更优质教学。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