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高考语文湖南卷命题走向及应对策略
作者:佚名 时间:2009/4/7 18:37:53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920
当然也要考虑到湖南卷与“新课程高考”的衔接问题。传统高考与新高考之间,总要有一定的过渡。这种过渡我认为主要是理念的渗透,比如在现代文阅读的选材上体现一定的文化内涵和时代色彩,“古诗鉴赏”“文章赏析”中强化个性化理解、“知识和能力”的结合;“写作”中注重“思维过程与论述方法”(事理分析的逻辑性、看问题的视角的创新性),体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此外,近几年已经实行新高考的地区的语文卷也会对我省09年的语文命题产生一定的影响,包括选材、命题形式等。
一.从近几年湖南卷命题、答题情况看命题走向
湖南命题的政策性思路注定09年的命题是保守性的。稳定重于一切。前几年摸索出的命题风格——“典雅厚重”仍会是09年的命题原则。命题组成员或有变动,但命题原则、思路是预设的。在此基础上,08年语文卷的测试情况,兄弟省市语文卷的创新点以及与新高考的衔接等因素将对09湖南语文卷的命题发生影响。其中最重要的还是08语文卷的得与失。
下面分题说明:
第一大题,“语言知识及运用”,包括字音、字形、词义、语病和语用。其中第5小题是07年增设的,当年此题得分率不高,只有40%(1.2),08年降低了难度,平均得分达到2.84。今年难度恐有所增加。另外第3题“词语使用”,也可以是“成语使用”,复习时应兼顾。
此5题08年的得分情况,1、1.58;2、1.93;3、1.82,4、2.11.、5、2.84.
第二大题,去年此题的突出变化是字数大大减少,仅890字,比往年少了约400字。其次是得分率大大提高,达到80.66%,比往年高20个百分点。去年此题的设题、表述都很出色,唯一的缺憾是难度把握不太好。今年在这里把结构、赋分做出调整,既与外省的改革有关,也与去年的命题相关。
关于选文,很多同志对湖南一直坚持选科技文感到奇怪,其实这是条件所限。今年如果有条件的话,命题人肯定会考虑人文色彩较强的文章,以强化向新高考的过渡意识。
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
07年考了《韩非子》中的一篇文章,有些过了“浅易”的标准,得分率只有40%,所以08年在文体和选文时代上做了一些改革,是欧阳修写的一篇史传文。这道题的平均得分是52.4%,其中三道选择题得分4.73(分别是2.65、1.34、0.74),翻译和简答题得分6.27,检测效果较好。证明“史传文”的选择还是符合文言文教学实际的。但湖南卷的史传文和外地出自正史中的史传文仍有区别,难度略高一些(12题对内容的概括平均得分0.74)。
第四大题,古诗词鉴赏和默写。
默写不说,还将是选择性补写。古诗鉴赏今年增加了分值,应该注意。
增加分值本身是过渡到“新高考”的一种表现(如江苏8分,北京10分)。它必将导致考点的增多,难易题的配置等情况。本题的命题走向,可以广东和江苏卷为例:
10、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木芙蓉 窗前木芙蓉
吕本中 范成大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更凭青女①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①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⑴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
⑵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5分)
【答案:(1)描述了木芙蓉在寒冷天气中开花的自然属性。都运用了拟人手法。
(2)吕诗着重描写的是逍遥闲适,任由风吹雨打的形象;范诗写的木芙蓉孤苦、心酸,处境凄凉,但作者并没有把这花看作愁苦。前者是闲适之士的豪迈与大度的形象,后者是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的乐观者形象。】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江苏卷)。
登金陵凤凰台
李 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1)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颔联“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抓住关键词“吴宫、晋代”,可知写的是南京作为六朝古都时的情况。颈联“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抓住关键词“山、青天、水、白鹭洲”可知写的是南京的自然景色。前一句是昔,后一句是今,目的显而易见,古今对比,抒发作者古今兴亡盛衰之感。】
(2)比喻。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结合作者经历及诗歌内容,可以推知是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浮云比成那些蒙蔽君王的奸邪小人,遮住了自己望长安,自己不得见长安,自然不会被统治者所重用。】
山东卷是分取上下阙出题,由易到难;江苏卷也是从前后两处出题,但后一题涉及到整体的理解。(注意律诗的读法,尾句与首句相套,如“离离原上草……萋萋满别情”,这里“凤凰台上凤凰游……长安不见使人愁”。尾联整理全诗感情),与湖南卷思路比较接近。当然也可能有两诗比较对读的情况。后面再讲。
第五大题:去年选文是议论性散文,17、18题答案也引起争议,得分不高(得分率39%,前年44%)。尝试失大于得。
今年肯定要回归到文学性散文,即写景抒情或记人叙事的散文。个人倾向于写景抒情或叙事散文(如张中行《红楼点滴》)
第六大题:文章赏析。很难超出原来的鉴赏角度,仍在“主题思想”和“写作特点”两大范畴下命题(回顾历年命题角度,如结构、语言、景物描写、对比、联想、情景交融、肖像描写等)。
第七大题:命题或材料作文。强调“联系现实生活”或“自己的感受和认识”。作文题的内容指向主要涉及四个方面:社会伦理或价值态度、思辨思维、人生体验与人生观,以及文化认同。近年多考虑个人经验与社会文化或哲理思辨的结合,如“行走在消逝中”,“语文,想说爱你不容易”,“春来草自青”等等。
二.09高考语文应试对策
一、语言知识及运用
分类掌握,常练不懈。字音、字形和词义是几年来丢分较多的部分,教师应该有一个总谱,结合语境使学生过关。这需要经验。语病题近年得分较高,因为归类容易,学生自己也可以做,如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颠倒、结构混乱等。
二、现代文阅读:
掌握形式逻辑一般知识,如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判断的质与量,判断的模态,推论的一般规则等。注意带题阅读,使用排除法等。
三、文言语句翻译
失分主要在于句子和篇章的理解。主要体现在翻译能力。去年12小题“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尽管是选择题,但考点也是翻译。答案是B——“歙州民风不正,人们好打官司,不畏牢狱。入狱之时,尚穿戴整齐,且自带凉席,以便在牢中过得安然舒适。”这个分析对应的原话是“歙州,民习律令,性喜讼,家家自为簿书,……其视入狴牢就桎梏,犹冠带偃箦,恬如也”。后半句翻译出来,是说歙州人把入狱带镣铐这种事看得很随便,就像(“犹”)早晨穿衣戴帽和夏夜躺在凉席上一样泰然。而不是真的入狱时候穿戴整齐,且自带凉席。翻译能力强,就不会让这个答案跳过去。这个题目人均得分0.74,也就是说,只有不到四分之一的同学作对了。
对这类试题考生往往自我感觉良好,但失分颇多。为此,考生应注意以下五点:
1.翻译文段或句子时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2.注意所译文段或句子中的实词的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如:
奚足以语文事?
译文:哪里够得上谈论文章的事?
3.遇到文言特殊句式要调整;如否定句、疑问句的宾语前置、以动、意动用法的位置调整,如去年的“有司苦之”(“主观官吏对这件事情感到苦恼”)。
4.要补出文言语句中的省略成分;
如:而其弊常丰缛而寡实。
译文:但它的弊病常常(在于)辞藻华丽而缺少实际内容。
5.古今词义相同,但由单音节词变为双音节词,所以应该用双音节词翻译单音节词。如“移师江南(长江南岸)”
复习时,在上述注意事项的基础上,配合以试题,加强训练,方可见功效。
去年第二题得分较低:
然吏民犹疑其不胜而自诬:
译文:然而官吏百姓还是怀疑他们(因为)经受不住(审讯之苦)而自己承认强加给他们的罪名。
许多同学未能补出省略部分,或未识别“犹疑”的古今异义,或未将单音节词变双音节词而丢分。
四、古代诗词鉴赏
教师的鉴赏武库是否丰富极为重要。尽管考的是一杯水,老师应有一桶水。除了一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兴和比)的技巧,古诗还有对照、用典(08浙江卷“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以“——”和“——”自况?)等抒情方式,以及首尾圆合、题文互证等结构方式。湖南卷本题难度一般超过外地,需要多做准备。
比如 南宋李好古《谒金门•怀故居》
花过雨,又是一番红素。燕子归来愁不雨,旧巢无觅处。
谁在玉关劳苦?谁在玉楼歌舞?若使胡尘吹得去,东风侯万户。
问:后人评价“若使胡尘吹得去,东风侯万户”是“寓庄于谐,别开生面”,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这里涉及到对中国文化知识(万户侯)、诗歌成规(倒装、隐喻或典故)的理解,没有这些知识,这样的诗句就理解不了。
五、现代散文阅读及短文写作:
把握考点:重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重点句子的含义;语段大意概括;篇章意境或主题的理解。(①重点词语词义:06年是“故乡”的含义,07年“弄”“烂”,08年是“感受”,都必须联系上下文理解。②语段大意概括:06年概括文章第二部分意思;07年没考;08年是在原文三部分中各挑出一个词概括大意。③主题或意境的理解:06年第4题,07年第4题,08年第3题。或结合标题设问,或以主题句设问。④重点句子的理解:06年“并将永是生动,永是展开,以至于无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07年,“鲁迅对刘半农的‘浅’持什么态度”?实际上是对文中三句话的理解;08无此类题。
考生的困难在于,不能深层理解;表达不全面,不精确;不会结合原文分条作答。未把握湖南卷整体阅读的特点。
短文写作:把握题目指向;落点准确;掌握一定术语;多角度赏析;叙析评结合;讲究语言。
六、作文:
主要问题及对策:
1.审题偏颇。命题作文的审题:①注意标题或标题中的关键词是否有比喻或引申意义。如“肩膀”“我想握住你的手”(“握手”)“春来草自青”,“跑的体验”。②对于词组或句子式的标题,要审清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如“一步与一生”、“诗意地生活”。③联系时代文化背景,揣摩命题人的意图。材料作文的审题:特别是“新材料作文”,往往加提示语,应根据提示加以确定或选择。如去年湖南题。不管是哪种材料作文,都应注意材料的主导意向。
2.议论文思辨素质不够,以事实代事理,论证方法简单,只会简单例证。而一展开事理分析就出现逻辑不清的问题。
3.从生活提取信息不够。应在平时训练中将日常生活的感受转化为思想观点;写记叙文更应有生活气息和充足的情感内涵。
4.语言空疏,华丽,以为堆砌辞藻或运用排比就能会获得“有文采”的评价。这是错误的意识。
.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