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生活, 放飞个性——对学生考场作文的思考
作者:不详 时间:2009/5/6 5:38:27 来源:xingsha 转发 人气:673
一、内容虚假,缺乏真情流露。
内容虚假,没有真情是导致学生作文失分的普遍因素。考试时,许多学生不是抄袭,就是瞎编乱造,而真正写自己亲身经历的少之又少。如:在写《我的家乡》一文中,有描写香蕉丰收的热闹场面的,有描绘青山绿水的……而本地却不适合香蕉的生长,更没有高山峻岭。
二、形式老套,缺乏个性展现。
形式老套,没有个性是导致学生作文失分的重要因素。考试时,许多作文存在着“千人一面”的现象。许多学生总在考前背几篇例文,考试时,仅略作改头换面。因而,写到老师就是“春蚕、红烛”,各个戴着眼镜,人人批改作业至深夜。结构安排上,也大多是总、分、总的老三段式。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以为要指导学生写好考场作文,必须解决以上两个问题,可采取以下策略。
一、回归生活,疏通创作源头。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写作的根源在于生活,脱离了生活,写作就无从谈起。”导致考场作文虚假的关键就在于小学生脱离了生活。学生长期受困于学校、家庭,生活单调、乏味,缺乏鲜活的生活经历。即使有一些生活经历,也是熟视无睹、记忆淡薄。因此,我们必须创造机会让学生回归生活,积极进行实践体验,疏通学生创作的“活水的源头”。
1、抓住天时,及时体验。
不同的季节,大自然会呈现出不同的色彩。春天百花盛开,生机盎然;夏天骄阳似火,热浪逼人;秋天硕果累累,金黄一片;冬天寒风刺骨,冰天雪地。不同的时间,天气也会瞬息万变。或是晴空万里,或是大雨倾盆,或是浓雾弥漫,或是大雪纷飞……作为教师必须抓住时机,及时引导学生体验。今年冬天,下了一场大雪。我让学生置身雪中,观察雪花,触摸雪花,感受雪花。让他们尽心感受,尽情地欢笑。因而奇迹般地写出了一篇篇优秀习作!如:一会儿就到处是它们的身影,有的钻进脖子里,给人凉嗖嗖的快感;有的落在头发上,瞬间把你化妆成老人,有的在半空中招手,邀你共舞。我情不自禁地伸出手,想把雪花拽在手中,仔细观赏。可刚接住,它就从指缝中溜走了。置身其中,仿佛整个世界都为雪而醉。迈开步子,当脚刚触地时软软的,只听咯吱一声陷了下去,走得越远这种感觉越深厚。
2、利用地利,尽情体验。
每个人生活的周围总有一些特殊的地理优势。有的靠山,有的临水;有的是繁华都市,有的是静谧乡村。无论何地,教师都要充分利用地利优势,让学生尽情体验。我校地处农村,在指导学生写秋天的景物时,便利用我们农村得天独厚的优势,带着学生走进田野,进行教学。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学生表现出了从未有过的积极性。我便抓住时机,引导学生用眼去观察,用耳去聆听,用心去感受。面对那么美丽的景色、那么清新的空气,坐在松软的草地上,心里是多么惬意!每个学生都全身心地投入到仔细的观察之中,并融入了自己的体验。交流时有声有色、兴趣盎然。这绝非一幅挂图、一个课件所能及。这样生动活泼、来源于生活的训练使学生觉得熟悉生活也是风景,产生了主动写见闻,用笔表达心声的强烈愿望。
3、创造人和,丰富体验。
有些景物学生从未见过,有些事情学生闻所未闻,这对学生素材的积累极为不利。我们必须创造机会,丰富学生的体验。(1)、参观旅游。大千世界五彩缤纷、无奇不有。那新颖别致的建筑、静谧朴质的田园、千奇百怪的鸟兽等,无不令人赏心悦目。教师要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参观游览,让学生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尽情地领略那美不胜收的景色。触发写作灵感和激情,热情洋溢地为神奇的大自然撰写壮丽的诗篇。(2)、举办活动。学生天性好动爱玩,对周围事物有着强烈的探索兴趣。我们可以利用这个特点让他们动手做一做,体验事物发生的过程。写科学小品文时,让学生先做科学实验,如鸡蛋浮起来、蜡烛灭了等;写小动物时,让学生回家饲养一只小动物,长期细致的观察;写场面时,开展大扫除、拔河、扳手腕等活动。
抓住天时、利用地利、创造人和有效地疏通了学生创作的源头,学生产生了难以磨灭的印象,考试时自然文思泉涌,一挥而就,再也无需抄袭、捏造。
二、放飞个性,展现真我风采。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创作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而有些教师一味强调“写作方法”——怎样开头、过渡、结尾,如何记叙、议论、抒情,过于模式化。学生的习作千篇一律,没有个性。有识之士纷纷提出小学生作文要淡化文体、淡化形式,倡导自由表达。我们要鼓励学生顺其自然的表达,有什么话就写什么话,话怎么说就怎么写。宁可要“幼稚”,也不要“成熟”。茅盾先生不是说过:“幼稚粗拙是壮健美妙的前奏曲。”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在广泛的阅读中体验、积累,在不断的写作实践中逐步形成良好写作的方法。
《语文新课程标准》还提出:“让学生写自己想说的话,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而有些老师过多地强调“积极意义”、“最佳效果”,无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在教师的束缚下,不同的学生写出的作文大同小异。写老师就是热情地赞美,即使不是事实,也要“借鉴”一翻。然而生活中对老师不满的大有人在,此时,却没有一个人“呐喊”。作文应是真情的流露和心声的表达,我们要培养学生独特的精神,引导学生善于表现真我,表现有别于他人的主观感受、主观体验。宁可要实话实说,也不要虚伪矫饰。要以此为向导,创造条件,让学生高扬起天马行空的个性化行文思想,率性而作,任思想恣意挥洒,让心声自由倾吐。
教学中,少一点形式束缚,多一些个性表达;舍弃虚伪矫饰,唤回真我。作文考试中,一定会出现一个又一个“亮点”,让我们为之惊喜,为之喝彩!
敬爱的老师,作文教学应立足于平时的训练与积累。放弃急功近利的应试思想吧,不要再押注于猜题、背范文上。对学生少一点写法“禁锢”,引领学生回归生活,使学生的笔管汩汩地流淌出个性化的语言和思想,使其率真的思想和张扬的个性跃然纸上。那时,还用担心学生的作文考不好吗?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