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的虚与实
作者:青峰弦月 时间:2009/5/17 5:37:05 来源:会员改编 人气:1109
从某种角度讲,高考现代文是虚与实的统一。虚,指的是考生在阅读之前做具备的背景知识、阅读的习惯等等,而实,则是指落实在具体的操作过程。
整体阅读体现在答题中主要在两个方面:①要将文章或段落看成是一个整体,答题要联系全文。②阅读时要通过整体阅读要了解文章的主旨(论点或中心意思)。
怎样将虚与实结合起来,并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呢?笔者根据多年指导高三阅读的经验,根据高考现代文阅读侧重考查的四种能力——对文章的整体阅读能力、筛选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语言转化能力、鉴赏评价能力,我给同学们设计了行之有效的阅读流程:“阅读解题思维流程”:①审题干——②定位置——③分析句子的性质(主要有主旨句、终结句和连接句)——④辨别句间关系(因果关系、转折关系、条件关系、递进关系、并列关系、总分关系、假设关系以及照应关系等)——⑤从重点词语中摘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试题。
南 京
余秋雨
六朝金粉足能使它名垂千古,何况它还有明、清两代的政治大潮,还有近代和现代的殷殷血火。
许多事,本来属于全国,但一到南京,便变得奇崛,让人久久不能释怀。历代妓女多得很,哪像明末清初的“秦淮八艳”,那样具有文化素养和政治见识,使整整一段政治文化史都染上了艳丽色彩?历代农民起义多得很,哪像葬身紫金山的朱元璋和把南京定都为天京的洪秀全,那样叱咤风云,闹成如此气象?历代古都多得很,哪像南京,直到现代还一会儿被外寇血洗全城,一会儿在炮火中作历史性永诀,一次次搞得地覆天翻?
中华民族就其主干而言,挺身站起于黄河流域。北方是封建王朝的根基所在,一到南京,受到楚风夷习的浸染,情景自然就变得怪异起来。南京当然也要领受黄河文明,但它又偏偏紧贴长江,这条大河与黄河有不同的性格。南京的怪异,应归因于两条大河的强力冲撞,应归因于一个庞大民族的异质聚汇。
这种冲撞和聚汇,激浪喧天,声势夺人。因此,南京城的气魄,无与伦比,深深铭刻着南北交战的宏大的悲剧性体验。玄武湖边上的古城墙藤葛拂拂,明故宫的遗址仍可寻访,鸡鸣寺的钟声依稀能闻,明孝陵的石人石马巍然端立,秦淮河的流水未曾枯竭,夫子庙的店铺重又繁密,栖霞山的秋叶年年飘落,紫金山的架势千载不移,去中山陵、灵谷寺的林荫道,永远是那样令人心醉。
别的故都,把历史浓缩到宫殿;而它则把历史溶解于自然。在南京,不存在纯粹学术性的参观,也不存在可以舍弃历史的游玩。北京是过于铺张的聚集,杭州是过于拥挤的沉淀,南京既不铺张也不拥挤,大大方方地畅开一派山水,让人去读解中国历史的大课题。我多次对南京的朋友说,一个对山水和历史同样寄情的中国文人,恰当的归宿地之一是南京。除了夏天太热,语言不太好听之外,我从不掩饰对南京的喜爱。
心中珍藏的千古名诗中,有不少与南京有关,其中尤以刘禹锡的《石头城》①为最:
山围故国周遭在,
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
夜深还过女墙②来。
1000多年前的诗人已把怀古的幽思开拓到如此气派,再加上1000年,南京城实在是气可吞天。
[注]①石头城:战国时,楚国在南京建金陵城;三国时,孙权把它更名为石头城,并建筑宫殿;后经六朝繁华,至初唐城已荒废。淮水:即秦淮河,流经南京。②女墙:城垛。
1.这篇散文中,(1)明、清、近代、现代的政治风云在南京表现出什么特点?(2)文中所列举的历史事件各有什么特点?(4分)
答:
2.这篇散文中,(1)南京城市风貌的两大特点是什么?(2)产生的原因是什么?(6分)
3.这篇散文中,(1)选用北京、杭州与南京作比较有何作用?(2)文章结尾引用刘禹锡的《石头城》诗有何作用?(6分)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被外寇血洗全城”“在炮火中作历史性永诀”分别指清初清统治者镇压反清斗争的历史和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蒋家王朝覆灭的历史。
B.作者借“受到楚风夷习的浸染”,指出南京受到南方文明的深刻影响。
C.“南北交战的宏大的悲剧性体验”中“悲剧性体验”是反语,作者借此引出对今日南京的描写。
D.《石头城》诗中的“旧时月”,含有“今月曾经照古人”的意思,即是六朝繁华的见证,是繁华易逝的象征。
E.“1000多年前的诗人已把怀古的幽思开拓到如此气派”中“气派”是反语,真正的含义应该是“凄凉”。
[答案及解析]
1.(1)许多事在南京变得奇崛(1分。有“奇崛”即可。)
解析:第一段提到六朝金粉和明、清、近代、现代。第二段专门谈“明、清、近代、现代”发生在南京的重大政治事件,符合“政治风云”的范围和“在南京表现出”的要求。在文中全段第一句话,概括了其特点,关键词语是“奇崛”。
(2)①政治文化史染上艳丽色彩②农民起义叱咤风云(成大气象)③社会发生地覆天翻的变化。(2分。对一条得1分,对两条得2分,对三条得3分。意思对即可。①如答妓女以及素养、见识等,还不是事件的特点,不准确。)
解析:首先要搞清文中列举了哪些历史事件,答案应从第二段中找,概括一下三个疑问句即可。
2.(1)①气魄无与伦比②把历史溶解于自然(3分。一条1分,意思对即可。①如答“深深铭刻着南北交战的宏大的悲剧性体验”,则涉及原因,而且与②区别不明——“把历史溶解于自然”也是“南北交战”的结果,故不准确。)
解析:(1)此题答案应从第四、五段中找,考查抽取段中重要语句和概括性语句的能力。
(2)一个庞大民族(中华民族)的异质聚汇,或两条大河(南北文明、两种文明)的强力冲撞。(3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产生的原因应向前文(具体指第三段)去找,因为“特点”是用“因此”来说的。
3.6分。(1)①突出南京“把历史溶解于自然”的特点②揭示“把历史溶解于自然”的原因:南北文明聚汇(4分,答对①得2分,对两条得4分。意思对即可。)
(2)①引发读者对南京由盛而衰的历史的联想,②引出对当今南京“气可冲天”的赞颂。(4分。对一条得2分,对两条得4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1)考查比较的作用,让学生明确比较就是以此衬彼或以彼衬此,都是为了突出描写主体的某种特点。(2)考查引用的作用,要明确所引内容的含意和用在文中的目的。
4.4分。B、D。解析:A项,“指清初统治者镇压反清斗争的历史”错误,“南京大屠杀”就不是。C项“悲剧性体验”不是反语。文中第二段内容可以证明。E项,“气派”不是反语。“把怀古的幽思开拓到如此气派”是指刘诗意境开阔;刘诗的内容才可谓“凄凉”。
读《过滩谣》完成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4题。
过滩谣
廖静仁
我怎么也忘不了少年时那段拉纤的生活经历。
那时,我还只有十三四岁,刚刚小学毕业。因为家父蒙难,家里唯一的生活来源被切断了,无可奈何,我只好离开学校,跟随一位堂伯走上了艰难的纤道。
一帮纤夫中,最艰辛的要数拉头纤的人了。拉头纤的人肩上还要负着浓重的一卷纤缆,那是拉远距离所必需的,因纤缆拖累而摔倒,那是常有的事情。每见到这种情景,我真有些受不住了,然而我那拉头纤的伯父却一笑置之,说:“这算么子,你还根本就没尝到拉纤的苦味呢!”
真正尝到拉纤的苦味,是在那个严寒的冬天。
那是年关将近了。俗话说:有力好攒年关钱,一天硬要抵两天。一帮纤夫,在年关时包一两艘长途船,装货老板比起平常日子来是要慷慨得多。
我们那回包的是一艘从洞庭湖区启碇的装粮船。那路程是相当远的:得转沅江,溯益阳、桃江等好几个县城才能到达目的地安化。沿途有八八六十四滩呐!而偏偏又碰上大雪纷飞的天气。沿江的行人道上,人迹已被白雪覆盖,就连平素弄潮戏水的啄鱼鸟也早已藏匿进崖巢里去了,那纤夫们用脚掌抠挖出来的纤道,就更难寻见了。而我们,就凭着过去对它的熟悉,一步一探地摸索着行走。
起初,尽管我们怎样把脚踝严严实实地用棕片紧裹起来,再套上益阳板子草鞋,但那雪水还是渗进了皮肉,像是有千根万根针尖在猛扎。到后来,便渐渐地麻木了,双脚完全失去了知觉,只有耳朵听见脚掌“咔嚓咔嚓”地抠进雪地里去的声音。直到拼命拉滩了,才全身发起热来,于是那冻僵过的双脚便感到了痛楚,那是一种奇痒无比的痛楚啊!
到得崩洪滩时,我被这条闻名整个资江的险滩吓得目瞪口呆,然而就此时,从我伯父的口中突然迸出了一声《过滩谣》的号子声来:“呃——纤夫过滩哪——嗬嘿!”
陡地,我发现纤夫们全都一震,抬起沉重地勾着的头颅,用异样的目光投向江心。我曾听伯父说过,纤夫号子是非常单调的:“呃哩喂哟——嗬!呃哩喂哟——嗬!”就这么反复咏叹。而象今天这种《过难谣》却是轻易不喊的,只有在纤帮中有同伙遇了难时,才会喊起这种号子来。究竟出了什么事?我定睛看那灰朦朦的江心,果然有一具尸体被寒流冲了下来,那一定是拉纤人没有辨清路线或者是过崖嘴没有攀住藤蔓而失足掉在江中的——他的肩膀上,还紧紧地系着纤绳呢。
一声惊呼,我倒在了纤道上……
过滩哪——嗬嘿!
不惜命哪——嗬嘿!
前面有人坠下滩哪——嗬嘿!
后面纤道脚板响哪——嗬嘿!
《过滩谣》越来越响,越来越响。朦胧中,我倏忽意识到那惊心动魄的呐喊是在呼唤着我。顿时,只觉得周身的骨骼、肌肉在膨胀,血管里的热血在流淌……我吃惊地睁大了眼睛。
伯父他们已经把我甩下一段路了。我不能看着船被拉上滩,不能等着伯父来把我抬上船。我的眼睛里迸着火焰,腾地爬了起来,不顾一切地拖着一双结冰的脚向前面滩涂赶去。
船仿佛被冰冻凝住在滩涂上了。
所有的纤夫都死死地把铁耙般的脚掌抠进积雪,抠进地面。尽管北风呼呼地嚎叫,他们的躯体却在咝咝地冒着热气;他们那弓成桥拱状的脊背,在嘎吧嘎吧地作响;而那一双双粗手,都颤颤抖抖地向前伸着,企图抓到一点点能够牵引自己的东西——哪怕是一条细藤、一棵小草,那也是救星呀!
《过滩谣》还在江峡中回荡,却听不到哪怕是一丝一缕的呻吟和哀叹。我又迈进了这支负着人生苦痛,却又能征服激流险滩的队伍!
1.第三段写我看见拉头纤摔倒的情景“受不住”,伯父却“一笑置之”,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你从文中的《过滩谣》号子里“听”出了什么(请用几个词语加以概括)?你怎样理解全文的结尾?
3.文中有一个难忘的形象,那就是伯父。这一形象有很突出的象征意义,请分条简述。
4.文学作品往往通过细节表现主题,请结合文中的细节描写,简析表现了怎样的主题意义。
参考答案:
1.①摔倒根本算不上纤夫(拉头纤)的苦难②为下文写到纤夫惊心动魄的苦难伏笔。
2.听出了凝重(深沉)、苍凉、悲壮(激越)、坚强。意思正确即可。结尾告诉我们,《过滩谣》号子能够给我们勇气和力量,激励我们战胜任何艰难困苦。
3.这一形象象征着杰出的带头人具有①毫无怨言的责任意识。②永不言退的坚韧品格。③义无反顾的牺牲精神。④精神支柱的无穷力量……
4.(示例)“所有的纤夫都死死地把铁耙般的脚掌抠进积雪……”这一段文字再现了一幅油画般的场面。脚掌“抠进积雪,抠进地面”,躯体“冒着热气”,还有“弓成桥拱状”的脊背,“向前伸着”的粗手,这一系列的细节,写出了纤夫们在艰难困苦中顽强、坚忍的品格,揭示的主题意义是:精神力量是任何磨难都摧不垮的。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