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难而上,走出社科文阅读的沼泽地
作者:唐山市开滦第二中学高一语文组 张金波 时间:2009/5/13 6:51:13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724
诚然,如你所说,高考试题中的社会科学类文章内容涉及广泛,思想容量大,有的文章专业性很强,有的考生在这类文章面前心存顾虑,担心没有“背景知识”,看不懂。其实,这种担心大可不必。你要知道,社科文阅读归根到底考查的是阅读能力,而不是要求考生全面、系统、透彻地弄懂相关的知识。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在做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试题时,必须清除心理障碍。你要相信凭借选文提供的信息完全可以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这样说,并非是否定相关知识对阅读的作用。熟悉相关知识,有助于更快更好地理解文章。从反面说,没有相关的“背景知识”,借助阅读技巧,也能取得此项能力的满分。
那么,怎样阅读社科类文章呢?你不妨按照如下步骤来解题:
第一步,通读全篇解文意。既然是阅读题,“读”当然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有人习惯于先读文章后看题,有人习惯于先看题目后读文。两种方式有无优劣之别呢?我建议采用第一种方式。因为社科文阅读考查的是对文章的理解,理应把理解文章放在第一步。只有清楚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才不会在做题时犯断章取义、以偏概全的错误。因此,通读全文担负着解题先锋的重任。在读的过程中,要善于捕捉文中隐含的出题点。隐含的出题点常常指的是文中的关键词和关键句。阅读时要养成勾画圈点的习惯,给关键词、句做好标记。关键词指文中重点阐述的名词术语和表示事物间逻辑关系的词语以及对知识的形成、发展起重要作用的修饰限制语,比如“可能”“将”“一些”“正在”“如果”“假使”等,还包括有指代意义的“其”“这”等词语。关键句主要指中心句、过渡句、观点句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理清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前后内容(概念、观点)的先后关系、因果关系,进而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
第二步,审清题意定范围。阅读题解题的核心是“提取信息”,亦即筛选。阅读要有明确的目的。阅读目的不同,提取的信息也会有差别。在试卷上,阅读目的就会转化为对考生的要求。阅读题的题干设置,限定了考生答题内容,同时也指示着筛选信息的方向。考生要审清题意,明确要求,这时候我们在第一步所获取的文章的大意就派上用场了,如果把题目要求比作射出的箭,把题目要求对应的文章的相应段落或区域比作箭靶,那么对文章大意的把握可以帮助我们迅速把箭射中靶心,即锁定题目涉及的筛选区间,确定对应的语句,为我们判断选项的正误提供准确的依据。如果是概念理解题,确定了筛选区间,明确概念中包含的时间、地点、人物、条件、对象等要素,往往在这一步就可以确定正确答案了。
第三步,题文对照判正误。有的信息选择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文中出现的新概念、新知识是否理解和把握,命题时,对文章相关信息进行不同的排列组合,或断章取义,或偷换概念,或无中生有,或强加因果,或颠倒理想与现实,或混淆现在与将来,这就必须进行解题的第三步,将选择项中的内容与原文中的相关信息进行逐一对照,然后作出准确的判断和选择。我们知道,社会科学类文章一般是学术性文章,讲求科学性、严谨性,语言准确、严密。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的考查也体现了这一点,虽然题目涉及的所有信息均来自选文,但往往在极细微处做文章:有的选项似是而非,而有的选项似非而是。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真仔细,马虎大意是万万要不得的。对照时,要特别注意范围的扩缩,程度的深浅,数量的增减;顺序、因果、主次是否颠倒;或然和必然、已然和未然、理想和现实是否搞错等问题。
解答社科文阅读题,虽有难度,但有章可循,正所谓“狭路相逢勇者胜”,你首先要克服畏难心理,敢于迎难而上。三个步骤,第一步务必全面,第二步务必准确,第三步需要细心。其中“读”是重心所在,关乎全局,做好这一步,后两步水到渠成,因此,读的时候,你一定要平心静气,全神贯注。按我说的去做,不用太多时间,你就能走出社科文阅读这块沼泽地。
2009年2月7日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