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教学要融会贯通
作者:合肥市第五十中学 戈新强 时间:2009/5/21 10:33:50 来源:戈新强 原创 人气:1367
在古诗文教学中,采用融会贯通的教学法,既巩固了以往的知识,又促进了对新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融会贯通,既可以是现代文与古文的融会贯通,也可以是现代文与现代文,古文与古文的融会贯通。下面仅就古文的融会贯通谈一点浅见。
古文的融会贯通,既可以是不同作者的作品,也可以是同一作者的作品。在初中阶段,许多作者的作品多具有内在的联系,比如文体、写法、句式、内容等方面,都有相同之处,教师要将这些联系巧妙地安排到教学中去,让学生认真地领会,准确地梳理,牢固地把握。
下面举几个例子。
《答谢中书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和《与朱元思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这两篇文章就有可联系的地方。
《与朱元思书》是一篇山水小品,作者以简练隽永的笔墨,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的大自然画卷。同时,也表达了避世退隐的思想。“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事务者,窥谷忘反”表达的就是这种思想。《答谢中书书》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文中作者也表达了知音少,弦断无人听的感慨。
从文体方面来看,两篇文章都是“书”。“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从结构方面看,《与朱元思书》和《答谢中书书》两篇文章都是先描写景物,再抒发感情的。两文在开篇都点明了中心。《与朱元思书》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点明主旨。《答谢中书书》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说出中心。接下来,两文分别写山写水。最后,两文都发出感慨。
因此,我在教《与朱元思书》时,先带领学生复习了《答谢中书书》。下面是一段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在上学期学的一篇古文--《答谢中书书》吗?下面请同学们背一遍。
学生背诵。
师:下面我们来回顾一下这篇课文的内容。
学生回顾内容。并作答。
师:这篇课文作者开篇点题,点出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一中心,然后分别写了山中四季之景和晨昏之景。最后发出了知音难觅的感慨。请同学们结合此文来学习《与朱元思书》。看看两文的相同之处。
经过这么一联系,同学们很快地找到了两篇课文的相同之处,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曾经听过这样一节教学公开课,授课老师将温庭筠的《望江南》与李清照的《武陵春》,通过头发这一相同点,很好地联系起来,使得学生对两首作品的理解,更深入了一些。
授课老师先通过多媒体展示了一幅“堕马髻”的图片,告诉学生,头发中蕴藏深意。接着又让学生朗读温庭筠的《望江南》,找出有关头发描写的内容。学生找到了“梳洗罢”这一句。老师提问,女主人公为何要梳理头发洗净脸面呢?生回答,女为知己者容。老师评,是呀,女为知己者容。女主人公怀着满腔的热情去迎接自己的心上人。通过简单的梳头洗脸的动作就很好地表现了出来。接着老师又请学生阅读李清照的《武陵春》。提问,李清照为何“日晚倦梳头”?学生回答,是因为作者的丈夫不幸去世,作者肝肠寸断,无心梳妆。老师总结,同学们,单从“头发”这一意象我们就可以看出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一个精心梳洗,一个日晚倦梳,可见主人公的心境迥异呀。我们学习要学会融会贯通。这对我们理解作品大有好处。
古诗文教学中的融会贯通除了在不同作者的作品中进行,还可以在同一作者的作品中进行。
苏轼的作品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在他的作品中多有反映自己被贬痛苦怀才不遇的文章。因此,将他的作品前后贯通起来理解,对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有很大的帮助。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贬谪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呀!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的。自比“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苏轼的这种复杂的感情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也有表现。“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搂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离开现实,人离了人性,更多地带有了神性,故无例外地,需要解脱生活中种种难耐,“我欲乘风归去”,一个“归”字,是回去的意思,天上本是我之所居处,仙人的意味出,俨然已把自己放置在生活之上,但东坡没有把自己遗忘在遐想中,毕竟,东坡是懂得生活的人,遐想过后,会回归现实,懂得赏析生活的美妙。“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做“仙人”可能也有不自由吧,“高处不胜寒”,“人间”,成为一种真正的“仙境”。
在教学《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如能先回顾一下《记承天寺夜游》,从这篇课文中找到作者思想根源,理解被贬谪的悲凉心境。但又从赏月中得到心灵的片刻宁静的喜悦。月是作者的精神家园。月抚平了作者那颗受伤的心。月给作者带来了新希望。回顾了这些内容,会对理解“我欲乘风归去”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很大的帮助。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要学会“融会贯通”,这样就把书教活了。不是一篇一篇地孤立地理解课文,而是形成了一个整体,给学生的是完整的印象。学生学会了这种方法,无论对学习兴趣的培养,还是对学习效率的提高都大有好处。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