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教学,以言为主
作者:不详 时间:2008/10/18 16:40:39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007
一、古今词义的比较.
对文言文教学中,对古今词义变化十分明显的词,可以结合具体的课文作一一的比较 ,如《烛之武退秦师》
1. 行李之往来.
行李 古义:出行的人
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
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 古义:那个人
今义:妻子
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以为 古义:把……作为
今义:认为
二、词类活用情况的总结.
许多词在文言习惯中改变了它的词性,如果对它们加以分辨,并总结一点规律,久而久之,学生便会形成一定的文言习惯,从而准确的理解文言文.
1.共其乏困
乏困: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解释为缺乏的东西
2.既东封郑
封:动词活用为使动,解释为使……成为封地
3.越国以鄙远
鄙:名词活用为意动,解释为把……作为边境
三、特殊格式.
文言文的句式也比较复杂。常见的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和省略句。倒装句较为普遍的是宾语前置、介词宾语前置、定语和状语后置,也有谓语提前的现象。这些,都是必须跟学生讲解清楚,并逐个过关的内容,另外,在古文教学中,由于表达习惯或是语法的特殊性, 在古汉语中,形成了一些形式上基本凝固、在表达方式上较为特殊的习惯格式,而这种在表达方式上较为特殊的习惯格式,往往又成了学生准确译文、正确理解课文的“拦路虎”。倘若能让学生认清其特点,摸清其规律 ,掌握其译法,学生学起来就能化难为易,准确译出,从而将“拦路虎”就地“消灭”。下面仅就在文言文教 学中探求出来的几种较为特殊的习惯格式,是何句式,怎样翻译,简述如下:
1.“以……为……”
这是介词“以”与动词“为”的搭配使用,可译为:“把……看作(或当作)……”
如:“以君为长者,故不错(用通“措”)意也”(《唐睢不辱使命》)其中“以君为长者”,即译为: “把安陵君当作一个忠厚老实的人。”
2.“得无……乎”
这是古代汉语表反问的一种句式,但它带有揣度的语气,使问句显得比较委婉,一般可译为:“该不会… …吧?”
如:“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其中“得无异乎?”即译为:“该不会有所不同吧?”
3.“无乃……乎”
这也是古汉语中表反问的一种句式,但所表示的语气也是比较委婉的,一般可译为:“恐怕……吧?”
如:“……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其中“无乃不可乎?”译为 :“恐怕不行吧?”
4.“不亦……乎”
这也是古代汉语反问句的习惯句式之一,其中“亦”字的意思较虚,一般可译为:“不也是很……吗?”
如:“人不知而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六则》)其中“不亦君子乎?”译为:“不也是很符合君子 标准吗?”
实践证明,假若以上这几种在表达方式上较为特殊的习惯格式学生均能认识其特点,掌握其译法的话。那么,古汉语中的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等句式的译法,也就不难掌握了。我们这样做,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辨识特殊文言句式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独立翻译特殊习惯句式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能拿起“钥匙”独立开“ 锁”。
四、特殊词组.
在古文教学过程中,偶尔会发现一些词,它们除了有一般的用法外,还有其特殊的用法,但课后又无注释,这些词,教师必须讲清。而要如此,教师必须借助于具体的语言环境,引导学生从语言的结构特点出发,作合理的推测,从而判断出所确定的释义,以便扫除学生在翻译时所遇到的障碍。
在古代汉语中,“所”字作人称代词就比较“特殊”。如:“不者,若属且为所虏”(《鸿门宴》)这是 在“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的焦急时刻,“出召项庄”说的最后一句话。此时,范增已看出刘、项斗争的严重性。由于项王头脑简单,刚愎自用,一次次坐失胜利良机,结果给刘邦创造了脱身逃走的机会,以致最后范增情不自禁地发出:“唉,竖子不足与谋,杀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吾属今为之虏矣!”的哀叹。根据课文的前后具体语言环境,再从语言的结构特点出发,即可判断出:“不者 ,若属且为所虏”的“所”字作“他的”讲,指“刘邦的”。“为所虏”,即译为:“成为他的俘虏”。“不者,若属且为所虏”可译为:“不(这样的话),你们这些人都将成为他的俘虏。”此句恰好与篇末的“吾属今为之虏矣!”前后呼应,充分表出了范增这位谋臣的远见卓识。
再如:“周公之被逮所由使也。”《五人墓碑记》此句中的“所”字,放在介词“由”的前面,作由的前 置宾语。此句中的“所”字,即作“他”(指毛一鹭)讲。
只要我们能结合课文中的具体语言环境将特殊用法的词一一向学生作明确解释,学生在译文时也就不会有障碍了。
总之,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如能“以言为主”,从这些文言词句入手,逐个,逐课的讲清,并讲究课后的巩固与过关,那么,学生学习文言的功底就会越来越深,学习的兴趣会越来越浓,学习的效果自然会越来越好.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