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三百篇古文如何

作者:曲阜孔子函授大学 刘奉光  时间:2009/5/30 12:11:49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497
  首都的师范大学推出了一个古代文学教改方案,其中一条是本科生要背诵三百篇古文,乃深得许多教学权威赞许,于是各大学纷纷仿效,都赢得了数万改革费。余细推之,好处有三:
  一曰教学省力。有些著名老先生带研究生就如此教诲:  “清代国学大师能背康熙字典”,“背千八百篇古文算什么”,  “五经四书、二十四史、唐诗、宋词你给我挨着读”……于是硕博诸生便埋头攻坚,自然也就用不着知道“引得”、  “索引”、  “通检”有什么效能。好在锻炼出一篇论文即有学位,于教省力,于学精专,皆大欢喜。    •
  二曰劝学有方。自荀子劝学以来,历代教师有经可循,于是益劝益精。济南某小学的园丁乃叫二年级学生一晚上用中国数字从一百写到一千。如此苦练,我想小学生老死也不会忘记九百九卜九的写法。由小学到高中,如此劝学虽家长亦无异议。可惜大学生拿到了铁饭碗就有所放松。近来听说有刁;包分配之危,背诵古文三百篇的劝学法可谓适时对症。
  三曰国学踏实。I口中国唯一叫人留恋的就是国粹。从私塾到国子监,书法墨竹、经史子集、金石简帛,无不精湛。自今而后,永远也赶不上前清学者了。好在有中文历史两大系列,虽赶不上古人,也不致断流。倘真地是本科生背过三百篇古文,虽不敢说弘扬,也还算踏实。
  然而辩证法是深入我心的,反过来推想又有坏处者三:
  一曰误人子弟。大学及大学后的古典文学可谓浩若烟海。四库全书、续修四库全书及周边文献无不是古典文学的珍宝。其恢宏奥妙涉及百科万类,新学边缘往往有其株连。倘只重三百篇,便荒废了周边开发。倘只重背诵,则疏于研究。倘只为教教中学、写写秘书,三百篇背过似也足够,若要国学为体,古为今用,则三百篇可怜之极。这刁;是误人子弟吗?
  二曰累人子弟。大学生年龄稍大,思想已不单纯,中学后遣症或许不乏,背一篇古文是比较难的。即使背过了,等到教改检查团验收之时,恐怕又背不全了。若要对得起国家拨的教改经费,则又要停下英语、多科,改背三百篇。如此恐怕高考没有累倒的学子,考级、考托、考硕、考博之前也就卧下了。这不是累人子弟吗?
  三曰因小失大。谁也没有说过办这么多中文系干什么。繁荣文学?作家大多是非本科学历且没有学位。评论文学?红学文字千万亿兆,读《红楼梦》还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培养秘书?中国人读16年语文仍难写一篇象样的公文。疏通文字?从工农干部到学士硕士都少不了病句错字。精通国故?文学学士说不清王朝交替和满州十条辫子。这或许是因为主题思想、写作方法、人物形象及三百篇古文背得不够。从结绳记事电脑泛滥,中国人就靠背诵来踏实学问,昭示学阶。尤其背诵三百古文,小的绝对比不上老的(也难说),故而易为法规,虽改革亦然。岂不知皓首穷经背不熟的一堆文字装不满一个磁盘芯片。记不清、想不通、找不到的问题几秒钟便可在屏幕上答出。经典名篇倒背如流固然洒脱雅致,却不如翻书一查或键盘一打,更误了涉猎文海,百科交融、中西一贯,生出些济世强民的点子来。这不是因小失大吗?
  利弊明矣,但若更改一个法规却不容易。譬若本人,明知吃多了胃难受,八分饱寿命长,但或贪吃,或惜财,或顶不住劝说,或显示饭量,总是肚儿圆不敢跑才住嘴。又比如中小学作业负担过重的问题,上下皆知,人人明白,报刊有专栏长批,可就是改不了。追其根还是为了考试。考试的传统,考试的制度,一且靠分数量化,宁信度,勿信足。郑人买履三千年,至今还是郑人买履,削足适履。痛乎哉,不痛也。
  改则难矣,但还是要说。文死谏,武死战。倘周边战起,科技横飞,三百古文挡不住船坚跑利的时候,悼词无忘说一句“不幸当年被刘子而言中”。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