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儒

作者:刘奉光  时间:2009/5/30 12:37:10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199
  [摘要]  儒本义为育,后来引申为文人,至春秋时代成为孔子学派的代名词。儒家行为高雅:志向坚定,以忠孝仁义信礼智为治世立身之本。
  关键词    儒学  儒行  忠孝仁义信  礼智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孔孟之学称为儒学,是中国传统的国学。但何以称为儒,却未有佳说。《说文》解为:“儒,柔也,术土之称。从人需声”。徐灏注笺,“人之柔者曰儒,因以为学人之称”。《周礼•天官•太宰》则曰:“太宰之职以九两(文职曰两,武职曰伍)系邦国之民……四曰儒,以道得民”。郑玄注曰:“儒,诸候保氏有六艺以教民者”。贾公彦疏:“诸候师氏之下,又置一保氏之官,不与天子保氏同名,故曰儒,掌养国子以道德,故云以道得民”。以上解说均自东汉以后,近乎演义。以儒释柔是音训,“人之柔者曰儒”则是附会。倘妇女、儿童及一切柔顺之人皆为儒,则文人术士何其多也。且儒者不必皆柔。孔子指斥齐国夹谷会盟的君臣,诛少正卯,毁三桓之都,何其刚列,何柔之有!孟子指划高议,浩气凌云,常使诸侯勃然,辩士拂袖,何其雄武,何弱之谓。笔者今从文字、音韵、史料、典籍等方面略陈拙见。
  1、  儒的由来
  儒的古义是乳( ),是育,是母亲一边哺育孩子,一边讲故事教育儿童和青年。后来儒成了教师、文人的通称。甲骨文中有儒帝子( )、儒人、儒师、子儒的记载(见《甲骨续存》1 1859片,《京都甲骨》2894片,《铁云藏龟》1683片,《殷虚文字乙编》7715片)。由这些名词可见,殷商时代,儒已经是高贵的职称,往往和帝子、公子、国师联系在一起。今文中的孺子大概也是源于儒子。职称总是在不断扩散贬值。东汉字典<说文解字》则解为:“儒,柔也,术:亡之称”。这表明儒的规格降低了,以致孔子对子贡说:“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论语》6、13),苟子分儒为俗儒、雅儒、大儒(见《儒效》),这表明儒群扩大丁。    •
  儒学作为一个派别提出来,首见于《孟子》14、26节:孟子日:“逃墨必归于杨,逃杨必归于儒”,可见战国时代儒、墨、杨是三大显学。
  2、儒学的形象
  《礼记•儒行》借孔子之口道出了儒学的宗旨和儒家的风范:
  “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夙夜强学以待问,怀忠信以待举,力行以待取。其自立有如此者。
  “儒有衣冠中,动作慎。其大让如慢,小让如伪。大则如威,小则如愧。其难进而易退也,粥粥若无能也。其容貌有如此者。
  “儒有居处齐难。其坐起恭敬,言必先信,行必中正,道途不争险易之利,冬夏不争阴阳之和。爱其死以有待也,养其身以有为也。其备豫有如此者。
  “儒有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不祈土地,立义以为土地;不祈多积,多文以为富;难得而易禄也,易禄而难畜也。非时不见,不亦难得乎?非义不合,不亦难畜乎?先劳而后后禄,不亦易禄乎?其近人有如此者。
  “儒有委之以货财,淹之以乐好,见利不亏其义;劫之以众,沮之以兵,见死不更其守;鸷虫攫博,不程其勇;引重鼎,不程其力;往者不悔,来者不豫;过言不再,流言不极;不断其威,不习其谋;其特立有如此者。
  “儒有可亲而不可劫也,可近而不可迫也,可杀而不可辱也。其居处不淫,其饮食不溽,其过失可微辨而不可面数也。其刚毅有如此者。
  “儒有忠信以为甲胄,礼义以为干橹;戴仁而行,抱义而处;虽有暴政,不更其所。其自立有如此者。
  “儒有一亩之宫,环堵之室,筚门圭窬,蓬户翁牖;易衣而出,并日而食;上答之,不敢以疑,上不答,不敢以谄。其仁有如此者。
  “儒有今人与居,古人与稽;今尘行之,后世以为楷;适弗逢世,上弗援,下弗推;谄方之民有比党而危之者,身可危也,而志不可夺也;虽危,起居竟信其志,犹将不忘百姓之病也。其忧思有如此者。
  “儒有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幽居而不淫,上通而不困;礼之以和为贵,忠信之美,优游之法;举贤而容众,毁方而瓦合。其宽裕有如此者。
  “儒有内称不辟亲,外举不辟怨,程功积事,推贤而进达之,不望其报;君得其志,苟利国家,不求富贵。其举贤援能有如此者。
  “儒有闻善以相告也,见善以相示也,爵位相先也,患难相死也,久相待也,远相致也。其任举有如此者。
  儒有澡身而浴德,陈言而伏,静而正之;上弗知也,粗而翘之,又不急为也;不临甲而为高,不加少而为多;世治不轻,世乱不沮;同弗与,异弗非也。其特立独行有如此者。
  儒有上不臣天子,下不事诸候;慎静而尚宽,强毅以与人,博学以知服,近文章,砥厉廉隅;虽分国,如锱铢;不臣,不仕。其规为有如此者。
  儒有合志同方,营道同术;并立则乐;相下不厌;久不相见,闻流言不信;其行本方立义;同而进,不同而退。其交友有如此者。
  “温良者,仁之本也。敬慎者,仁之地也。宽裕者,仁之作也。孙接者,仁之能也。礼节者,仁之貌也。言谈者,仁之文也。歌乐者,,仁之和也。分散者,仁之施也。儒皆兼此而有之,犹且不敢言仁也。其尊让有如此者。
  “儒有不陨获于贫贱,不充诎于富贵,不思君王,不累长上,不闵有司,故曰儒。”
  译文:    、    •
  “儒家有稀世珍宝等待聘募.日夜强学以待问讯,怀忠居信以待举荐,奋力实践以待录取。其自立自强如此。
  “儒家衣冠中流,动作谨慎;大谦让如同轻慢,小谦让如同虚伪,大行如同威严,小行如同惭愧;他们难于进取,粘乎乎好象无能。其容貌如此。
  “儒家居处思难,坐起谨敬,说话诚信,行为中正,走路不争险易先后,冬夏不争温暖阴凉;为理想不怕死,养身体为事业。其常备不懈如此。”
  “儒家不贵金玉,以忠信为宝;不求土地,以立义为土地;不求多财,以文才为富;难于得到而容易录用,容易录用而难于训养。不得天时不出仕,这不是难得吗?非义不合,这不是难训养吗?先效劳后取酬,这不是好录用吗?其平易近人如此。
  “儒家有时接受别人的财货,沉浸于外来的欢乐,但见利不损害道义;遇到人众劫持,兵勇沮辱,宁死不改其节;搏击凶禽猛兽,奋不顾身;举重鼎,尽力而为;过去的事不后悔,未来的事不忧惧;说错的话不再重复,流言蜚语不追寻,不顾忌它人威慑,不揣摸它人心计,从容独立如此。
  “儒家可亲而不可劫,可近而不可迫,可杀而不可辱,居住简朴,饮食素淡;对过失主张微言讽谏而不当面折辱。其刚毅如此。
  “儒家以忠信为甲胄,以礼义为盾牌;戴仁而行,抱义而处;虽有暴政,不改其志。其自立如此。
  “儒者百平方步围院墙,四版土墙造居室,荆条编双扇外门,门旁凿一内小外大的圭形观察孔,用蓬草编织单扇内门,两天吃一次饭;上级以礼应答,不敢疑假患失;上级不以礼应答,不敢谄媚求得。其为官如此。
  “儒家有今人邻居,有古人为训;今世行事,后世作为楷模;生不逢时,上不援引,下不推委,谗言谄媚之民有结党危害他的,身可危,志不可夺;虽然危险,起居始终坚持信念,仍不忘百姓的困苦。其忧国忧民如此。
  “儒家博学而无止境,躬行而不厌倦,隐居而不放纵,通达而不损道义;礼节待人,以和为贵,以忠信为美,以优游为风范;举荐贤才,容纳众人,辩证矛盾而撮合成全。其宽裕如此。
  “儒家举荐人才,内不避亲,外不避怨;计功考绩,推引贤才给国家;不望报答。君主任用他,只求利于国家,不求富贵。其举贤援能如此。
  “儒家闻善互相通告,见善互相展示,有爵位互相谦让,有患难争相冒死,虽时久亦等待,虽遥远也联系。其仕任如此。
  “儒家洁身好德,讽喻谏言,平静地纠正偏颇;若君上不领悟,直言进谏,也不声色激烈;不临深渊显高,不凌少弱显多;世道清明不轻进,世道昏乱不颓丧㈠寸同道,不一定赞合;对异道,不一定排斥。其独立自主如此。
  .  “儒家有时上不给天子为臣,下不给诸候为官。谨慎宁静而宽容,刚强坚毅而诗人。博学而笃行,修文而养德;虽分国为聘礼,也看作锱铢小数;不以用臣之道招聘,不当其仕。其规则如此。
  “儒家有志同道合者,并立则乐,虽为其下不厌。久不相见,闻流言不信。其行为本于方正道义,志同则进,不同则退,其交友如此。
  “温顺善良是仁的根本,恭敬谨慎是仁的根基,宽容优裕是仁的作风,谦逊交接是仁的本能,修礼持节是仁的形式,善谈举止是仁的表露,歌咏舞乐是仁的谐和,分财散物是仁的施行。儒家皆兼而有之,尚不敢称仁。其尊让如此。
  “儒家不卑于贫贱,不骄于富贵,不屈于君王,不附于长上,不畏于官吏,故称为儒。”
  儒学的宗旨可归纳为五常:仁义礼智信。儒家的风范可归纳为三纪: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然而这样的儒家是吃不开的,众人多认为儒者迂腐荒诞,“常以儒相诟病”(《儒行》),所以孔子、孟子终生不得志,儒家弟子也常受冷落,直至秦始皇焚书坑儒。
  3、儒学的典籍
  儒学得以幸存于秦汉之交,是因为儒家积累了一些烧不尽的著作和杀不完的儒生。
  《诗经》是上古至春秋的诗歌总集,以文学的形式体现了儒家思想,民间传颂,官方收集,原有3000多篇,孔子删定为305篇。
  《尚书)是上古至夏商周三代的政史论文集,官方口传笔录,孔子删定,秦末失传,汉初复得,今传(尚书》真假混淆共58篇,不同程度地反映了传统的儒家政治思想。
  《礼》,包括《周礼》、《仪礼》、《礼记》,反映了周代为主,先秦时期中国的官制、礼仪,由历代儒家传述损益,经孔子及门人整理增补,由后儒成书于战国,是我国古代公关、伦理、政治思想的宝库。
  《易》,传说为周文王所作,是古代占卜术的集成,后经孔子及多人传解,成书于战国,盛传于两汉至今,又称《周易》或《易经》,同时具有宝贵的哲学和史学价值。
  《春秋》,是孔子以鲁史为蓝本改写的断代史纲,记载了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共242年的中国编年史。后经左丘明、公羊高、谷梁赤传解,成为《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兼有儒家政治、伦理色彩和文学价值,是上述五经对中国社会影响最大的一部儒家经典。
  《论语》是孔子及弟子的浯录集,由孔子门徒辑录,是儒家经典之首,集中反映了儒家元首孔子的思想,是儒学思想的总纲。孔子的部分格言,可直接应用于古今中外的社会管理、公关交际和身心修养。
  《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合著的论文集,是《论浯》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战国时代儒学的新高度。比《论语》更有实践意义。
  《孝经》,相传为曾子所作,突出了儒学最有生命力的思想“孝”的研究。
  以上经书加上古字典<尔雅)便是《十三经》,是光秦儒学宝库的总成。它流传两千多年,有多种外文译本,至今仍是畅销书,显示丁独特的生命力。
  与儒学并列的有道家、法家、墨家等学派,它们和儒学有很大的共性,但偏颇地强调了无为、法制、兼爱等观点,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也都不如儒学大。后人则合称为中国传统文化,并各有己见,各取所需。
  4、儒学的声誉
  俗语曰:“半部《论语》安天下”。
  鲁迅说:“孔夫子曾经计划过出色的治国方法,但那都是为了治民众者,即权势者设想的方法,为民众本身的,却一点也没有”(《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
  孙中山说:“中国有一段最有系统的政治哲学,在外国的大政治家还没有见到,还没有说得那样清楚的,就是《大学)中所说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那一段”(《民族主义•六》)。
  袁世凯说:“中华立国,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人道之大经”(《崇孔伦常文》)。
  1933年2月13日,国民党令各级党部及社会团体悬挂“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的匾额(《中国现代政治史大事月表》)。
  李大钊说:“孔子者,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也”(《孔子与宪法》),“孔子之道不适于今日社会,势必归于消灭”((自然的伦理观与孔子》)。
  陈独秀说:“孔子之道,以伦理政治忠孝一贯,为其大本”,“无君无孔道,尊孔势必立君,立君势必复辟”,“非因孔子之道不适于今世,乃以今之妄人,强欲以不适今世之孔道,支配今世之社会国家,将为文明进化之大阻力也”(《复辟与尊孔》)。
  毛泽东说:中国的半封建文化“是反映半封建政治与半封建经济的东西,凡属主张尊孔读经,提倡礼教旧思想反对新文化新思想的人们,都是这类文化的代表。“帝国主义文化与半封建文化是非常亲热的两兄弟,他们结成文化上的反动同盟,反对中国的新文化。这类反动文化是替帝国主义与封建服务的,是应该被打倒的东西”(《新民主主义论))。“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以批判的总结……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遗产。”(《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
  日本斯文会赞词曰:“孔子至道,至大至高,贯古今,通内外。儒学早传日本,与我神道浑然融化,成为德教之根基,文化之渊源,翼赞万古不易之皇模,拥护世界无比之国体,厥功至伟”(《孔学论集》台版526页)。
  以上评议虽已成为历史陈迹,却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启示:儒学是一种广泛适应的伦理学,它教导人们各安其分地构筑一个秩序井然的和谐社会。儒学是一种古朴无华的哲学,它教导人们在神学和人学的中间地带谨慎合理地进取。儒学是一种宗法色彩的政治学,它教导人们以忠孝仁义礼的原则公正地行政治国。儒学是一种永恒的管理科学,它教导人们以情感为基础,以伦理为纽带,中庸和睦地管理社会。儒学是世界文化的宝贵遗产,是人类文明的骄傲。儒学的母体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