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生:道者,儒者?——解读《棋王》主人公形象
作者:不详 时间:2008/4/17 11:08:23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9965
自《棋王》问世以来,众多批评家及读者都将其解读为是对道禅精神,尤其是老庄道学的“寻根”。然而深入分析,就会发现,主人公的身上,虽确有道禅精神的体现,但某些方面却是不能用庄禅学说进行阐释的,此时,或许用另一种中国传统文化——儒学更能透析其内涵。那么,在阿城的笔下,主人公王一生究竟是得老庄之真谛的道者,还是取孔孟之精髓的儒士?
《棋王》的故事情节非常简单,主人公王一生是文革时期在“上山下乡”潮流的冲击下来到农村的知识青年,他一生只在乎两件事:吃和下棋,而作家也是剔除了一切繁芜,只写了他的吃和下棋两件事。然而这简单的两件事却足以概括王一生的一生,即包含了他的物质环境和精神追求。
王一生所处的是一个政治动乱、物资匮乏的社会时代,他对物质追求的第一要求就是“吃”。小说写他饥不择食,只要是能充饥的食物,不论干湿,都能享用,而且吃相极恶。“有时你会可怜那些饭被他吃的一个渣儿不剩,真是惨无人道”,其“惨无人道”的吃相实质上揭示出了主人公贫寒、饥饿的生存困境。小说中王一生与“我”在火车上大谈“吃经”,通过王一生对“馋”与“饿”的辩解,表现出他 对“吃”的重视,因“吃”是生之根本,但他对“吃”的要求并不高,是“比较实在的”,“半饥半饱的日子长”足矣,而对其它的事物更是无欲无求,可见他重视生命,轻视利禄,这不正是老庄的养生之道吗?老子又说:“自足者富,强行者有志”、“无欲以静,天下将自定”,王一生对现实无欲心邪念,知足淡泊,勤行大道,内心归于沉静不乱,“知天乐者,生时顺天而生,死后随物而化”,无天怨人议,无外物系累,心神虚静,天人合一。
王一生的精神追求是下棋,这个棋呆子一旦迷上下棋,便不问世事,不论场合,车厢里、路灯下、垃圾堆旁,他都乐于与人对弈,“何以解不痛快?惟有下象棋”。他借助下棋来淡忘生活的苦难,在对弈中实现生命的自由、自我的超脱。小说写王一生有着很高的人品棋品,特别是对棋艺的追求,不含任何狭隘的世俗名利观念。他拒绝拜那个连宋代残局也没有走通的“国内高手”为师;他与深暗棋道的捡破烂的老头儿成为忘年之交,谨遵他的祖训“为棋不为生“;主动放弃脚卵用祖传乌木棋为他换来的参赛资格,却在赛后同时与九人展开车轮战。王一生对理想境界的执著追求,他那“汇道禅于一炉,神机妙算”与超凡脱俗的无我境界也在“连环大战”的壮观场面中得到了完美展示。通过对王一生下棋的描写,可见阿城笔下的主人公有着庄禅的淡薄、虚静、超脱、旷达,却也有困厄中不为世困的独立的人格意志,一种自强不息的积极进取的儒家精神。
在小说中,王一生可说是一个“异人”,与那些聪明、有文化、懂世道人情的知识青年相比,他是木讷笨拙、行为古怪,并又有点异能的人物。《棋王》中,“我争得这个信任和权利,欢喜是不用说的,更重要的是每月二十几元,一个人如何用的完”:知青脚卵低声下气地走后门成功,其他人并不气愤,反而称赞他“路道粗”。我们发现,“文革”动乱威胁着知识青年的文化人格,“我”、脚卵和大家均在生存中面临一种人格危机,似乎只有棋呆子王一生,仍以道家的“无为而无不为”的姿态独立处世。
在王一生的身上,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象征了整个人生,就如他的名字“一生”一样。而他的棋道即为人道,“为棋不为生”,即不是像其他赛棋者那样“把生命放在棋里搏”,也不是像那获得冠军的老者似的为了中国棋道的不颓,而是为了排忧解闷,以求心灵清静和精神自由。借助于象棋,他超越了痛苦,超越了世俗。它是时代的智者,他的才华不仅表现在其棋道的精湛,更表现在他对社会现实的较为清醒的认识上、傲世的态度和不愿随波逐流的心理上。但在深入挖掘王一生的灵魂世界,我发现王一生在他那“道家的外衣”里包裹了“儒家”的骨气,在貌似庄禅的超脱旷达里隐藏着积极进取的精神,因此淡泊中有崇高,虚静里有壮烈。在王一生所处的时代,对现实的规避本身既是一种抗争。而在关键时刻,王一生的执著和顽勇表明了他的痴呆淡泊并非是对现实的不屑一顾。在九局连环、车轮大战时,他下棋已不仅仅是为解忧愁,求“养性”了,而是真的“把命放在棋里搏”了,九战九捷后,他看到母亲的五字旗,顿悟到:“妈,而今天明白事了,人还要有点东西,才叫活着。”这时他潜在的创造欲、实现欲的升华和发展,淡泊和顽勇统一在了王一生的生命形态里。
在阿城的笔下,主人公王一生,既是一个道者,有是一个儒士,他在这纷乱世事间保持着内心的平静与自由,既有道家的旷达与超脱,又有儒家的执著与坚定,平和之中有悲壮,阴柔之间有阳刚。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