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高考作文该写谁的“故事”?

作者:傅一河  时间:2009/6/12 0:42:08  来源:yongheng64转发  人气:513
  2009年高考重庆卷作文:《我与故事》。在生活中有很多故事,你可能是故事的参与者、聆听者、评论者,立意自定,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体裁不限。不得抄袭。
  《重庆晚报》报道:重庆天天有“讲故事”活动,昨天的高考作文题目也跟故事有关——《我与故事》。
  新浪网载文《有些高考作文题让人不知所云》,开门就点重庆的《我与故事》。它说,今年的作文题,一是议题的低龄化和散文化;二是不知所云,不知道出题者要干什么,要考察考生的什么能力和素质。三是重要价值的“另类”解读。我赞同一、三点。
  再就是新浪网对全国各地作文进行了三项调查。在“最适合发挥的作文题”调查中,排名最低的是重庆卷。在“最难于创新的作文题”调查中,排名最低的还是重庆卷。
  许多考生称,作文题目小学就在写,比如“一件小事”、“一件有意义的事”、“一件难忘的事”等。
  《我与故事》。高三语文老师说,最近重庆在举行“讲故事”活动,但这个作文要想得高分很难,考生很可能陷入同一写作模式“别人的故事+对自己的影响”。考生如果只停留在对故事的复述中,就难以得高分。要想打动阅卷老师,考生还是应该讲一些自己的亲历故事,讲一些在成长中影响自己最深的故事,从而引发阅卷老师共鸣。
  我认为,命题者出这个作文题,字面上可以多解,既可以写经典故事,也可以写亲情故事,还可以创作故事。但是我身边几个语文老师一口咬定,写“红色故事”,写“国学故事”,这是上等立意。不须讳言,藏在这个作文题后面的命题者就是为了“配合“红色经典故事”而命的,想以高考作文来讲述另一种版本的“红色故事”。命题者不会这样承认,作者可意会,可笔传。意会不到,便笔传不了。即使传到也不一定能得高分。作文不是刷标语。
  有关重庆的红色故事,考生又了解多少呢?除“江姐”外,除《红岩》外,除《红梅赞》外,还有什么呢?考生了解不多,知之有限,浮光掠影,蜻蜓点水,敷衍了之,也得不了高分。
  这样“苦心经营”高考作文题,不是不可以。文以载道嘛,中国几千年来是这个传统。命题者的意图也没错。但是这个套子:一个故事加“我”的感悟。“唱红歌”、“诵经典”、“讲红色故事”、“发红色短信”,毕竟只是“故事”之一,把它推广到高考作文的“国考”上,就显得“低俗化”——不是庸俗之意。有深厚语文素养与良好文字功夫的考生,可能被这个“故事”限制,或者在作文中必须讲一个故事,讲这个故事对自己的感悟,而自己的独到的不是“故事”也许就不入“法眼”,自己独特的思想认识感情就不能尽情的表现与抒发了。新浪网上的调查说它“最难以发挥、最难以创新”,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高考千家万户事,不是一两个人“玩游戏”,当然不能以一两个专家的意愿来代替十几万考生的思想感情。高考经济是大众经济。如果大众亏了(考生很难得高分),个别人名利双收,还能心安理得吗?
  重庆2008年的高考作文“在自然中生活”,各界普遍叫好:在自然的状态中生活,在,没有强权物欲的逼迫下的自然中生活,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中生活,都是可圈可点的好文章。
  中国的贪官为什么既要做婊子又要树牌坊?如陈良宇说“要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真正做到为民、务实、清廉,永葆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成克杰说“想到广西还有一百万人没有脱贫,我这个当主席的是觉也睡不好呀。”清代小说《镜花缘》讲述了“两面国”,李宗吾在《厚黑学》中点破中国官场和人情世故中“说得做不得”、“做得说不得”的两面人规则。中国几千年来以吏为师,培养出来的绝大多数儒士奴性十足。文革时期人们接受的是一种红色奴性教育。当代应试教育不重视培养基本的公民素质,而穷于空洞的道德说教,假话作文屡见不鲜,作文常常沦为培养谎言家和伪君子的工具,造就了一代又一代人格分裂的两面人。
  因此,我赞赏今年其他地方的高考作文题,《以兽首拍卖为话题》、《我说90后》、“金融风暴中的我”、“明星代言你怎么看?”、“品味时尚”……这样作文题要求学生去“写实”的———就客观真实的社会现象,去进行判断分析,阐述特定的价值理念与文化思想,这样的作文题有利于检阅考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公民精神,有着自己的独立价值与责任使命。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