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的体验写作指导及例文展示

作者:佚名  时间:2009/6/23 16:15:56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055
  “听”的体验写作指导及例文展示
  作者:qfgxg
  命题原创: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
  明代作家涨潮说:春听鸟声,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白昼听棋声,月下听箫声,山中听松声,涧边听瀑布,觉耳中别有不同。
  读了上述文字,你或许也有类似的体验,或者领悟到某个道理,请自选角度写一篇作文,可以讲述你的生活体验,抒发真情实感,也可以阐明你的思想观点。
  [注意]①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题目自拟。②诗歌之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个字。④不得抄袭。
  写作提示:本题的命制形式属于新材料作文。这道命题取材于明代性灵作家涨潮的作品,有很强的开放性,审题方面有一定的难度。命制一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创造性,避免限制性太强造成的思维僵化;二是适应各省命题的大趋势。本命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立意:
  1.适性自然的人生态度。顺应自然,追求一种闲适、平静的生活,享受生活,保全人的真性情。2.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要有两只善于倾听“美”的耳朵。3.要把事业做到最好,需要选择最适宜的环境或时间。4.追求诗意的生活/诗意地栖居。以及与以上相近的其它立意。
  【例文展示1】
  留得残荷听雨声
  大自然从来都是个音乐家,只要你心在其中,它总会给你献上一曲美妙绝绝伦的交响乐。哪怕是枯荷败叶,风雨交加,坐在风雨飘摇的小船中,大自然也不乏听觉盛宴,只要你心在其中。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好一个倾听自然的超然境界!我们可以想像的到那一幅富有音律的画面:秋天,昏昏沉沉的黄昏,霜在飘零的夜晚,一个人独坐在湖心小亭中,看着雨打残荷的景,听着雨打残荷的声。雨是喧闹的,荷是颓败的,雨滴打着枯荷,原来本凄冷破败的画面却因雨打枯荷之声而不再寒楚。用心体会,原来雨和荷是和平相处的。雨充满灵性,它从天穹下落,是为了枯荷以生机;枯荷是懂得感恩的,虽然生机不再,往日的翠绿青春也不会回来,但它把雨的洗礼化为叶面振动的能量,奏起了一曲曲优美的和谐乐章。
  “把残荷留下,我要倾听雨声!”我对着池塘大喊。我喜欢听雨打枯荷的声音。现在有好多人喜欢雨打芭蕉的声音,但芭蕉是活的,雨也是活的,二者交织在一起,不免使雨声变的嘈杂,芭蕉声变得聒躁,全无了一种恬淡与优雅之气。我喜欢听雨打残荷的声音,那淡淡的静静的,单纯而又富有音律的声音。听着雨打残荷,我学会了感恩自然,我可以听到一切自然的声音。我感谢这个自然,它在春天给我鸟声,在夏天给我蝉声,在秋天给我虫声,在冬天给我雪声。他让我在任何时候都可以欣赏大自然的高超音乐技艺。我还感谢自然,它让我在白昼聆听棋声,月下聆听箫声,让我时刻不会忘记我的心属于恬淡的大自然。它还让我在山中听松声,在涧边听瀑布,啊!回归自然的感觉真好!
  我听雨打枯荷,听着自然的声音。啊,我听见了!我听见雨打残荷,听见了闲花落地,听见那樱桃红了,听见那芭蕉绿了,我听见我们家天井里的紫藤萝开了!我爱这个音乐史诗般的世界,只因我心在青山!
  朋友,池塘里的败荷不要除,因为李商隐有诗:“留得残荷听雨声。”
  评:
  好文章,总是让人咀嚼品味无穷的。作为散文,一是要充满诗情画意,也就是要给人以美感;二是要充满哲理性,也就是给人以启迪。可以说,《留得残荷听雨声》便具备了这两个特点。作者巧妙地把大自然比作“音乐家”,最先感到的是残荷听雨组成的美的画面,然后从中上升到一个哲理性的高度——雨和荷和平相处。是的,自然如此,宇宙的万事万物不都需要这种和谐吗?
  【例文展示2】
  人,诗意地栖居
  诗人荷尔多林曾说过:“人,应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的确,如同遥望乞力马扎罗山的梭罗,在梦的留白处轻轻点上一枚朱砂,让生有所息。又如那在汉水边垂钓的庄周,置楚王的使者而不顾,只让那“吾将曳尾于涂中”不停地敲击着历史的回音壁,留下千年的振颤!而在这个充满美好的世界上不停忙碌的我们呢?是不是也应放慢脚步,去看看那朝阳夕月,落日惊风?
  放慢脚步,学会欣赏自然的韵之美。
  我们每天能感受到阳光的温度,可有多少人能平淡那颗烦燥的心灵,而去闻一闻阳光的香味,让它在你的心尖徘徊。
  停下车,看看你身边的绿色,不仅让那明亮而轻快的绿映入你的眼眸,也让它滴入你的心尖,看看露珠划过草儿时的晶莹,看看红枫飘到地面时的落寞,看看那江南的青莲,看看那雨后长起的灰色的雨伞。没有什么能比这些更让你舒服的了。
  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白昼听棋声……不记得在哪里见过一幅对联。上联是:柴米油盐酱醋茶,不可不要; 下联是:琴棋书画诗酒花,非要不可。横批:活的像人。
  既然自然与生活中有如此诗意的事物,何不停下脚步,让生有听息,让我们怀着一颗平静的心灵去发现世界的美妙!
  放慢脚步,学会品味情感的味之浓。
  当生命的种子在家的土壤上伸出小小的根,父母已经将大部分情感放在了我们身上,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倾注,你可曾调好了感情的容器?让它里面珍贵的溶液永不溢出?
  也许我们只认识那个不拘于节,走投无路时,大哭于途中的阮藉。阮藉和朋友下棋,得知其母去世,对方求止,他却坚持把棋下完,待到母亲下葬时,他却大吐鲜血。母爱已在他心中深深扎根,也许只有他,才能更深切地体会到失去爱的痛苦。
  学会品位那唠叨背后充满爱的心,学会品位那批评背后充满希望的眼神,学会品味帮助别人的背后那些感激的话语。情感的味道,越品味越浓!
  学会发现生命的美好,学会诗意地栖居。
  评:
  优秀作文的前提是一定要切合题意的。本文也不例外,首先题目直接点明题意“人,诗意地栖居”,然后作者用诗人荷尔多林的话直接亮明观点。梭罗、庄周、对联、阮籍……渐入人们的视野。在这些材料中间,作者用“放慢脚步,学会欣赏自然的韵之美”“放慢脚步学会品味情感的味之浓”,“学会发现生命的美好,学会诗意地栖居”前后勾连,使得全文浑然一体,主旨突显。
  曾是惊鸿照影来
  古人云:山令人古,水令人远。青山依旧,碧水依流。山没有变,水也没有变,变得是欢者的心境。
  心境似云有聚的浓烈,也有散的漠落;心境似水,有静的轻柔也有动的汹涌。
  罗素说:每当我和一位大科学家13谈话时,我就肯定自己的一生没有了希望,但每当我和我的花园谈天,我就深信人间充满阳光。面对世间繁芫心境皱缩成一片厚厚的乌云,心灵的天空顿时变得阴暗,使人喘息不得。于是绝望的抬头抑望苍穹却没有一丝希望。当眼前是一个鲜花盛开的花园,那皱缩的心便开始舒展,对于刚刚的绝望你深信人间充满阳光。
  人的心境易受外界的影响。“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当瞻仰的雄伟,眺望海的阔远时,发现自己的渺小。当明察秋毫之末,细赏飞雪之姿时,便感叹自己的宏大。于是诗人驾舟逐浪,望滚滚长江东流不由得:感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富贵非我愿,帝乡不可期”那是逃避吗?不,那是在寻找一方宁静的乐土,来植下自己内心的宁静。于是诗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登东嗅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去勇敢地采撷那生长出宁静心境的种子。仅此而已,又何必在乎那功名利禄,人间谷物。
  寻找宁静,他们有的泛舟大海,有的隐居山林。更有甚者,皈依我佛。也许只有大自然才能给你真正宁静的心境。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诗人站在桥边静静对着桥下的绿水发呆,那水是从沈园流出的。也许诗人自己以为已找到宁静的乐土,熟不知惊鸿照影更惊着诗人,诗人向影望去,看到的不是惊鸿,俨然一尊娇羞而又满睑泪水的倩影。
  也许路人经过时,只看到那惊飞的鸿,而计人看到的却是自己那涌动的心。
  惊鸿还是惊鸿,而中沈园里的惊鸿对于陆游却成了唐宛。也许是因为她一直在诗人的心里。这是诗人的心境。
  惊鸿跃起,你看到的是什么?
  评:以“古人云”开篇,充满哲理的语句引人深思。句式整齐语言的优美。接下来,引用罗素的话,暗引苏轼诗句,陶渊明的诗句,陆游的语句,分析论证,极具说服力。
  结句以“惊鸿跃起,你看到的是突出题目,真正达到了千呼万唤出来的艺术效果,给人留下无尽的思索。”
  听陶潜的阳光
  几天前考自主招生,去了一趟省城。站在天桥上,望着车水马龙,阳光依然灿烂,却再也感受不到阳光的香味。
  捧着一本书,忽读到陶潜的《归园田居》:“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一股清流瞬的流入心涧,阳光一般。
  梭罗说:“城市是一个几百万人一起孤独生活的地方。”但在孤独生活里能有这样一股清泉,生活足矣。然而残并未曾因此诗而陶醉过,今忽读张潮言,春听鸟声,月夜听萧。我明白了,陶潜诗只能在心乱孤独时给你纯净的天空,而他的——一个阳光做的文人,也只能在乡间去寻。
  钟嵘在《诗品》中言陶渊明“文体省静,殆无长语。”说是的他的诗简洁纯净,其实这行又不是他的人呢?
  淡去建功立业的强烈追求,或怀才不遇的无限悲慨,陶潜给我们的就是那阳光的香味,朴实而又绚烂。苏轼在《与苏辙书》中说:“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其诗质而实诗……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这就是写他的诗朴实而又绚烂,在听他异子春鸟夏蝉的阳光。
  我明白了要到乡间去寻找陶渊明的原因正如春听鸟声,夏听蝉声,日下听萧声,山中听松声。因为鸟是春的使者,暗是夏的使者,萧是目的使者,松是山的使者,所以才会耳中别有不同。
  陶渊明是阳光的使者,是清泉的使者,是乡村的使者。他诗里有阳光。
  所以听他只有在阳光下听,在心中没有清泉时听,在远离乡村时听。
  梭罗说:“清晨的散步是对一整天的祝福”。如果在城市里,陶潜就是那清晨的散步,这他会冰洁你的心;在人生里——如果人生就是一整天的语,那陶潜也必是那的散步。
  柏拉图曾说:“决定一个人心情的不在于环境,而在于心境。”我依照一句:“决定一个人心境的不在于心情,而在于意境。”
  听陶潜,与听春鸟、夏蝉,月萧中耳中的“别有不同”我已无以言表,愿用钟腥《古诗归》言:“即从作息勤后中,写景观物,讨出一段快乐,高人性情,佃民职业,不作一二看,惟真旷远人知道。”
  评:开头自然,由事说理入题,另具一格。看得出来,作者是一位涉猎面非常广泛的考生,梭罗、钟嵘、苏轼、伯拉图、钟懂……古今中外大家的话信手抬来,自然贴切。这给广大考生一个启发:没有深厚的积累,想写好作文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厚积薄发,此言妙极”。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