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教学小论文——2009年语文高考复习点滴体会

作者:jasminejchj  时间:2009/6/30 6:42:19  来源:jasminejchj 原创  人气:744
  今年我省的高考首次实施方案,命题力求有利于高校科学公正地选拔人才,有利于推进普通高中实施素质教育,力求体现普通高中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课程目标的要求,力求稳步推进,适度创新。因此语文卷不仅设置了选考内容,还设置阅读“探究题”。此外,语文卷还展示地方文化特色,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作文更是首次使用“自选文体”,突出考察学生的思辨能力。所以要提高学生的复习质量,应当根据“考试说明”的精神,从实际出发,有计划地安排。只要切实着眼于语文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巩固与强化,那么应试水平和基本素质就将同步得到提高。
  在这里,我想谈四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一、要明确高考语文的框架
  语文高考复习应从试卷的几个固定的题型来抓,名句默写、文言文阅读(包括诗歌鉴赏题)、名著经典、现代文阅读、选考、语言文字运用、写作,七个题型构成完整的一份试卷,要统筹兼顾,这是没有疑问的。但现代文阅读、选考这两个题型却很难抓住方向,于是教师很容易一味加重学生的负担,让学生堕入“题海”。所以明确这两方面的复习系统,对提高复习效率是很有必要的。
  试卷中体现的“基础分知识”包括名句默写和名著经典两大部分。两者都是重点,尤其对我们三类校的学生,从高一就开始抓。当然当时复习的对象主要还是课本的必背篇目,范围太广,所以效果并不理想。随着联组会议的召开,信息的不断汇集,我们的复习目标越来越集中,学生的复习效率就相应提高。
  (一)语文基础知识的复习,可分三个主要项目。
  1、名句:包括诗词文赋的准确默写和书写规范化。比如:“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韩愈《师说》)许多学生把“也”字漏掉。默写要的就是“一字不错”,这样做,目的就是为了能真正过关,以便二轮复习时能在短时间内熟练、准确地默写。在这样的默写训练中,既能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默出,还能让学生消灭可怕的笔误,做到出题偏,我能默出,出题不偏,我能默得准确,这样才可能得满分。
  2、名著:中外名著各四篇的故事内容的熟练掌握,要细化。比如《欧也妮•葛朗台》中,欧也妮在父亲的眼皮底下,有没有给她的情人查理的咖啡里加糖?答案是有,故事中说到欧也妮加糖时是顶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在吝啬鬼爸爸的逼视下进行的。这些细节很多学生根本无法记住,就算读了整本原著也未必能熟知。那么如何细化呢?我建议学生抓主要人物的相关内容。比如,欧也妮与查理的爱情悲剧,守财奴的吝啬嘴脸等相关的故事最好熟读原著。再饿《红楼梦》人物众多,我们抓宝、黛、钗三个主人公的故事,有时间也识记王熙凤刘姥姥的相关情节,用来解答名著阅读的简答题,实在太偏,可以放弃,不要纠结在其中,或给自己太多压力。
  3、文化经典:要建立在了解孔子孟子的人格修养和政治思想等方面的基础上,比如;孔子一方面要求士人勇于担当社会责任,一方面“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它表达了儒者对于出仕与退隐,进与退的政治选择与人生态度。这二者之间并无矛盾,都能体现孔子关心社会,时刻希望他的政治思想得到推行,实现“仁政”,这在《史记•孔子世家》中也体现:季桓子三日不听政,享受女乐,孔子就离开鲁国,但是他从未放弃从政的热望。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要了解孔子,学生找出二段文句之间的内在联系,由此进行分析,这是解答的基本点。
  我把这三项基础知识点称为“稳扎稳打分”,意思就上只有扎扎实实的学习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他们的共同点就在于有明确的复习目标、内容和方法,和下面的第二点是有明显的差别。
  (二)现代语文阅读,主要分两大项目。1、社科类阅读:包括内容要点的把握、筛选信息的能力。2、选考:除了对文本内容的解读,最难之处就是探究题的解答。所以集备组商量专门开设探究题的解答方法课,帮助学生掌握实用类和文学类的探究题的类型和解题步骤。老师能做的也就是见招拆招,步步为营。
  明确了题型,结合《考试说明》对照历年高考试题加深对有关项目、要点的认识,这是复习的基本要求;发现薄弱环节,及时弄清有关知识、弥补缺漏,强化能力,这是进一步要求。这样,不仅可避免复习中挂一漏万,而且可以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有计划地提高复习质量。
  二、要注重时事与作文素材的积累。
  历年语文高考都十分重视语文的工具性,语言文字运用题就是很好的体现。
  对时事的评价,首先要对实际生活(包括广播、电视、报刊杂志)中常出现的现象、事件甚至某一个新鲜的词汇,都要有敏感度。如:山寨文化、手机进校园、学生名片热等等。能够用准确而概括的语言表述这类现象并发表自己的见解,分析理由,目标是能言之成理即可。老师除了教授解题步骤和用语要点,学生必须自己亲自动笔。
  而积累时事,对作文素材的补充将相当可观。可以丰富论据资源。我对学生的建议是:“感动中国”十佳人物,识记三届,并加以筛选和归类。至少积累十五个关于人生感悟的素材,可分为文明素养、性格品质、人际交往三类素材各五篇,熟练掌握,成为“墨水”放在肚子,让一些作文水平较差的学生心里有底,在写作时不至于太多紧张而无从下笔。
  三、要重视积累文言知识
  许多人认为文言文阅读既然不从课本上出题,复习过程中课本就可以丢开不管了,产生了这种误解是很要命的。
  诚然,在课本以外多作一些练习确实很有必要,因为好的练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解题能力的提高。所以不做练习或练习太少、不利于提高语文能力。但完全丢开课本,对提高复习质量也是不利的。因为试卷所考的内容从未脱离过课本,它所考查的实词、虚词、语法、停顿、句式等多方面的知识,大多仍包含在学生学过的课文之中。特别是语文高考所检测的能力,说到底,无非是语言应用的一种良好的感知力,是“语感”。而增强语感最有效的一个方法就是对已经透彻理解了的文章反复诵读。所以完全抛开课文的复习,是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原有基础的作法。尤其是像我们三类校的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扎扎实实读好十几篇范文,这种复习所得到的效益,绝不是作十几份"模拟题“所能取代的。福州八中的名师、高考语文中心组的吴佳娜老师就非常重视这一点,几次呼吁一线的高三年老师:谨慎地出题、选题,不要让高三年的“孩子们”成为“题海战术”中的牺牲品。这一点,我是非常赞同。
  四、、要培养自己的优势。
  在脚踏实地、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的条件下,我们鼓励学生培养自己的优势。高考的分数是一分一分地加起来的,我们就要一分一分地捡起来。我们集备组很早就达成共识:要做到该会的一定不能错,或减少失误率。我们是这样鼓励学生的:要减少与别人的差距就是碰到容易的题目,我们会做,就不能失分。这些该会的内容主要包括:默写、文化经典名著阅读、及格分作文。我把这些当作我所教的两个班的“总优势”,也就是每个学生都要有这个基础的储备。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找出各自最有把握的类型题,把它作为语文科的“品牌产品”。比如,我教的两个班大概有十来个学生是不怕做文言文阅读的,(当然不是说每次都能得满分,而是他们已经有一套自己的解答技巧并具有攻关的信心。我认为这是最重要的一点,信心无论在解答哪类题目都该是最关键的条件。)所以解题的时候,善于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及时弥补,平时也会主动找题目,有针对性地作答,于是每次这一块的成绩比较理想。我想,高三老师在复习过程中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发生良性的“马太效应”。
  回顾过去的一年,辛苦甚至辛酸,但更多的是欣慰,看到的不仅仅是学生成绩的进步,还有心灵的成长,相信高三年生活对于他们是刻骨铭心,而对于我,就像未长大的孩子如何面对飞翔的母亲的忧心与操劳,也是难以忘怀的。作为语文老师,我想我最大的快乐就是能够带领他们度过这段无悔的时光,这一点,我该感谢我的学生们。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