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作品成教学鸡肋与语文教师素质有关

作者:单士兵  时间:2009/8/12 22:10:09  来源:流浪客 转发  人气:501
  五四以降,鲁迅文章一路风行,陪伴几代人成长。遗憾的是,在这五四九秩之年,鲁迅作品却遭遇无情抛弃。在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的语文教材中,鲁迅的作品也明显减少,保留下来的只有《拿来主义》、《祝福》和《记念刘和珍君》3篇。(8月11日《钱江晚报》)
  “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这句校园流行的顺口溜,生动揭示鲁迅作品遭遇的尴尬。我不想再去过多复述鲁迅作品的好,也不想去强调鲁迅作品被抛弃的客观原因。比如,什么文章生涩难懂,与学生有“时代隔膜”,应试教育体制逼走了鲁迅作品。这些缘由或许有些道理,但是,我还是想“冒天下之大不韪”,把矛头指向中学语文教师素质上。
  这样一说,语文教师肯定不高兴。对不起,我其实是真诚的。我以前也是国家级示范性高中的语文教师,知道教师有多苦,有多累,有多高尚,有多奉献,还有如何委屈地成为教育体制替罪羊。但历史记住的绝不是委屈,而是贡献。作为教师,要有气度看到自身不足,批评也是建设呀。
  经历告诉我,似乎没有哪种大学生比中文系师范生更容易“混日子”了,也没有哪一科的教师比中学语文老师更不爱钻研业务了。那些天天喊着要学生好好学习的教师,殊不知,他们自己如果不能及时地进行知识补充,也不可能跟上时代的需要。遗憾的是,许多教师身边除了“教学参考书”,最多也就是《读者》这样的“心灵鸡汤”。为什么学生害怕鲁迅文章,要我看,是很多教师本身就搞不懂鲁迅文章。
  没有知识与思想的厚度,在讲授鲁迅文章时,自然只会搬来与五四有关“启蒙”、“民主”、“科学”、“革命”之类的“关键词”。显然,过多沉浸于空洞的口号和僵化的概念,是无益而无聊的。太多调查已表明,现在教师普遍存在心理问题,敏感、脆弱、紧张、压抑,我的经历也表明,这个群体真是批评不得,哪怕再善意。其实,教育体制不公、教师待遇较差,这些也不应成为教师面对所有问题的不变挡箭牌。维护权利与保障,这绝不意味着对个体素质能力没有高要求。
  我真的觉得,学生抛弃鲁迅作品,与教师素质也有关系。如果你不相信,就到中学校园里去听听,那些语文教师到底是怎样讲鲁迅作品的。

文章评论

共有 2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

  • 飞黄腾达hjf 于08-15 00:51发表评论: 第2楼
  • 这是真的。我就是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我的很多同事都在大骂鲁迅。而他们平时几乎不阅读。(我指的是中外名著及哲学历史等书籍)其实是教师本身对鲁迅作品的不理解,再加上历史原因对鲁迅作品的肢
  • yangqingguo 于08-13 17:50发表评论: 第1楼
  • 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