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一口气——读鲁迅《求乞者》
作者:潘南峰 时间:2008/12/29 15:19:18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3284
仔细读来,我们的疑团自然而解。不是“我”无怜悯之心,只因“我但居布施者之上”,所以对孩子的求乞只会“烦腻、疑心、憎恶”。求乞只会带来内心的“虚无”。中国人并不是靠求乞为生的,嗟来之食是为“我”所厌恶的。
看看第一个求乞的孩子:拦着、磕着、追着,这是儿童的游戏吗?为了食物,把自己的童真廉价地出卖。乞怜得有些像出尽洋相的奴才向主子讨好来践踏自己的人格,没了骨气,只剩求饶,这是怎样的悲哀啊。
看看第二个求乞的孩子:舞动哑语,装模作样,是哑巴吗?为何落得如此下场?这不是的,它是孩子乞求的妙招。为一口饭,去做哑巴做的事,正常人想变残疾人,这扭曲的心理是病态的,是为健康的孩子所抗拒的,这是怎样的哀痛啊。
“人之初,性本善”。孩子一出生就是一颗钻石,闪闪发光。求乞的孩子在饭食面前丧失了他们的光亮。为什么呢?因为四面都是灰土的世界:破败、黯淡。社会像剥落的高墙那样萧条,人间似倒败的泥墙那样沉寂。孩子在死的人间里接受的是欺骗和伪装的教育,因此他们的骨自小就是软的,软骨长出的是媚骨,由媚骨造出的是卑微的灵魂。难怪为了求食,媚态尽显,这使“我”感到“秋寒”,人间凄冷。
救救孩子吧,孩子毁了,中国还有未来吗?对于这求乞,“无所谓和沉默”将是最好的处方,在空虚和无语中分明有几个人各自走路,无疑我们看到中华民族滴血的伤口:麻木,冷漠。“灰土,灰土,灰土……”这最后的呐喊,响彻寰宇。是灰土蒙蔽孩子的眼睛,是灰土毒害孩子的心灵,是灰土扭曲孩子的心灵。灰土是罪恶的黑手——封建思想。
人活一口气,没了这口气,如同行尸走肉,与动物无异。作为先驱者的鲁迅找到了中国人的痼疾,无疑是十分痛苦的。心病还须心药医,要使中国人昂首挺胸,不做奴才,必须拨开灰土,铲除封建遗毒,重塑民族性格。从人做起,书写一个大写“人”字,特别是孩子。人活是为了一口气,一口精气,一口神气,那么这样的民族才会有希望。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