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水清如许

作者:张琴  时间:2009/8/14 12:55:39  来源:lyzxzhangqin 转发  人气:649
  在教苏教版必修二第四专题“慢慢走,欣赏啊”第二版块“永远新的旧故事”中的《祝福》时,我很花了些功夫,设计课堂思路,创新问题,设计了活动欣赏方案,自以为课上得颇有新意。但是最近批阅学生随笔,我读到这样一段文字:“老师,您不要生气,我总觉得最近语文课上得沉闷了些,总想睡觉。《祝福》有必要上那么多节课?我们很多同学远没有您那样喜欢鲁迅,也难达到您理解的深度。虽说语文课上您也让我们畅所欲言,可您不觉得祥林嫂生活的时代,那离我们太遥远了吗?与其让我们对那些遥远的事件发表意见,倒不如把时间放在一些更有价值的事情上,望老师考虑。”说实话,读了这段话,我很有些悲哀,也有些埋怨,但我更在思考:我们的语文课是不是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了没有?然而,这些问题却往往被我们有意无意地忽略了。怎样让语文课堂变成源活则水清,真正水清如许?
  [描述]
  我在参加临猗县教学能手比赛讲授《长亭送别》一文时,和学生一起讨论了文章的意境美和语言美后,我让学生边听音乐边默读课文并质疑。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文章中的崔莺莺不跟随张生一起进京赶考呢?崔莺莺也很有才情啊。也有的学生说张生应该去赶考,男子汉大丈夫,岂能英雄气短儿女情长,没有事业心?我觉得这些问题提得新颖,是一个教学亮点,便脱离了原来设计好的教案,让学生一起讨论并试着分析。进而充分认识到封建时代的局限,认识到作品主题的深刻性。课堂气氛空前活跃,于是我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再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唱词,改写一曲。在学生意犹未尽的讨论中,伴随着阵阵掌声,铃声响起。这堂课也受到了专家和听课老师们的好评,我也因此获得教学能手称号。
  [思考]
  这个案例说明,教师一定要具备课堂开发的意识与能力,善于把握和调控课堂气氛,增加课本知识容量和密度。只有具备了这种意识与能力,以往那些被我们忽视的生活场景与人生体验,才会被拿来当作语文教学的材料,从而为语文教学开辟出一片新天地。
  同时,我认为语文学习既是一种学生个性化的活动,也是一种学生创造性的活动。作为教师不仅要珍惜学生的感悟、体验,更要保护他们的智慧火花。这样更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能。认真备课,把握重点难点,完成教学任务固然很重要,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把语文教“活”、让学生“活”好,这才是语文学习的灵魂。如果教师死守教案,那么最好的教案也会成为束缚教学的桎梏。活生生的学生也会变成课本的奴隶。课堂灵活地放开一些,反而更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能活跃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是大语文活动,应突出语文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功能,所以我觉得语文教学应实现四个“走向”:一是走向生活,语文教学如果远离了学生鲜活的生活世界,就无法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二是走向实践,语文惟有运用于学生的实践中,融合到学生的血液里,才能真正成为学生永恒的精神财富;三是走向综合。课堂所获得的各项语文能力、语文知识,只有在综合实践中整合起来,并加以积淀,才能成为一种综合素养。四是走向智慧,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学得聪明一点、灵气一点。
  语文教学派别林立,但没有也不可能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来解决语文教学的所有困难,所以语文教师也不可盲目跟风,教学理念的选择必须经过理性地思考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借鉴、吸收、再创造地运用。个性化语文教学的原则就是:只有更适合的,而没有都适合的。语文教学对象不是面向全体学生,而是面向每一个学生。让语文课堂充满神韵和灵性,让人性的光辉照亮语文的每一个角落。
  以上是我近来在教学中遇到的并思考的问题,或许在正确理解新课标之后,吃透苏教版教材,并全面系统深入理解教材之后,这些问题会迎刃而解。不可否认,这也正是解决问题的源泉所在,源活则水清,只有深刻地吃透新课标精神,才能解决好语文教学中教师教无成就、学生学无兴趣的问题,引入源头活水,让语文课堂变得水清如许,充满自由和灵性。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