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时空的“示众”——兼谈雨果与鲁迅的共同关注点:人性启蒙
作者: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张小兵 时间:2009/9/4 21:54:31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757
在第一轮对比阅读中学生特别关注作品中有关描写的对比。诸如:①对刑场的描写,“巴示”中着重的是对刑台结构的细致描写,《示众》则是侧重于环境的渲染;②人物语言的描写,“巴示”中各类人物的语言粗俗、刻薄、恶毒且相对集中,《示众》中各类人物的语言则显得单调而且分散;③“巴示”中对示众者和观众的描写都十分精彩,《示众》对示众者的描写只是寥寥几笔;……
以上对比阅读学生们表现出积极的参与意识,整个课堂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互动积极,本以为已经完成了教学目的,没想到一名学生却有了另外一个发现:小说人物的选择别具匠心,只是不知如何表述。这一发现更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们深入探究的阅读兴趣,我便引导大家分组讨论“小说人物的选择”这个话题。
一番热烈的争论之后,学生们得出以下结论:其一,特别关注小孩、学生和女人;其二,人物横跨各个年龄阶段:孩童、少年、青年、壮年、老年。可是,雨果和鲁迅为什么会如此选择人物呢?他们的用意在哪里?学生们陷入了沉思。
为了保证思维的正确性,突显作品的真实意图,我便让大家继续品读文本,从中挖掘深意。学生们从“巴示”中勾画出了关于小孩、女人和学生的文字,并进行了较为深刻的讨论。
⑴小孩和姑娘们笑得格外厉害。
“格外”这个词在整个文段中显得很“刺眼”,伽西莫多接受的岂止是鞭刑,分明是一场皮肉和灵魂的撕咬。这场撕咬中,让他最受伤的不是别人,是一群和他身份、地位并没有多少差别的普通民众。孩子和姑娘怎么说都是善良和美好的代名词,也是急需保护的一个群体。当这场撕裂人性伪装的示众到来时,他们并没有体现出怜悯之心,更没有丝毫帮助受难人的意愿,取而代之的是“格外”起劲的嘲笑。
让我们看一下这样一个逻辑:没有一个好姑娘,便没有一个好妻子;没有一个好妻子,便每一个好母亲;没有一个好母亲,便没有一个好孩子……。这个逻辑是带有主观性的,毫无疑问也是不完全正确的,但我们又不得不承认它广泛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这样看来,孩子和姑娘其实是人类前途和命运的掌握者,他们的人性觉醒无论如何一件大事。
⑵在这里就像在大厅里一样,妇女们特别起劲,她们全都对他怀着某种憎恨,有的恨他奸诈,有的恨他丑陋,而以后一种人的憎恨最为厉害。
⑶有个妇人把一块石子向他头上扔去:“这是给你在黑夜里用那些倒霉的钟声惊醒我们的教训。”
⑷“得啦!”一个老妇人说,“那就是刑台上的怪笑了。什么时候他才在绞刑架上做怪笑呢?”
⑸“我的母猫生下了一只六只脚的小猫!”一个老妇把一块瓦片向他头上扔去,尖声嚷道。
在全民疯狂的时代,年龄的增长并不代表着人性的发育与成熟。相反,这种失去羞耻感的、以戕害别人为乐趣的颠覆的人性,将会逐渐演变为一场失去理智的罪恶。为了让读者感受到人性沦丧的危机,雨果从从小孩和姑娘的“笑”说到妇人的“憎恨”和扔石子,再说到老妇人的诅咒和扔瓦片,程度在逐步加深。如果说姑娘的“笑”是无知的,妇女的“憎恨”是愚昧的,老妇的“恶毒”则又是极端无耻的。
⑹“这笨蛋!”磨房的若望•孚罗洛向他的朋友罗班•普斯潘说道(这两个学生当然随着犯人到这儿来了),“他还没有一只关在盒子里的金龟子明白呢。”
⑺那两个学生——磨房的若望和罗班•普斯潘——尖着嗓子哼起那段古老的民间回旋曲的叠句来了。
⑻“喝这个吧!” 罗班•普斯潘叫喊着,把一块在阴沟里泡过的海绵扔到他脸上,“拿去吧,恶汉!算我欠你的情哪!”
人性的泯灭是人类走向终结的前兆,而作品中孩子和女人已经成为人性泯灭的集合。那么,担负着育人功能的学校又如何呢?雨果没有忽略这一个特殊的群体,而是将笔触机智而敏锐地伸向了“学生”。括号中的“当然”二字表明这两个学生麻木已久,善良的人性并没得到开发。唱民间叠句嘲弄受害人的搞怪手段,“把一块在阴沟里泡过的海绵扔到他脸上”,表明了他们的快乐,也让读者看到了“善”和“爱”的缺失,更让我们从骨子里感受到阵阵的凉意。
爱和尊严,都是人的基本精神需求,也应当是学校育人的基本目标。有人说,学校是社会的最后一方净土,当“净土”不净时,人类又该向哪里去?这是一百多年前雨果给全人类布置的一道思考题。至今想来,这仍是值得当代教育者该反躬自省的问题。
当善和爱成为全社会忽略的精神取向,雨果并没有陷入绝望,而是在痛苦和激愤中奔走呼号,他给那个病态的社会和病态的人们开出了一剂药方。这时,波希米亚姑娘艾斯梅达拉出场了。气势汹汹、泼辣凶悍、颇有力量的人们与“漂亮、鲜艳、纯洁、迷人而又那么娇弱的姑娘”形成了鲜明对比,一切无事生非、惹是生非者和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的人,立刻现出了人性丑陋的原形。雨果的“人性论”包含这些内容:人都有追求自由、幸福的权利,热爱美好、美丽的东西是人的天性,正常的爱是人的本能,仁慈、善良、同情是人性光辉的体现。①而“巴示”中艾斯梅达拉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纯真善良、宽容大度、自尊互爱,便是雨果为这个群魔乱舞的社会开出的药方。
1933年8月13日鲁迅写给董永舒的信里说,他的小说创作“大约所仰仗的全在先前看过的百来篇外国作品和一点医学上的知识”,“我所取法的,大抵是外国的作家”。鲁迅翻译过雨果的作品,并对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和关于文学创作中的“模仿”的观点产生过浓厚兴趣。基于以上认识,学生再阅读鲁迅小说《示众》,便有了一番独特的滋味。
首先,鲁迅也关注小孩、学生和女人,特别是孩子。
《示众》对胖小孩进行了细致传神的描写:
⑴十一二岁的胖孩子,细着眼睛,歪了嘴在路旁的店门前叫喊。声音已经嘶嗄了,还带些睡意,如给夏天的长日催眠。……冷冷地坐着。……像用力掷在墙上而反拨过来的皮球一般,他忽然飞在马路的那边了。
⑵他连忙顺下眼,去看白背心,只见背心上一行一行地写着些大大小小的什么字。
⑶胖孩子却看见那白背心正研究着这发亮的秃头,他也便跟着去研究,……
⑷胖小孩本是注视着小学生的脸的,于是也不禁依了他的眼光,回转头去了,在那里是一个很胖的奶子,奶头四近有几枝很长的毫毛。
⑸胖孩子也跄踉了四五步,但是没有倒,一手按着脸颊,旋转身,就想从胖大汉的腿旁的空隙间钻出去。
⑹胖孩子就像小鼠子落在捕机里似的,仓皇了一会,忽然向小学生那一面奔去,推开他,冲出去了。
⑺路对面是胖孩子歪着头,瞌睡似的长呼。
⑻胖孩子歪着头,挤细了眼睛,拖长声音,磕睡地叫喊……
十一二岁,本是在学校接受知识和人生启蒙的年龄,而胖孩子却为了生存而从事着与年龄极不相称的“卖包子”生意。他一声声带着睡意的叫卖,相信会令所有读者生发怜悯之心。而鲁迅所要表达的绝非“怜悯之心”这么简单。充满好奇心的年龄和缺乏善性引导的教育,让孩子成为了随众而嬉,充当无知看客的人。他费劲心思“研究”、用尽力量“冲挤”、莫名其妙“受伤”的情节,还有从睡意中来,到瞌睡中离去的细节,不禁让我们想起鲁迅深沉而急切的呼唤:救救孩子!救孩子,就是救民族的未来,缺乏人性启蒙的教育将是失败的教育。“巴示”中对孩子的描写惜墨如金,《示众》则是浓墨重彩。
同时,《示众》对学生的也十分关注,与“巴示”有着共同的视角。
⑼又像用了力掷在墙上而反拨过来的皮球一般,一个小学生飞奔上来,一手按住了自己头上的雪白的小布帽,向人丛中直钻进去。但他钻到第三——也许是第四——层……但不多久,小学生却从巡警的刀旁边钻出来了。他诧异地四顾……
⑽空隙间忽而探进一个戴硬草帽的学生模样的头来,将一粒瓜子之类似的东西放在嘴里,下颚向上一磕,咬开,退出去了。这地方就补上了一个满头油汗而粘着灰土的椭圆脸。
这里的小学生给我们的感觉,分明不是纯正的孩子,而是东张西望、上蹿下跳、昏昏沉沉、无所事事的小丑。从游刃有余的“钻功”和闹中取静“吃功”来看,他们谙于此道已久,做有闲的看客为时已长。雨果是通过恶毒的语言描写来反映学生人性沦丧的,鲁迅则是通过入木三分的细节描写来表现学生人性缺位的。二者异曲同工,殊途同归。
《示众》中也有对女人的描写,这是一个抱着孩子的老妈子。
⑾一个抱着孩子的老妈子却想乘机挤进来了。
⑿抱着小孩的老妈子因为在骚扰时四顾,没有留意,头上梳着的喜鹊尾巴似的“苏州俏”,便碰了站在旁边的车夫的鼻梁。车夫一推,却正推在孩子上;孩子就扭转身去,向着圈外,嚷着要回去了。老妈子先也略略一跄踉,但便即站定,旋转孩子来使他正对白背心,一手指点着,说道:
“阿,阿,看呀!多么好看哪!……”
⒀老妈子抱了孩子从屋檐阴下蹩过去了。
“老妈子”就是为人劳作,替人吃苦的下人,本身是弱者,需要帮助和关心的对象。她也是很“关心”受难者的人,抱着孩子也要挤进密不通风人群探个究竟。可惜的是她的所有的努力,就是为了看一看“好看”的情景。毫无疑问,她的人性还在沉睡。
这里还有一个让读者感到惊悚和担忧的事:她始终抱着孩子。孩子是无辜的,他还没有价值判断和分辨是非的意识和能力,他(或她)正耳濡目染地接受着老妈子的熏陶。即使是孩子不想看,在老妈子“好看”思想的濡染之下,也许这个孩子将会成为另一个小学生或胖孩子。这样看来,鲁迅的目光更为锐利,他不但看见了学校教育缺乏人性启蒙的现状,还关注到家庭中人性教育缺位的事实。小说开篇,鲁迅不直呼“首都”或“北京”,而是称“首善之区”。什么是“首善之区”?首善,是上善,也就是天下楷模。《汉书•儒林传》载:“故教化之行也,建首善,自京师始。”首善之区“不善”,足见这一称呼隐含了鲁迅对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现状的担忧。如何才能让社会和谐,文明进步?必须从教育开始,从人性的启蒙开始,让爱和被爱、自尊和尊重成为每一个人的需要和实际行动。
雨果和鲁迅在小说人物的选择上还有另一个特点:人物横跨各个年龄阶段:孩童、少年、青年、壮年、老年。有了以上阅读体验,学生们很快便有了自己的答案:
⑴向读者展示了人性的沦丧危害的深广,已不只是哪个人或哪个年龄阶段的人的事。
⑵人性启蒙要从孩子抓起,但不只是孩子的事,无论男女或老幼,都需要启蒙。
个人的不幸成了示众的材料,别人的示众成了集体狂欢的节日。人性沦丧的人是寂寞的、孤独的,非理性的,甚至是丧失理智的。丢失人性的人还能称为“人”吗?你找到答案了吗?
阅读课已经结束,学生和我的思考还在继续……
本文已经正式发表。参考文献:
(人性论思想——简析雨果作品的思想内涵——作者:冬梅,《语文学刊》2007年08期)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