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地湘西风情画,小城茶峒人性美——沈从文《边城》介绍
作者:不详 时间:2008/11/14 15:31:41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3872
沈从文(1902—1988)湖南凤凰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颇有影响的作家之一。14岁时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任教于西南联大,1946年起任教于北京大学,建国后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他这一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独具特色的作品。风景旖旎而神秘传奇的凤凰故里,使其留恋难忘,并以抒情式的笔调将其编织到他的乡土小说中,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浪漫气息。
写于1934年的中篇小说《边城》,便是他充溢着浓浓湘西乡土情的佳作。作者以清丽的笔墨,再现了撑渡老人与他的孙女翠翠相依为命的纯朴生活,再现了翠翠与船总两个儿子的爱情悲剧。小说的故事是这样的:在湘西秀美的茶峒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翠翠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彼此一见钟情。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清纯的翠翠,托人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想娶翠翠为妻。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天保知道翠翠爱傩送,为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
小说以抒情诗的优美笔调,描绘了充满诗情的湘西风情,俨然是一幅湘西风景画。一开篇小说便将读者引领到湘西的秀美风光中。那清澈碧绿的河流,那凭水依山的小城,那河街上的吊脚楼,那攀引缆索的渡船,那关系茶峒“风水”的白塔,那深翠逼人的竹篁中鸟雀的交递鸣叫……这些富有地方色彩的景物,自然清丽,优美如画,给我们展现出美妙的湘西风景画卷,穿行在他文字构筑的画卷中,我们的视觉连同心灵一起沐浴着美丽于圣洁。
湘西的风俗风情也一样是优美精致而绮丽的。作者自己也说:“我要表现的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边城》就给我们留下了这样一个质朴而又清新的世界,一个近乎“世外桃源”式的乡村社会,表现出纯朴的乡风。阅读小说,我们了解到这样的湘西:中秋节,青年男女在月夜下用对歌的形式倾吐爱意;端午节,如潮的人们到河边或吊角楼观赏龙舟竞赛,参加在河中捉鸭子的活动,“不拘谁把鸭子捉到,谁就成为鸭子的主人”;正月十五,舞龙、耍狮子、放烟火,“小鞭炮如落雨的样子”,小城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作者不仅给我们展示了五光十色、绚丽多姿的湘西风情,更让我们感受到这浸润着古楚文化的民俗传统。
更为重要的是《边城》用人性描绘了一个瑰丽而温馨的“边城”世界。这里人性皆真、皆善、皆美,他们保持着宁静和谐的生活环境与勤俭纯朴的古老民风。小说为我们建构了充满自然人性的世外桃源,人物身上闪烁着率真、美丽、虔诚。无论是翠翠、傩送、顺顺,他们身上都显现着自然、淳朴又强劲、热烈的生命形态。而女主人公翠翠是人性美的高度体现。灵山秀水陶冶了她的情操,质朴民风净化了她的心理。她聪慧温柔,善良天真,纯洁淡泊,。她不贪财,不慕贵,如水般清澈。她与傩送的爱情没有海誓山盟,没有离经叛道,更没有丑陋的裙带交易,有的只是原始乡村孕育下的超乎自然的朴素纯情。除了男女之爱,小说中还给我们描述了祖孙之间的挚爱,兄弟之间的手足之爱。就是这些交织在一起的纤尘不染的人与人之间的爱体现了湘西的至美人性。
走进《边城》就一定会被那浓郁质朴的民风和与自然浑然一体的人性美所打动。沉浸在这纯美中,你的灵魂将染上这份清新、自然、纯美,思想也会得到净化。让读者在领略湘西风土民情的同时,同时接受美的洗礼与熏陶。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