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语文课堂目标,强化体验活动

作者:湖北天门 郑馥芝  时间:2009/9/8 10:41:57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655
  新课标提倡学生自主学习,于是老师从“自主学习”的角度想了很多办法,用的最多的就是在课堂上“讨论------展示”,即老师事先提出几个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这几个问题去读课文,读完后学生相互讨论,然后展示讨论的结果。这种做法确实让以往沉闷的课堂活跃起来了,学生也有了更多的话语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但热闹过后,我发现学习效果并不好,学生的语文能力并没有多大提高。
  究其原因,我发现此种教学方式和传统的教学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它们都是指向对课文内容和课文所包含的知识的“认知”。而语文课堂的目标绝不仅仅在解读课文上,也不仅仅是理解课文所包含的知识,语文课堂应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为目标,目的不在“懂”而应在“会”上,这样语文课堂教的内容就不应该仅仅是“认知”而应该是“体验”。明确了这点,老师就应从文本出发来设计课堂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读懂课文、掌握知识、形成能力。
  为此,我这样设计《孔雀东南飞》的教学。
  设计原则:《孔雀东南飞》是一首长篇叙事诗,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多学生对封建家长制的理解和人物性格的分析仅仅停留在字面上,容易“贴标签”,学生的学习成果往往只是解读和理解了课文内容,不能通过本课的学习形成一定的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我在上课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刻体会作品的时代性和挖掘出主题,就以序中对刘兰芝称呼为突破口,设计了一个体验环节。
  以下是课堂实录:
  师:想想生活中我们怎么称呼女性?
  生:直呼其名,还有就是根据她的职业身份叫她某老师、某同学、某阿姨等。
  生:在比较正规的场合称某小姐、某女士。
  生:对德高望重有成就的女性也称先生,比如冰心先生、宋庆龄先生、杨绛先生。
  生:我们村里对老年妇女都称“王婆”“张婆”什么的。(大家笑)
  师:序中是怎样称呼刘兰芝的?
  生: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
  师:文中为什么不像现在这样来称呼刘兰芝?
  生:可能是旧时的习惯。这种称呼在很多章回体小说中都能见到。
  生:鲁迅小说《祝福》中祥林嫂的称呼也是随丈夫名字来叫的。
  师:我听到刚才有个同学提到“习惯”这个词,我要问问大家,“习惯”是怎么来的?
  生:是约定俗成的,就是大家都那样去做。
  生:老师我查了字典,它的解释是“在长时期里逐渐形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和社会风尚”。
  师:这样看来旧时对女子的这种称呼和社会风尚有关系了,汉代的社会风尚是怎样的?
  生:历史书上讲,汉代推崇儒家思想,以“孝”治国。所以文中焦仲卿对焦母无原则的孝顺就很好理解了。
  生:我查过资料,吕后专权后,汉代女子的在婚姻和家庭中的地位是比较高的,特别是寡妇再嫁的情况是很普遍的,这也是刘兰芝被遣回家后,还有那么多的人上门提亲的原因。
  师:这样看来,汉代应该是个相对开放的社会了,我们还是回到称呼上来。
  生:无论汉代多么开放,也没能摆脱儒家对女子的道德要求,出嫁的女子自然就不能保留自己的姓名了。
  生:汉代女子的地位比较高,这是相比其他朝代而言,和男子的地位比起来,仍然是“男尊女卑”,这样称呼刘兰芝是理所当然的。
  师:大家说得很好。从以上的讨论中可以看出,一个称呼中暗含了很多值得我们思考的东西。看来我们今天的话题离不开“女性”了,围绕这个话题,大家读了课文后还有问题吗?
  生:我有一个问题,刘母和焦母同为女性,为何焦母却能在焦家说一不二呢?照理说应该是焦仲卿说了算啊。像刘家就是刘兄说了算而不是刘母,这怎么理解呢?
  师:这个问题提的好!同学们可以讨论下。
  (学生讨论热烈后发言)
  生1:这可能和焦仲卿的软弱性格有关系,正是焦仲卿的软弱,才助长了焦母的霸气。这种情况在现实生活中的很多家庭都存在,家里父母厉害的孩子可能就缺少主见,父母慈祥的家庭孩子就厉害些。我们家就是这样的。(学生笑)
  生2:我认为与刘母和焦母的个性差异也有很大关系。从文中的“槌床便大怒”“上堂拜阿姥,阿姥怒不止”看,焦母是那种不容别人挑战她的权威的人,个性强悍。而刘母就要随和慈祥得多,看到女儿被遣回家,她没有过多责备的话,只是“大悲摧”,在县令太守派人到家里说媒时,她听到女儿和焦仲卿有约定,就替女儿推掉了亲事,她是顺从女儿的;刘兄要兰芝嫁,刘母也没反对,反过来还劝“何不作衣裳?莫令事不举”,可见她又听儿子的。从这里,可以看出刘母的性格和焦母是截然不同的两种类型,这也就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家风。
  生3:我一直不太明白焦母为什么不喜欢刘兰芝,文中焦母说兰芝“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很显然是借口。听了上面同学的分析,我现在明白焦母为什么不喜欢兰芝了,那就是在比较宽松的环境里长大的刘兰芝除了勤劳、善良、心灵手巧外,还是个外柔内刚,有主见的女子,这绝对是专横的焦母无法忍受的。
  生4:我也赞同。刘兰芝的外柔内刚从文中这些地方时可以看出来的:“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她没有像其他女子,苦苦哀求留下;离开焦家时她着意打扮,也是在向焦母证明离开焦家一样可以活。两个都要强的女人是不能很好相处的,俗话说“一山不容二虎”啊。(学生大笑)
  师:同学们的发言很精彩,也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的确,对某种现象的产生,我们不仅要分析时代的影响,也就是客观环境的影响,也要考虑主观因素即人物的性格。还有同学有话说吗?
  生5:上面的同学说得都有道理,但太复杂,要我说就一个理由,假如焦家时焦仲卿说了算,这样就没戏了!更不会有后面的悲剧。
  (以下转入对悲剧的愿意及悲剧意义的探讨,略)
  《孔雀东南飞》的主旨在教参中历来被理解成封建礼教、封建专制的家长制对人的迫害,但我觉得仅仅这样理解,未免太偏颇,文学,无论是现实的,亦或是浪漫的,都不能仅仅从礼教吃人的角度来分析,更应该从文学本身来着眼,即分析文本本身所体现出来的性格逻辑。可以这样说,这出悲剧的发生,是多重因素所致,制度提供了足够的理由,人物性格亦不能忽略。
  我认为这节课较成功的地方就是训练了学生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生对称呼的体验,调动已有的知识,来探讨作品的时代意义和主旨,但又不仅仅停留在对文本的“认知”上,教材只是蓝本,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才是最终的目的。
  由此,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不仅仅是接受者,更应是体验者,有体验才有感悟,有感悟才有评价。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文本来设计教学环节,引导学生进行体验,深入思考,语文课堂才有活力和张力。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