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解词法举隅
作者:崇明县大新中学 李建生 时间:2009/9/9 18:13:24 来源:hongxiang168 转发 人气:507
1.记忆解词法 这是不是方法的方法。识记是理解的基础,课本出现的常用文言文实词的基本词义一定要牢记,在考试过程中才能将知识迁移,转化为能力。这种考题在高考中经常出现。如1999年高考试题第20小题的“薪”字、第26小题的两个“使”字,2000年高考第24小题的“故事”一词和2001年春考第20小题的“是以”一词等,在教材中都能找到依托的语句,句子虽不同,但词义相同。
2.组词解词法 古代汉语大多是单音词,发展到现代汉语基本上都演变成了双音词,有的词语只是在文言词前面或后面加上一个字便是现代汉语的双音词。掌握了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这一联系,将文言文中单音词组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词或合成词,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解词。如1999年高考第20小题的“伟”、第25小题的“威”,2001年春考题第20小题的“伤”、第24小题的“称”,都可依此法得到答案。平时我们读到的“疾”、“紊”、“殴”、“虑”等就可以组成“疾病”、“紊乱”、“殴打”、“考虑”等来解词。但要注意的一点是,组词时须注意词义与句子的搭配是否恰当,这就需要精选词语,还要注意词义是否表被动、是否活用。另外,还有一些由单音词组成的词组,在解释时要分别组词,拆开后再合并。如1998年高考第27小题的“形容”要解成“形体容貌”,2000年春考题第20小题的“保守”要解成“保护看守”,因为这些词古今异义相差较大,在现代汉语中是双音词。
3.成语解词法 现代汉语的很多成语都是由古代汉语中的词直接继承下来或由某个故事概括而成的,成语中个别字词的解法就是古代汉语的解法。所以在做题目过程中碰到不懂的字词不妨联想一些包含此字词的成语,问题有时便能迎刃而解。如1998年高考题第五大题文言文第一段中有“曲尽”一词,借助成语“曲尽其妙”就可理解为“曲折周到”;2001年春考题第六大题原文“刑戮是甘”这句话中的“甘”非“甜”之义,而和“心甘情愿”的“甘”同义,即“情愿”;又如一则文言文中有“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的句子,这里“登”的含义也许不好理解,如能联系成语“五谷丰登”,那么这句话里“登”的意思就可以确定了,即“庄稼成熟”。2001年春考题第21小题直接将题目设置成选择和原文中的“遇”词义相同的一项,选项即为含有“遇”字的成语或俗语,所以同学们在复习文言文实词时不妨多作作这样的类比联想。
4.对文解词法 也叫互文解词法。古人行文,往往采用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用同义、反义或相关联的词语。根据这一点,有些词语依据上下文就能断定其含义。如2001年高考第23小题“再”之义,“再”有两个基本含义:“第二次”和“两次”,据上文“一射而矢堕”一句,“一”与“再”应为对文,“一”为“第一次”之义,所以“再”解为“第二次”。又如此文中“身不暇骑,骑不暇彀,彀不暇的”也应借助互文知识理解。教材中的对文现象更是不胜枚举,兹举两例:①“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与朱元思书》);②“于是六国之士,有……之属为之谋;……之徒通其意;……之伦制其兵。”(《过秦论》)。
5.引申解词法 即从词的本义来推断引申义。引申义和本义一般有意义上的联系,我们完全可以抓住这一层联系,引申解词。如1995年高考第39小题解释“网”的意义,这里“网”作和网相关的引申义用,为动词“(用网)捕捉”。又如2001年高考第23小题的“觞”字,本来为“酒杯”之义,这里肯定不是动词,但意义相关,再细读原文“晋侯觞客于柳溪”,有主语、宾语、状语,单缺谓语,于是确定其为“(以洒)招待”的意思。上文中提到的“遇”字,本义是“相遇”,引申为“会见”,又引申为“款待”,又引申为“赏识、重用”,题中“周人有仕数不遇”一句中的“遇”字即“赏识、重用”的意思。
6.相似解词法 汉字因为它造字的缘故,有近似表意的作用,如“旦”表示太阳(日)从地平线(一)上跃出,为早晨之义;“休”表人劳动后靠在树旁歇一歇,为休息之义。根据汉字的这一功能,我们在考试中阅读文言文时有些生字词的意思不妨来个猜测,作一模糊的确定,因为你不确切了解这些词的意思对理解原文也没有阻碍。如1999年高考文言文阅读第二篇中“约束既布,乃设钅夫 钺即三令五申之”这句话,“钅夫 钺”是生僻字,但都是“金”旁,应和金属或武器有关,再结合前后文,猜想大概是一种金属刑具。又如2001年高考题(全国卷)的文言文阅读中原文有“为绛缯衣,画以五彩龙文”一句,“绛缯”到底是什么意思,对理解原文不是很重要,但根据它们是“丝”旁,后又跟“衣”字,可以推测是用一种丝织成的布,尽管和正确的意思(绛缯:深红色的丝织品)有些出入。当然,这种方法只能是在理解原文时运用,解词题是不能以模糊答案来充塞的。
注:文中提到的高考题除注明外,均出自上海历年语文高考试题。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