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方法指导,加强基础落实——高二文言文教学经验交流
作者:佚名 时间:2009/5/21 11:29:30 来源:何再红 转发 人气:1707
--------高二文言文教学经验交流
一、关于思想认识
面对本学期必修5和《唐宋散文选读》中的大量的文言文,不少同学头疼不已。因此,我们必须先对学生晓以利害,帮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一要告诉他们高考文言文阅读所占分值高达20分以上,二要告诉他们高考文言文选文虽来自课外,但考点中无论是实词、虚词、特殊句式还是翻译无一不可以从课本中找到相关联的知识点。三要告诉他们文言文阅读这一块现在看来虽然有点难,但经过对课文的学习、强化的训练高考时将成为最容易、最有把握拿分的一块。通过以上教育,学生的思想问题解决了,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才能进行更有效的教学。
二、 关于课堂教学
文言文的课堂教学可以教师串讲,可以让学生质疑,可以采用诵读法等等,不一而足,但文言文教学最功利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像记英语单词一样来记一批古汉语词汇,积累并掌握常见文言知识点。所以,我认为,在讲课的过程中,除了让学生死记一些知识点外(当然,这一点是非常必要的),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习课外文言文的能力。因此,在讲课的过程中,我们强调做好以下几点:
(一) 教给学生一些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方法。
① 根据字形推断词义。汉字本是表意性质的,从字形可以推知字义,虽历经演变,这表意的功能毕竟没有完全丧失。因此,通过对字形结构(主要是象形字、会意字和形声字)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探求字的意义。如“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 睇眄”的含义,根据偏旁和“于中天”就可以推知其大意应是“看”的意思。)又如《与微之书》中“不暇及他,唯收数帙文章”, “帙”的含义根据偏旁和“数”“文章”就可以推知“帙”应是一个量词,可以译成“卷”的意思。
② 利用结构相似的句式。古人行文,往往采用一些字数相同、结构相似的语句,各句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用同义或反义的词语,对这类句子,就可以利用上下句与之对应的词的意义来帮助判断。这样就可以由已知的词性、词义推知未知的词性、词义。如<过秦论》中的“追亡逐北”由“北”与“亡”对应,可推知其词义是“败北者”;“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由“地”与“固”相对,“地”是名词,可推出“固”也是名词,解释应为“险固的地方”。
③ 利用语法结构辨别。对实词所在的句子作成分分析,可以帮助我们确认该词的词性、活用及意义。如《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中“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可由“崇阿”推出“上路”的“上”也为形容词,解做“高高的”。
④ 联想旧的知识来推断词义。如可以利用成语来推断词义。不少成语源自文言文,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掌握了不少成语。可利用这些成语的意义来推断文言实词的意义。如《〈张中丞传〉后叙》“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可联系“怨天尤人”的“尤”推出为“责备”之意。也可以结合已学课文来推断词义。如《小石城山记》中的“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数”的含义可联系《寡人之于国也》中的“数罟不入ku 池”的“数”的含义,推知为“密”的含义。
(二) 记典型例句,逐渐掌握常见文言虚词和辨识常见句式。
① 在初上文言文时,先对文言虚词和句式进行系统梳理,明确必考的18个虚词为:之乎者也、因为所以、与其而且、何乃若、于则焉; 常见的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倒装句又分为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共7种句式。并进行一些简单的语法教学,如介词与连词、连词与副词的区别;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的特点。
② 在上新课的过程中,根据课文特点有计划地落实18个虚词和7种句式的用法归纳,并且每一种用法都记住一至两句的典型例句,用来指导对新句子用法的判断。
三、 关于课后的巩固。高一高二所学文言文,高三复习时又会拿来复习一遍,学生感觉陌生,不少老师对一些篇目(尤其是一些新增篇目)也觉不熟,由此可见,如果对文言文课后下得功夫不够,学过教过的篇目都会“形同陌路人”,所以,讲完新课之后的“后续工作”对学生相当重要。因此,在讲完新课之后,我们都会从以下几个环节来让学生逐渐将新课“炒熟”:
① 布置每课一次的积累作业:侧重积累重要的实词,尤其是本课出现的新词语新义项。(因为课外文言文的阅读最重要的仍然是对实词意思的落实。
② 课前5分钟天天小测验。按学号学生轮流在黑板出两句翻译,(可以选择本学期学习的任何文言句子)再由该学生叫某个同学上去翻译,其他同学在作业本上做,最后师生集体评改,找出得分点。
③ 教师制定学案,帮学生梳理知识点,掌握重点知识。学完一篇文言文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仍然比较零碎,对哪些知识是重点知识仍比较模糊,所以此时教师的指引就相当的重要了。因此,在文言文模块阶段性复习时,我们会组织各位老师从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角度以练习题的形式归纳全篇的知识点,让学生在做题中对同一类知识点形成更理性的认识。
④ 学生互相出卷考查对方。在完成了学案的练习后,我们让学生互相出试题来考查对方,出好题后,要求他们做好详细的答案。学生在出题时和做答案时其实就是一个复习的过程,出一份题目就等于把课文的知识点复习了两次。出完之后,再要求他们互相做对方的题目,并且互改。通过做题和互改,又促进了对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
⑤ 教师出题,单元小测。
以上几点是我们备课组对高二文言文教学的一些粗浅的想法。如有不当之处,请各位同行批评指正。
一、
面对本学期必修5和《唐宋散文选读》中的大量的文言文,不少同学头疼不已。因此,我们必须先对学生晓以利害,帮助他们端正学习的态度:一要告诉他们高考文言文阅读所占分值高达20分以上,二要告诉他们高考文言文选文虽来自课外,但考点中无论是实词、虚词、特殊句式还是翻译无一不可以从课本中找到相关联的知识点。三要告诉他们文言文阅读这一块现在看来虽然有点难,但经过课文的学习、强化的训练高考时将成为最容易、最有把握拿分的一块。通过以上教育,学生的思想问题解决了,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才能进行更有效的教学。
二、 关于课堂教学
文言文的课堂教学可以教师串讲,可以让学生质疑,可以采用诵读法等等,不一而足,但文言文教学最功利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像记英语单词一样来记一批古汉语词汇,积累并掌握常见文言知识点。所以,我认为,在讲课的过程中,除了让学生死记一些知识点外(当然,这一点是非常必要的),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因此,在讲课的过程中,我们强调做好以下几点:
(三) 教给学生一些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方法。
⑤ 根据字形推断词义。汉字本是表意性质的,从字形可以推知字义,虽历经演变,这表意的功能毕竟没有完全丧失。因此,通过对字形结构(主要是象形字、会意字和形声字)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探求字的意义。如
⑥ 利用结构相似的句式。古人行文,往往采用一些字数相同、结构相似的语句,各句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用同义或反义的词语,对这类句子,就可以利用上下句与之对应的词的意义来帮助判断。这样就可以由已知的词性、词义推知未知的词性、词义。如<过秦论》中的“追亡逐北”由“北”与“亡”对应,可推知其词义是“败北者”;“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由“地”与“固”相对,“地”是名词,可推出“固”也是名词,解释应为“险固的地方”。
⑦ 利用语法结构辨别。对实词所在的句子作成分,可以帮助我们确认该词的词性、活用及意义。
⑧ 联想旧的知识来推断词义。如可以利用成语来推断词义。不少成语源自文言文,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掌握了不少成语。可利用这些成语的意义来推断文言实词的意义。如《〈张中丞传〉后叙》“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可联系“怨天尤人”的“尤”推出为“责备”之意。也可以结合已学课文来推断词义。如《小石城山记》中的“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数”的含义可联系《寡人之于国也》中的“数罟不入ku 池”的“数”的含义,推知为“密”的含义。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