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活着

作者:渭南市下吉中学语文教研组长 王满仓  时间:2009/9/26 15:30:24  来源:流浪客原创  人气:457
   生命是什么?生命不就是从生到死这一漫长而又短暂的过程么?不就是由童年到少年,再由青年到中年到老年的人生旅程么?对于这个问题,我从来都没有像今天这样更加深入更加清醒地去思考。恍惚间,人生的四十个春秋已经交给了岁月,交给了冥冥之中掌控着我们一个个生命个体的老天爷。猛然回头,望望走过的路:这才发觉,已经人到中年:这才明白,生命究竟是什么。
  汶川地震中那些鲜活的生命,在刹那间就失去了呼吸,失去了生的权利,失去了美好人间的感知权,被老天爷抛入无尽的死的深渊,这是怎样的一种悲恸和无奈呀!就在那一刻,我迟钝的生命神经被老天爷像弹琴一样,弹拨出了最响亮的声音。那一刻,我首先想到的父、母、妻、子、弟、兄,想到的是亲人。这种发自生命本能的反应,强烈地冲击着我,让我明白了生命的本初含意——活着。
  时隔不久,朝夕相处的前语文教研组长——李文雅老师刚刚退休一年,便因癌症又永远离开我们而去了。就好像他就在我们中间一样,他的音容笑貌还清晰地浮现在我的眼前。我们一起工作,我们并肩作战,我们听课,评课,开导青年教师……可是李老师确乎已经离开我们而去了,我正神情凝重地为他写着悼词。永远忘不了,去年年末,我去他家看望他,离开房间的时候,李老师气喘吁吁地,还坚持着要送我走,目光中流露着对人世的恋恋不舍,那目光我一辈子都忘不了。李老师很清楚,他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我与他面对面,目光对目光,可我明明白白地感到,我们中间隔着生与死的鸿沟,一道不可逾越的生与死的鸿沟。告别遗体时,我庄重地整理着覆盖在李老师身上的被子,他的头旁边放着病重期间还在阅读的小说《秦腔》。几分钟后,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个体已经变成了骨灰。望着冰冷的骨灰盒,悼词中所述的李老师的一生,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的眼前。他把一腔热诚交给莘莘学子,交给他钟爱的语文课堂,敬业奉献,乐此不疲,任劳任怨,无怨无悔。那一刻,我清晰地感到生命的意义不仅仅是——活着,生命是要活得有意义,有价值。
  正因为这些,近来我常常想到死,并不是我想要死,而是一想到死,就让我更清醒地去思考活着的意义,让我想到活着就是一种幸福,让我想到与父母亲人相依为命的可贵与不易,让我想到与熟悉的不熟悉的人相处就是一种缘分。日月星辰,风雨雷电,花草树木,艰难坎坷,顺境逆境……所有的一切,都让我以一种新的眼光去看待。麻雀就在我办公室外面叽叽喳喳,它们提示我——生命就是一声声鸣叫。土坯砖瓦小舍,钢筋水泥高楼,它们告诉我——生命就是一回回蜕变。田野绿了,麦子黄了,麦苗变成麦子的过程启迪我——生命就是一次次成熟。星星走了,太阳来了,晦明变化警示我——生命就是一天天逝去。老子、孔子、孟子,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他们提醒我——生命就是一代代进步。
  带着这些思考,我应邀到各个班级去做演讲。看到一张张稚嫩而又似乎成熟的脸庞,看到同学们充满期盼的目光,我便一次次告诉他们——生命是什么。我让他们明白,只有弄清楚活着的意义,才会真正珍惜眼下读书学习的机会,才会懂得究竟该去追求什么抛弃什么。我还告诉他们,人最重要的不是如何去追求知识,更重要的是接受教育后,究竟是不是做到了人生的觉醒;唯有做到人生的真正觉醒,才会充满热情地学习、工作、生活。我知道,我不是什么专家学者,也不是教授讲师,我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中学教师;但是在我向同学们揭示生命意义的时候,他们眼睛里流露的希望之光分明告诉我,他们需要什么,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我想我所做的生命教育,大概是他们最想要却又不十分明了的一种精神需求吧。我也仅仅只是一名国文老师,但是我明白,国文是在哺育一种生存状态,是在延续一种文化生命。正因为这一点,我的课堂受到越来越多学生的欢迎,虽说我并没有成为一名什么市级教学能手或者省级教学能手。
  不少的班主任还在邀请我为学生作演讲,作关于生命的演讲。我想,生命教育的责任会促使我不停地演讲下去,我多么渴盼更多的学生和我一起对生命做一次巡礼,使他们能够在生命的新旅程上更加清醒地前行。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