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看成岭侧成峰——《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导读

作者:赣榆县实验中学 李兵  时间:2009/10/8 23:00:46  来源:李芾原创  人气:3530
  课文的题目真有意思!
  我们都认为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但课文给我们出一个很趣的试题,四个答案都是正确的。这里有一个问题,就是看你从哪个角度去考虑。它考我们的似乎不是找个正确的答案的问题,而是考我们怎样给答案找一个合理的解释。这个解释的过程其实就是我们的思维过程。我们习惯的思维方式是追根求源,打破沙锅问到底,但是用在解决这个问题上却是行不通的。看看生活中的事情,我们就会明白,“生活中的大部分事情并不像数学问题那样。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有些事情,这样解决可以,那样解决也未尝不可,而且效果都是不错的,正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难道我们的思维方式是错误的?也不是,只是我们的这种思维方式用在解决这个问题上是不行的。
  那么问题到底出在什么地方呢?问题就出在我们的习惯上——一种固定的思维方式。只知道通向“罗马”的一条道,只想着在这条道上我们应该怎样走,却不去想还有没有其他的道也能通向“罗马”。谁能打破这个固定的思维方式,以不同于别人的方式看同样的问题,找到第二条不同的路,谁就有了创新,这其实就是创造性的思维。中国古代是很讲究“格物致知,学以致用”的,“知”是很重要的,它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但光有“知”,却不会“用”,“知”也就失去了价值。这一点,本文的作者也看到了,他也说“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他还说“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要想有创新,首先要有知识,还要有活用知识的意识和态度,还要锲而不舍地进行试验。
  做到这些就能有创造力吗?就是一个有创新思维的人了吗?
  课文的例子给了我们最好的回答。在印刷机和排版术被发明出来之前,有不少的人了解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同时了解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的人肯定也有很多,但发明印刷机和排版术的只有古登贝尔克,为什么呢?就是其他的人不会将这原来毫不相干的两样东西联系在一起,古登贝尔克独辟蹊径,他做到了,他就是有创新精神的人。同样,另一个例子——对战型乒乓球游戏的发明,布歇内尔也是抓住“一闪念的想法”,产生了灵感,小的创意才打开了大的突破口。
  可见,要想创新,还要“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
  我们现在也有了一定的知识,我们也能成为具有创造力的人吗?
  伽利略13岁发现了钟摆原理;爱迪生21岁取得了第一项发明专利;比尔盖茨创建微软时年仅19岁。发明创造并不是大人的专利,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我们都是拥有创造力的人,只要:精通各种知识,有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换个角度看问题,捕捉一闪念的想法,并不断尝试。这样,我们就能“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就能找到通往“罗马”的第二条道;就能在被罗迦•费•因格的智慧折服的同时,闪耀出自己的智慧光芒。
  这篇课文真的很有意思。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