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材于课本的高考试题分类解说

作者:青峰弦月  时间:2009/5/22 19:52:52  来源:会员改编  人气:2106
  近两年来,湖北等省市的高考语文“语言表达与应用”题出现了一种新动向,其特点是:考题的设置直接取材于课本,或与课本有一定联系,这些考题用来考查“人物分析,效果表达,修辞手法仿用、选用,变换句式,语言简明、连贯、得体”等。
  下面分类举例说明,以引起广大师生复习备考时重视课本,回归教材,认真挖掘语文课本这座富矿。
  一、人物形象分析
  [例1](2007年湖北卷)《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和《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分别刻画了林冲和杜十娘两个人物形象。请各用一个单句对这两个形象作简要概括。要求对形象的理解正确,表达简明通顺,每句不超过25字。
  (1)林冲是一位              形象。
  (2)杜十娘是一位         形象。
  [分析]《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和《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是考生熟读过的课文,均出自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回顾所学知识可知,林冲在封建统治者一逼、再逼,逼得无路可走的情况下,终于由逆来顺受、委曲求全到拔刀而起怒杀仇敌,走向反抗的道路。杜十娘怒投珠宝,怒斥李甲,怒骂孙富,最后怒沉百宝箱。由此不难看出杜十娘虽然沦落风尘,但向往美好爱情的个性。将以上内容进行加工时,要注意概括准确,语言简洁通畅。
  [参考答案示例](1)(林冲是一位)由委曲求全、逆来顺受到被迫反抗的英雄(形象)。
  (2)(杜十娘是一位)沦落风尘,但向往美好爱情、善良而刚烈的妇女(形象)。
  [迁移题1]因为陈焕生早先家无余钱剩米,别人就送了他一顶“漏斗户主”的帽子。这帽子他一戴多年。后因他家境渐趋好转,“漏斗户主”的帽子便不翼而飞了。其实,这里所说的帽子只是反映帽子主人某种特征的绰号。下列人物均出自高中语文课文,试给他们中的任意两位戴上“帽子”,并根据课文或原著内容,简要说明送帽子的主要原因。
  葛朗台:                            
  别里科夫:                          
  贾宝玉:                            
  [参考答案示例]葛朗台:守财奴。因葛朗台费尽心机地占有金钱,到死都不忘抓金子。
  别里科夫:套中人。因别里科夫思想保守,顽固地维护旧制度,害怕一切变革。
  贾宝玉:混世魔王。因贾宝玉不遵守封建礼教,不愿苦读诗书,只喜欢在女孩堆中玩耍。
  [迁移题2]圣诞节那天,刚毕业应聘到一家外企的小麦为参加晚会,向一位阿姨借首饰,阿姨爽快地拿出了自己的钻石系列。阿姨的女儿搭话了:“小麦姐姐,别忘了玛蒂尔德噢——。”阿姨莫名其妙地问:“玛蒂尔德是谁?”小麦笑着回答说:“            。”
  请你替小麦向阿姨介绍玛蒂尔德。
  要求:①写一句介绍玛蒂尔德的话,不超过80字。
  ②语意连贯,抓住主要事件和人物性格。
  ③至少有一处运用双重否定表肯定的句式。
  ④至少有一处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
  [参考答案示例]玛蒂尔德是法国作家莫泊桑小说《项链》中的一个为参加舞会借了朋友钻石项链,为偿还不慎丢失的项链不得不辛苦劳作的,“风光一夜,辛劳十年”的,爱慕虚荣的人物形象。
  二、表达技巧分析
  [例2](2008年湖北卷)下面是鲁迅小说《药》中的一段景物描写。请从表达效果的角度予以点评。要求: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连贯,不超过40字。
  西关外靠着城根的地面,本是一块官地;中间歪歪斜斜一条细路,是贪走便道的人,用鞋底造成的,但却成了自然的界限。路的左边,都埋着死刑和瘐毙的人,右边是穷人的丛冢。两面都已埋到层层叠叠,宛然阔人家里祝寿时候的馒头。
  点评:
  [分析]此题取材于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一单元《药》,也是考生熟悉的课文。回忆所学内容,一定要从景物描写的表达效果的角度作答。景物描写的表达效果是多方面的,因此答案不唯一。
  [参考答案示例]坟墓像馒头的比喻,把贫与富、死与生的尖锐对立揭示得多么深刻、多么意味深长啊!
  [迁移题1]下面是《林黛玉进贾府》中的一段语言描写,请从表达效果的角度予以点评。要求:语言表达准确简明,不超过30字。
  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
  答:
  [参考答案示例]称赞黛玉,恭维贾氏姐妹,讨好贾母,一箭三雕,揭示王熙凤精明的个性特点。
  [迁移题2]下面是孙犁小说《荷花淀》中几个女人商量去探望参军丈夫的对话描写。请以设问方式,简要准确地设计出一个能切中这段文字的内容,并让人思考的问题。
  女人们到底有些藕断丝连。过了两天,四个青年妇女集在水生家里,大家商量:
  “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
  “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
  “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水生的女人说。
  “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
  “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问题:
  [参考答案示例]几个女人去看丈夫的理由分别揭示了她们怎样的心理世界?(或:水生女人的话没有说完而用了省略号,这没有说完的话的内容是什么?或:水生女人的话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特点?)
  三、仿写句式考查
  [例3](2008年江西卷)按照下面句子的结构和修辞方法(……有了……,好比……,是……),另写一个句子。(字数不限,句意连续)
  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
  答:
  [分析]这个句子出自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二单元《我的空中楼阁》,回忆所学知识,一定知道本句比喻修辞的内部特点,答题也就不难。
  [参考答案示例]沙漠中有了绿洲,好比黑暗中遇见了灯光,是茫茫大海中的指南针。
  [迁移试题]在下面这段文章中的横线上补写一个例子。补写要求:①与划浪线的句子结构一致。②语言连贯得体。
  诗歌鉴赏可以认为是读者在诗人所启示的范围内重新创造的艺术世界。如“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这两句诗,一般理解为羁旅客子的情愁,也可以理解为思念老母的伤感,一事无成的感慨,友情离弃的痛苦。又如
  [参考答案示例]“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两句诗,一般理解为激励读者更进一步,也可理解为本职工作的精益求精,学习成绩好上加好,祖国面貌日新月异。
  四、应用文写作
  [例4](湖北省重点中学联考题)学校举行大型朗诵会,请你为白居易的《琵琶行》或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写一段主持词。要求:①语言生动,有文采,至少用一种修辞格。②至少引用原作中的一句诗文。③不超过60字。
  答:
  [分析]《琵琶行》和《岳阳楼记》分别是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三单元和初中语文第五册第四单元的课文,而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目。回忆课文内容,选择最熟悉的一句诗文,再选用一种修辞手法,也可以模拟原作的修辞手法,答起题来就轻而易举了。
  [参考答案示例]《琵琶行》:一曲《琵琶行》,司马青衫湿。“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是同情的泪,伤感的泪,更是心灵呼应的泪。
  《岳阳楼记》:岳阳楼几度兴衰,洞庭湖多少烟波?范仲淹虽身处逆境,却心怀天下,道出了震憾古今的心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迁移题1]下面是一副对联的上联,请对出下联。
  荀子劝学,博学则冰寒于水。
  下联:
  [参考答案示例]庄子垂钓,独乐且理浸其中。或邹忌巧谏,妙喻而言出自思。
  [迁移题2]从中学所学古典诗词中单一个恰当的例子补写在下面划线处。要求所举例子引用正确、紧扣虚实关系,并有适当的分析,字数在80字以内。
  人们在分析艺术作品虚和实的关系时,常说“虚由实生,实仗虚行,以实为本,虚为用”。这一现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如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两句诗字面上是写景,但这景中却包含了诗人对朋友依依不舍的深情厚意,是抒情。所写之景是实,所抒之情为虚。这实际上是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的写法。
  再如苏轼《江城子》中的“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作者与妻子伉俪情深,虽生死殊途而旧情难忘。积思成梦,悲喜交集,这是虚写。而实则是写梦醒后的悲伤。这样虚实结合,写出了作者对亡妻思念之深之切之苦。
  再比如
  [参考答案示例]白居易《琵琶行》中三次写月:“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依次烘托了诗人凄凉的心境、琵琶声的美妙动人和琵琶女孤独悲伤的心境。景是实,通过景物烘托出来的情则是虚。
  [迁移题3]有些书评只言片语,便能表现一部作品的写作特点,揭示其主题或写作目的,如:
  《诗经》——先民的歌唱;
  《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历史的长城;
  《老残游记》——帝国的最后一瞥;
  《平凡的世界》——普通人的生活,一个时代的奋斗。
  请参照以上示例,选择你熟悉的两部名著(古今中外均可),各写一则一句话书评。
  《  》——
  《  》——
  [参考答案示例](1)《庄子》——哲学的天籁;
  (2)《资治通鉴》——帝王的镜子;
  (3)《颜氏家训》——一位父亲的叮咛;
  (4)《聊斋志异》——瓜棚下的怪谈;
  (5)《三国演义》——龙争虎斗;
  (6)《红楼梦》——失去的大观园;
  (7)《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无悔的人生。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