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样教《包身工》
作者:佚名 时间:2009/11/4 9:17:14 来源:tjxy 转发 人气:1338
一、争取时间,长文短教
我首先让学生通过预习熟悉课文:1.试讲述包身工的故事;2.试为包身工下定义,指明课文中对包身工的提法,并用课文中的内容具体解释。促使学生对课文进行琢磨和钻研。
上课时我单刀直入,撇去枝叶,以检查预习的名义直奔主题,先由两名学生讲述“包身工”和“芦柴棒”的故事,再由其他学生汇报自己做预习二的答案,并在学生讨论、评议的基础上让他们明确:1.包身工是旧社会一种变相的贩卖奴隶的形式,被贩卖的是女孩子,由承包人送到工厂做工,没有人身自由,工钱全归承包人所有;2.课文中的提法是“包身工”已经以一种奇妙的方式包给了叫做“带工”的老板。“包”的标志是事先立了“包身契”。“奇妙”之处不仅在于这些女孩子近乎被拐骗,而且是一仆二主:一主是日本资本家(工头是拿摩温);另一主是中国二老板,带工的。日本资本家称她们为“试验工”“养成工”;中国带工者称她们为“包身工”;3.作品实际上是在告诉我们:包身工这一罪恶制度存在的根源,在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反动统治;4.标题中的“包身”二字,突出了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对中国女童工残酷剥削的罪行,控诉了他们的野蛮残暴的统治手段,以激起人们的义愤和同情。这是全文的中心思想。
在让学生讨论,明确上述内容的同时,我设计了如下板书图示,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日本资本家 拿摩温 半殖民地
包身工(奇妙)一仆二主
(主题) 中国二老板 带工的 半封建
(包)包身契
通过解释含义,明确了主题之后,我再提纲挈领,让学生设想和揣摩课文是怎样围绕主旨选材和谋篇布局的,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做。
二、开辟空间,语文训练与思维训练相结合
我首先让学生设想:如果让你写一篇这类(包身)题材的文章,你认为应当首先从哪些方面去选材。在他们回答出“吃、注劳动、待遇(虐待)、来历、身份、雇主雇佣的原因、它的现状和未来”等内容时,我一方面注意运用选材的注意点进行启发和评价,顺便训练他们选材的能力,一方面又提示他们:感性的内容和理性的内容,记叙和议论相得益彰,不可偏废,写文章时应注意将它们结合起来。
接下来,我又追问:“如果收集到这样一些材料,你认为应该按什么结构把它们组织起来?”并出示在后面的结构提纲中用到的、有意打乱的一组方框(编上号),让他们练习排列,由本人写到黑板上,让其他同学进行比较、鉴别,然后肯定这样一种结构比较好,而这也正是《包身工》一文的结构(见本文后所附“板书设计”)。在向学生讲析这样一种结构为什么好(即把握住了读者心理规律)的道理时,我摒弃了一般常用的从理论上说明的方法,运用贴近生活,和学生进行对话的方法,用一些相似的生活情景设问,让学生自己说出此时的“心理规律”(如看到可怜的人会产生关切和好奇的心理,看到一家企业全是童工会纳闷:为什么不用成年人;看到某单位效益不错,但职工的生活、劳动条件没有改善,会思考:职工创造的财富到哪里去了?等等)。这样做,使教学过程更有启发性和说服力。
最后再利用结构图表讲析作者的思路,对全文进行小结。指出作者实际上安排了主、副两条线索。主线将包身工的种种惨状综合在一天的生活过程之中,从早写到晚,反映包身工非人的生活一天如此,365天也就可想而知了——以小见大。副线以议论、说明为主,材料翔实,条分缕析,对包身工制度做了深刻的揭露与抨击。主线是感性的,副线是理性的,两条线索先交织,后交汇;虚实相生,一气呵成;而又纵横开合,有广度,有深度,使读者对包身工制度的罪恶,既有触目惊心的直观印象,又有全面深入的历史认识。文章最后的一点亮色,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第一课时的这样一种小结实际上已为在第二课时转入对关键章段句词和议论中富有哲理的警句的分析做了一个很好的过渡,(第一课时的作业就设计包括“思考和练习”三——分析警句)。第二课时开始,我在上承第一课时的结尾,说明关键章段句词和警句对于理解课文的重要性之后,让学生讨论并明确对这些关键章段句词的正确理解,“思考和练习”三的正确答案。讨论时要求学生运用语法和修辞知识进行。
在第二课时讲报告文学的特点时,我的做法是,让学生在感觉的基础上,试为报告文学下个定义,分析一下这种文体的特点以及在本文中的具体体现。让他们明确,报告文学的特点:新闻性,在文中主要表现于针对帝国主义的残暴掠夺进行有力的揭发和严厉的抨击;文学性和评论性则分别表现为文中主线和副线部分的内容。这样讲的效果,一方面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从实际中来,到实际中去;另一方面通过揣摩和板书,也使学生对报告文学的体裁特点体会更真切,印象更深。
三、拓宽内容,对联想和想像起一种暗示作用
高中语文第二册每一单元的教学目标之一是“训练学生运用联想和想像鉴赏文学作品,并进行思维和写作的能力”。因此,我在本课第一课时的开始,设计了一个“起兴”式的开头——播放二胡独奏曲《汉宫秋月》的录音,并通过讲述让大家明白:它表现的是宫女哀怨悲愁的情绪。然后启发“类似联想”,让学生想像:皇帝身边的宫女尚有不幸的身世、苦闷的闺怨,在人间地狱里生活的一群女孩子的悲愤该有多么强烈。在激发起他们“挺身而出”进行揭露的动机之后,用“光有热情不够,还要有写作本领”一句话,由急趋缓,自然引导到对主题、选材和谋篇布局的学习。
在第二课时的最后,我又设计了一个“联想”式结尾。先朗读一篇小说《野兰花》的内容提要(见《文学报,文学大众》1997年第22期),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拓展和延伸,要求学生:模仿包身工的结构框架,充分发挥联想和想像,写一篇文章。这样做,既训练了学生的听、写能力,有助于学生学会联想和想像,又培养了学生关注现实的意识。
由于宫女、包身工在被禁锢、被“包”这一点上有相似之处,便于把这样两种形象统一在一节课中。因此,既拓宽了教学内容,也对学生学会“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起到了一种暗示作用。
四、激发兴趣,寓教育于艺术熏陶中
在整个两课时的教学过程中,我还经常让它处在一种音乐氛围之中,如在学生讲述包身工和“芦柴棒”的故事时,我同时配以低微的二胡独奏曲《江河水》作背景音乐;我在讲述《野兰花》的故事梗概时,也同时配以《汉宫秋月》作背景音乐。这样既对整个教学过程产生了如泣如诉,一唱三叹,首尾呼应的效果,也起到了“在美育中发展智能”“寓教育于艺术熏陶中”的作用。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